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高課堂
-
2 # 猴哥英語
這個問題,我曾站在語言更宏觀的高度去解釋過,通俗的說是為了交流的有效性,本質是人的惰性造成,首先,談英語聽說。之前我們上過很多課,知道英語發音中的爆破、連讀、吞音什麼的,學的很吃力,因為我們不懂為什麼有這麼多變化。今天,我們瞭解了,其實這都是因為語言的省裡原則在作祟,直白的說就是人本質上太懶的原因。說話者,要容易發音,自然會出現語音的變化。知道這個,對我們口語和聽力具有指導作用,知道了為何要爆破和弱讀。那麼有人會問,說話者能不能隨意變化,省略呢。猴哥說,完全有可能,前提是對方要能聽懂。這就引起省裡原則的第二話題,省裡原則中的平衡。說話者,又要省力,還要聽者聽懂,說話者必須平衡,不然交流失敗。所以,一個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交流時,自然會放慢速度,並用詞簡單。那麼下面透過省裡原則,談口語學習。口語也是英語,具有語言的交際功能,在語音不影響理解的情況下,發音本身也不是那麼重要。與其花大量時間模仿語音,不如搞點實際的,去提高表達的內容。在中國,又有幾個人說漢語像個播音員?既然大部分做不到,為何我們學英語要那麼在乎發音?有的老師可能語音不是那麼標準,但教英語不是訓練播音,除非專職教語音。
其實,Martinet發展了這一原則,提出經濟原則,和省裡原則異曲同工。簡單的說就是說話者試圖以最小的努力表達自己。猴哥今天就從這個角度談談英語的一些語法現象的本質。英語中很常見的代詞、省略、插入等現象一直是英語的難點,我們為了學替代而去學替代,不知為何要替代,這也要歸功於經濟原則。有人還說,英語注重詞彙變化,一詞多義很普遍。猴哥也提出,第一次在自媒體文章提出––同義詞的替換使用也是由於語言的經濟原則在起作用。同一個概念,可以用不同詞表達,很方便,從而使交流不會梗阻,難道這不是人懶的表現嗎,為了使自己說話舒服,我們不得不去記憶那些同義詞。試想想,如果沒有多義詞、同義詞,那麼一個詞一個意思,還不累死你。最後,經濟原則在翻譯與寫作等領域有多大運用價值,還有待更多學者去解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學生也問過我,我是這麼告訴學生的:
首先,弱讀,連讀等現象並不是英語獨有的,事實上這是世界上任何一門語言都具有的特徵。有一個專門的概念叫做“sandhi”,中文稱作“連讀音變”,就是指的這一現象。這是在語言的發展使用過程中長期形成的一種發音規律,是語言的一部分,而並不是人為刻意為了省事或者其他什麼原因有意而為的。中文中也存在大量這樣的連讀音變現象。舉個例子,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剛學說中文的外華人說話比較奇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還沒有掌握連讀音變的相關規律,我們作為母語者,一聽就能聽出區別。因此,連讀弱讀作為語言的一部分,都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掌握的。
其次,單獨說一下弱讀。英語單詞有"weak form"一說,即單詞的弱讀形式。在語句中,同樣的詞重讀還是弱讀,往往會體現出不同的句子含義,所以弱讀是準確表達自己意思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