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起拍

    只能說普通媽媽很難做到給孩子更多物質生活的同時給孩子一樣多的陪伴,但是我覺得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東西。在孩子看來,父母的陪伴大於物質生活。

  • 2 # 則洛英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

    讓志願者住在一個獨立的房間,有吃有喝,有睡,還有錢拿。但是獨有一點,與世隔絕,沒有同任何人交流。呆在裡面越久,得到的錢就越多。但是不想做了,就按鈴即可以出去。

    第一天,一切都好。

    第二天,睡飽了,再也睡不著了,就坐著發呆。

    第三天,他們大部分人開始胡思亂想,很無聊,甚至精神出現異常,而不得不提前結束。

    結果是,即使有金錢的刺激,志願者平均下來也就只能待個76小時。

    這個實驗說明,人是情感動物,需要有人和他交流。雖然物質上不用發愁,但是沒有情感連結,時間一長是會受不了的。

    成人的世界是如此,小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夫妻感情不好的人會出現狀況。比如,離婚,出軌等。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所說的:無迴應,是絕境之地。

    愛是需要回應的。撫養一個孩子,並不只是讓他吃飽穿暖,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陪伴,這得花時間。陪他度過人生最初的0-6歲,帶著他去認識這個世界,要跟他一起做很多事,分享很多有意思的和沒意思的事,這就是愛的迴應。

    幼年得到如此悉心的身心陪伴,長大以後安全感實足,足以讓他抵抗將來的狂風暴雨。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在孩子小時寧願承受住別人異樣的眼光,堅持陪伴孩子的0-6歲,不去工作專心教養孩子的緣故。

    沒有人陪伴的孩子,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沒有人跟他交流,整天沒說幾句話,他們很安靜,安靜得讓人心疼。

    這事要放我們大人身上,也是會受不了的,婚姻關係中如是,孩子也是情同此理。很孤獨,一個人成為一座孤島。而現實生活中,已經有很多事例證明,幼年沒有得到很好照料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會出現心理問題,影響他的一生。

    我想,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一生幸福快樂。

    時間是很公平的。這邊分配得多些,那邊就會分配得少些。你這裡付出得多些,就會多收穫些。不是誰願意變成一個很普通的母親,是當孩子同我們一起時,我們願意變得很普通。

    陪伴不是嘴上說說,更不是往家裡一坐,不動如山。而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零零碎碎的對話,一起做的事兒,沒有什麼驚天動地,只有普普通通,平淡而又溫馨。

    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幼年沒有趁早管教,等到青春叛逆期再來,就顯得“為時已晚”。即使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們是可以抽出時間,哪怕是半小時來陪伴孩子們的。

    孩子都是聰明的。誰陪伴得多,就會跟誰親近些,也更容易聽進誰的話。幼年,如果你沒有好好去陪伴他,長大後,青春叛逆期想管教時就難多了,他多半是不會聽你的。

    以上是我的答案,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溼發上的頭皮屑要怎麼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