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指伴隨卵巢週期性排卵而出現的子宮內膜週期性脫落和出血。月經出現是女性生殖系統成熟的標誌之一。正常的月經具有規律性和週期性。二次的月經間隔時間即月經週期正常的為21至35天,平均28天;每次月經持續的時間為月經期,約3至5天,不超過7天;一次月經的總失血量為月經量,正常是30至50毫升,如果大於80毫升且月經期超過7天的,稱為月經過多;如經量每次不超過5ml,或行經2天即乾淨,甚至點滴即淨者。稱為月經過少。
女性如果出現月經過多或者過少,均屬於月經的異常,造成月經異常的原因有很多,但育齡期有性生活的女性,如果突然出現月經異常首先要排除與懷孕相關疾病,如流產,宮外孕和葡萄胎等。然後再考慮器質和功能性的原因。
一、器質性原因:
1、生殖器官的腫瘤:如子宮肌瘤導致宮腔面積增大和影響子宮收縮是月經過多最常見的原因;無任何週期可辯的長期持續的陰道出血,多為生殖道惡性腫瘤的表現,如子宮內膜癌和宮頸癌。
2、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了的子宮內膜,因干擾生殖器官的各種正常功能,常常會伴隨各種月經失調——經期延長,經血過多,經前點滴出血,繼發性痛經
3、生殖器官炎症:生殖器官炎症的發生,使區域性血管變得脆弱,行經時的出血不易凝止,往往引起經量增多和經期延長,炎症常伴有下腹痠痛和白帶性狀改變的症狀。
4、避孕副反應: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宮內節育器最常見的副反應,主要表現為月經的過多、經期延長或者少量點滴狀出血。另外有些女性如不按時服用避孕藥也會引起激素調節紊亂,從而出現異常月經。
5、血液病:常見的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易於累及凝血系統使月經量增多。
二、功能性原因:
正常月經週期、持續時間和量,表現為明顯的規律性和自限性。當機體受內部和各種外界因素影響,諸如精神緊張、營養不良、代謝紊亂、慢性疾病、環境和氣候的驟變、飲食紊亂、過度運動、酗酒以及藥物的影響,可透過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月經的功能失常而致月經失調。主要有幾種情況:
1、無排卵型出血:各種原因引起的無排卵導致子宮內膜受單一雌激素刺激而無孕酮的對抗而發生雌激素突破性出血或者撤退性出血,大多發生在青春期或者圍絕經期女性,但也有發生在育齡期。
2、排卵型出血:卵巢黃體功能不足或者黃體萎縮不全,主要表現月經週期縮短或者月經期延長症狀。
一般來說,如果出現月經異常,有性生活史的首先需要排除懷孕相關因素,再排除器質性的疾病,最後再考慮功能性的原因。
月經是指伴隨卵巢週期性排卵而出現的子宮內膜週期性脫落和出血。月經出現是女性生殖系統成熟的標誌之一。正常的月經具有規律性和週期性。二次的月經間隔時間即月經週期正常的為21至35天,平均28天;每次月經持續的時間為月經期,約3至5天,不超過7天;一次月經的總失血量為月經量,正常是30至50毫升,如果大於80毫升且月經期超過7天的,稱為月經過多;如經量每次不超過5ml,或行經2天即乾淨,甚至點滴即淨者。稱為月經過少。
女性如果出現月經過多或者過少,均屬於月經的異常,造成月經異常的原因有很多,但育齡期有性生活的女性,如果突然出現月經異常首先要排除與懷孕相關疾病,如流產,宮外孕和葡萄胎等。然後再考慮器質和功能性的原因。
一、器質性原因:
1、生殖器官的腫瘤:如子宮肌瘤導致宮腔面積增大和影響子宮收縮是月經過多最常見的原因;無任何週期可辯的長期持續的陰道出血,多為生殖道惡性腫瘤的表現,如子宮內膜癌和宮頸癌。
2、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了的子宮內膜,因干擾生殖器官的各種正常功能,常常會伴隨各種月經失調——經期延長,經血過多,經前點滴出血,繼發性痛經
3、生殖器官炎症:生殖器官炎症的發生,使區域性血管變得脆弱,行經時的出血不易凝止,往往引起經量增多和經期延長,炎症常伴有下腹痠痛和白帶性狀改變的症狀。
4、避孕副反應: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宮內節育器最常見的副反應,主要表現為月經的過多、經期延長或者少量點滴狀出血。另外有些女性如不按時服用避孕藥也會引起激素調節紊亂,從而出現異常月經。
5、血液病:常見的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易於累及凝血系統使月經量增多。
二、功能性原因:
正常月經週期、持續時間和量,表現為明顯的規律性和自限性。當機體受內部和各種外界因素影響,諸如精神緊張、營養不良、代謝紊亂、慢性疾病、環境和氣候的驟變、飲食紊亂、過度運動、酗酒以及藥物的影響,可透過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月經的功能失常而致月經失調。主要有幾種情況:
1、無排卵型出血:各種原因引起的無排卵導致子宮內膜受單一雌激素刺激而無孕酮的對抗而發生雌激素突破性出血或者撤退性出血,大多發生在青春期或者圍絕經期女性,但也有發生在育齡期。
2、排卵型出血:卵巢黃體功能不足或者黃體萎縮不全,主要表現月經週期縮短或者月經期延長症狀。
一般來說,如果出現月經異常,有性生活史的首先需要排除懷孕相關因素,再排除器質性的疾病,最後再考慮功能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