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現實生活的潮汕父母,也是典型的沒有生活在潮汕的夫妻都是潮汕人的潮汕人家庭,我們有一兒子,所以教育兒子的工作大多數是先生在言傳身教,而我,更多的是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
兒子生活在異地,所以家鄉方言開始不會說,一直到10歲小學三年級,還是一句都不會講,根本也沒有家鄉的認同感。這一點,先生感到有點遺憾,覺得作為一個潮汕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因此先生在每年的寒暑假,都會把兒子送回老家他姐姐家去生活,慢慢的,小孩會講幾句潮汕話,儘管開始講得有點象外華人講普通話,但還是會講,慢慢的,就開始流利起來。從語言入手,兒子知道自己的根在潮汕。 每年的清明,我們都會回潮汕掃墓,先生也會帶兒子上山,跟他講爺爺奶奶的過往的艱苦生活以及在這生活裡,他們兄弟姐妹是如何團結奮鬥,如何在煤油燈下讀書,甚至細到生活的一些細節,都繪聲繪色講給兒子聽,讓兒子瞭解家庭的過往,生活的不易,奮鬥的必要!所以,兒子的人生觀就一步步這樣建立起來,做人要不忘本,要孝順,要奮鬥!必須慎終追遠!
在兒子讀書的時期,先生對兒子教育,我覺得可以說是散養式的。由於平時比較忙,沒有什麼時間顧及孩子的作業之類的。所以他大概每學期開始,會找小孩做一次深談,並讓小孩制定學期計劃和目標。然後這學期就讓小孩自由發揮,期末再來一次檢查,達成目標,表揚肯定!達不成,嚴厲批評。記得四年級時,小孩貪玩,那一學年的成績及各方面表現極差,先生期末看到這樣的表現,非常生氣,第一次打了孩子並把他關了一天不給吃飯。然後告訴他,做為一個男子漢,要重承諾,言出必行,為達成目標,必須付出代價!兒子在這樣的教育下,養成了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習慣,也能自動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
兒子遠行留學前夜,先生也跟兒子做了文縐縐的談話.著重告訴兒子,作為一個男人,一定要有大地一樣的品質,能承受重壓,能負責任,能堅韌面對困難,還有腳踏實地。先生對兒子教育,都是在某些節點上進行重點的語言教育,更多的時候,是身教!所以,作為男人,不嘮叨,不囉嗦,多做少說,負責任,也是兒子的特點!
我也是潮汕女兒,我父母對我的教育,更多是家風教育,他們沒有更多更好的總結。父親那時候,每個星期只有一天回家休息,然後又要回工作單位,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父親這樣說的:我過了橋這邊就想家裡的事,過了橋那邊就想公家的事。這讓我一直記得公私要分明;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必須處理好!而母親更多時候,是用潮汕歌謠的形式,讓我學唱這些歌謠,比如“水缸柄,削尖尖,做人個新婦嘴學甜,天光雞啼早早起,頭毛梳光人哦裸(稱讚)”教育我做為一個女人要勤勞善良,尊老愛幼,處理好家庭和鄰里關係,要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等等。
這是我作為潮汕家庭中對兒和女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下潮汕父母對兒女的教育。也許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普遍意義,但我覺得一定有雷同的!
我是現實生活的潮汕父母,也是典型的沒有生活在潮汕的夫妻都是潮汕人的潮汕人家庭,我們有一兒子,所以教育兒子的工作大多數是先生在言傳身教,而我,更多的是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
兒子生活在異地,所以家鄉方言開始不會說,一直到10歲小學三年級,還是一句都不會講,根本也沒有家鄉的認同感。這一點,先生感到有點遺憾,覺得作為一個潮汕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因此先生在每年的寒暑假,都會把兒子送回老家他姐姐家去生活,慢慢的,小孩會講幾句潮汕話,儘管開始講得有點象外華人講普通話,但還是會講,慢慢的,就開始流利起來。從語言入手,兒子知道自己的根在潮汕。 每年的清明,我們都會回潮汕掃墓,先生也會帶兒子上山,跟他講爺爺奶奶的過往的艱苦生活以及在這生活裡,他們兄弟姐妹是如何團結奮鬥,如何在煤油燈下讀書,甚至細到生活的一些細節,都繪聲繪色講給兒子聽,讓兒子瞭解家庭的過往,生活的不易,奮鬥的必要!所以,兒子的人生觀就一步步這樣建立起來,做人要不忘本,要孝順,要奮鬥!必須慎終追遠!
在兒子讀書的時期,先生對兒子教育,我覺得可以說是散養式的。由於平時比較忙,沒有什麼時間顧及孩子的作業之類的。所以他大概每學期開始,會找小孩做一次深談,並讓小孩制定學期計劃和目標。然後這學期就讓小孩自由發揮,期末再來一次檢查,達成目標,表揚肯定!達不成,嚴厲批評。記得四年級時,小孩貪玩,那一學年的成績及各方面表現極差,先生期末看到這樣的表現,非常生氣,第一次打了孩子並把他關了一天不給吃飯。然後告訴他,做為一個男子漢,要重承諾,言出必行,為達成目標,必須付出代價!兒子在這樣的教育下,養成了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習慣,也能自動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
兒子遠行留學前夜,先生也跟兒子做了文縐縐的談話.著重告訴兒子,作為一個男人,一定要有大地一樣的品質,能承受重壓,能負責任,能堅韌面對困難,還有腳踏實地。先生對兒子教育,都是在某些節點上進行重點的語言教育,更多的時候,是身教!所以,作為男人,不嘮叨,不囉嗦,多做少說,負責任,也是兒子的特點!
我也是潮汕女兒,我父母對我的教育,更多是家風教育,他們沒有更多更好的總結。父親那時候,每個星期只有一天回家休息,然後又要回工作單位,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父親這樣說的:我過了橋這邊就想家裡的事,過了橋那邊就想公家的事。這讓我一直記得公私要分明;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必須處理好!而母親更多時候,是用潮汕歌謠的形式,讓我學唱這些歌謠,比如“水缸柄,削尖尖,做人個新婦嘴學甜,天光雞啼早早起,頭毛梳光人哦裸(稱讚)”教育我做為一個女人要勤勞善良,尊老愛幼,處理好家庭和鄰里關係,要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等等。
這是我作為潮汕家庭中對兒和女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下潮汕父母對兒女的教育。也許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普遍意義,但我覺得一定有雷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