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怎麼也火不了的影片

    四季變化取決於地球某地區到太陽的距離,地球公轉軌道橢圓使起到太陽距離不一,北半球到太陽近時,就是北半球的夏季,因為其離太陽近,吸收的熱量多,溫度也高。

  • 2 # 藏叔

    《說文通訓定聲》:“夏,象人當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考古專家王迅稱,現代考古中已發現了最古的“夏”字。筆者去拜訪王迅先生時,他出示了刻有“夏”字的石塊照片(見圖),該石塊明顯是經人工打磨過的,上面有不少“筆畫”,其中有3個字,王迅釋為“伐夏社”,個“夏”字與從甲骨文中找出來的“夏”字在結構、形狀上明顯有異。

    這個最古老“夏”字的石片是2007年從河北省邢臺市境內的補要村古遺址出土的,年代為先商時期(夏朝末期,殷商尚未立國),目前國內考古圈也多異議。如果補要村發現的“夏”字真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夏”字,不僅將重新定義“夏”字,連中國文字史都要改寫。但是,即使補要村發現的“夏”和從甲骨文中找到的“夏”字都是真的,“夏”字為什麼成為季節名以及為什麼用“夏”定義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仍難以說清。

    對於“夏”的原始本義,如前面提到的,有的說與農業生產有關,有的則認為字涉舞蹈。如果說“夏”字與舞蹈關聯,那甲骨文中這個字(甲骨文,見版面圖),倒可能真是“夏”字。不過,在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中,將(甲骨文,見版面圖)字釋為“頁”。不論(甲骨文,見版面圖)是“夏”還是“頁”,與上面提到的和農業生產關聯的“夏”字相比,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字上面都有“人頭”。

    對這個“人頭”如何理解?一種可以看作農業勞作時,頭上熱得出汗了;再一種是氣溫高,導致頭上冒汗,用手理髮散熱。據此,古人用這個“流汗”的夏字來命名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便不難懂了。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一書中對“夏”字已有類似解析:“夏,象人當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對照這個(甲骨文,見版面圖)造型,朱駿聲的說法倒頗妥當,而在朱駿聲的生年甲骨文還未被發現。

    另外,如果從“夏”與舞蹈有關的角度考察,“夏”字最後成為季節名也能解釋通,跳舞跳出了汗,這與人們在夏季高溫出汗是一樣的,用“夏”字表示熱天很自然。

    但古人選“夏”作為高溫季節的名稱還有別的考慮。西漢揚雄《方言》釋“夏”:“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周鄭之間謂之暇。”東漢劉熙《釋名·釋天》也有類似的意思:“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禮記·鄉飲酒》說得更具體:“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養之、長之、假之,仁也。”大概意思是,南方是夏的位置,所謂“夏”就是“大”之義;南方養育萬物,使它長大,這就是“仁”。

    用“夏”字來定義熱天,原因即在“大”上。因為在夏季,植物、莊稼生長最快,變大了。從這種字義上講,將一年中的高溫季節定名為“夏”還是很形象的。所以《說文通訓定聲》引《三禮義守》稱:“夏,大也,至此之時,物已長大,故以為名。”(文/倪方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俯臥撐是否可以每天練?有哪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