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 ”這首詩出自《桓靈時童謠》,是東漢末年的一首民謠。全詩純用口語,通俗易懂,全擺事實,不著述評。原文: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譯文: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被選拔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汙泥一樣骯髒,被稱為是幹吏良將的竟然象雞一樣膽小。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此這一制度正式確定。這本來是選拔人材的辦法,但在東漢後期腐朽的政治環境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陷害,出現公然“賣官”的事。這首童謠,便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揭露與諷刺。 桓、靈,指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公元147年至189年在位),這時,近四百年的漢王朝幾經起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時土地兼併加劇,階級矛盾尖銳,政治更加腐朽。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歲,靈帝12歲),愚頑無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團爭權奪利,傾軋不休,朝政黑暗,賄賂公行,只有蠅營狗苟的黑暗官場,沒有治國衛家的賢臣良將,童謠反映的就是這種狀況。童謠的前兩句說的是漢代的選官制度,我們後人熟悉“范進中舉”的故事,那種考試做官的科舉制是從隋唐時才正式開始。漢代科舉主要方法不是考試,而是詩中的“舉”即“察舉”制度。舉,推薦;察,考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即將過去,你有什麼收穫和失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