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碧影悠悠
-
2 # 主天安
現代人開涮古人,消費古人。
古人故事,事故人古。
古人說何?何說古人?
開涮古人,消費古人,
千篇一律,反覆炒作,
全無新意,毫無情趣。
故別開生面,標新立異!人有兩雙手,有兩條腿。
大腦指揮著,該動左手左手動,
該動右手右手動。
該邁左腿邁左腿,該邁右腿邁右腿。如此協調,合作配合。
有一天,左手不聽指揮,大腦命令右手砍去左手。
有一天,右腿不聽指揮,大腦命令左腿踢折右腿!
封建時代的大腦腦殘,他要自殘,斷了左膀右臂,跛了左腳,折了右腿。誰能奈何?
歷史早已定位,何須炒作消費?:
惹煩了古人,古人跳將起來,給你來段歷史回放,恐驚掉你三魂七魄!
古人早已作古,何必開涮古人?
反覆炒作古人,是過度消費古人!:
史書早已將古人蓋棺定論,早已歷史定位!
-
3 # 古風今韻
宋高宗趙構為何要連下十二道金牌逼岳飛收軍?還要殺了岳飛父子?這個問題,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岳飛“功高震主”。真正讓趙構擔心的,恐怕不是外患,而是內憂,是怕岳飛“黃袍加身”,江山易主。
岳飛《滿江紅》
1、 宋朝的江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
宋朝之前,天下本是後周的天下,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趙匡胤跟隨柴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惜柴榮英年早逝,三十九歲,壯志未酬,就因病結束了自己輝煌而傳奇的一生。
柴榮死後,七歲的小兒子柴宗訓繼位,乳臭未乾,勢單力薄。軍權在握的趙匡胤怎麼看柴宗訓都不順眼,與其在這樣一個小孩子賬下為臣,倒不如自己當皇帝來得痛快。於是,一場自編自導的好戲上演了:
公元960年,擁兵自重的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他的部下把事先準備好的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趙匡胤於是就成皇帝了,這皇帝當得也忒容易了,這與明目張膽地搶又有什麼區別?從此江山易手,趙匡胤取代後周,改國號為宋,後周就這樣隨隨便便滅亡了。
2、趙構擔心的是“黃袍加身”的故事在岳飛身上重演
岳家寨
趙匡胤憑什麼能夠“黃袍加身”,並被眾將士擁立為帝呢?憑的是兵權在握,憑的是戰功顯赫,憑的是在眾將士心中的分量和威望。
當前的岳飛又是什麼情況呢?從1128年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岳飛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兵權在握,戰功顯赫,“位至將相”。
特別是他一手組建的岳家軍,唯岳飛馬首是瞻,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金軍感嘆:撼山易,憾岳家軍難。問題還就出在這岳家軍上,在岳家軍內部,士兵心中只有元帥岳飛,不知道皇上,這不是明顯地君臣錯位嗎?
眼前的岳飛不就如同當年的趙匡胤,而他不就如同當年的柴宗訓一樣嗎?萬一有一天黃袍加在岳飛身上,宋高宗豈不慘了?
因此,正當岳飛揮師北伐,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之際,宋高宗坐不住了,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
3、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趙構不得不殺了岳飛父子
《戰國策•衛鞅亡魏入秦》中有這樣一段話:“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大意就是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以致於“功高震主”,秦惠王怕對自己不利,找個理由把商鞅殺了。這樣的歷史,相信他宋高宗趙構也讀過。
輕而易舉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同樣擔心自己手下握有兵權的將領們有一天也“黃袍加身”,搶了他的政權。他的這種擔心不是沒有依據的。從公元907年至公元959年,短短53年內,中原換了五個朝代,更換了八姓十三君。
為了使各位將領交出兵權,他採納趙普的建議,請眾將們喝了一場酒,從而讓將領們交出兵權,讓他們回家安度晚年。這就是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在談笑風生中,平靜地剝奪了眾將兵權。
本是武將出身,文治武功兼備,如此了得的一代君主,尚且擔心他手下的將領們奪了他的政權。更何況他趙構比趙匡胤差了一大截呢?所以趙構更加擔心岳飛“擁兵自重。”
更何況,岳飛曾立下誓言:要收復中原,直搗黃龍,迎還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在岳飛心裡,究竟是宋徽宗、宋欽宗重要,還是他宋高宗重要呢?如果迎還二帝,又會將他宋高宗置於何地呢?
出於以上的考慮,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慘遭殺害就在所難免,秦檜頂多算個行刑的劊子手,真正的幕後操縱者就是他宋高宗。
岳飛像
綜上所述,金兵入侵與江山易主,哪一個對趙構最有威脅呢?當然是後者,後周江山易主的教訓就在眼前。秦惠王殺害商鞅,雖然殘忍,但不失為一種解決手段。只要能使自己的江山穩固,死幾個將領又算什麼呢?岳飛的悲劇或許在於他不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功高震主,引起主子的懷疑。有時候一個人的長處也正是一個人的短處。有時候功成名就之時,往往也是身首異處之日,這樣的教訓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
4 # 野史九點半
如果有人動了你的利益,你難道會無動於衷,不想方設法搞他嗎?很不幸,岳飛動了趙構的皇位,趙構必須動他。
趙構出身天資聰慧,博古通今,記憶力超群,雖不是皇長子,但頗受宋微宗上市,一路直升。1126年,金兵首次攻開啟封府,宋徽宗主戰議和,割讓封地,賠白銀,趙構主動請纓,之身前往金大營議和,面對金人的百般刁難,趙構臨危不亂,遇招拆招,大顯君主霸氣。
迫於內外的壓力,他不得不重用岳飛·韓世忠等名將,沒想到他們打得金人節節敗退,打出黃河,直搗黃龍,本該舉國歡慶,共慶大捷,可趙構又犯起了小心眼,萬一岳飛把金人老窩端了,把老爹和哥哥接回來咋辦,自己這皇帝還沒坐熱呢?就要拱手讓出來,趙構可不甘心啊!不要說趙構,換做二人,一旦做了皇帝,都會變得冷酷無情,沒有人性。
岳飛是回來了,趙構又犯難了,這岳飛功高震主,聞名天下,百姓愛戴,金人敬佩,又手握重兵,自己又算個屁啊!趙構又找秦檜合計,心想陷害岳飛這事自己不能出面,畢竟還是要在這混下去的,也不想給後世留個殺害忠良的醜陋名聲,秦檜多精明啊,一眼就看懂了趙構的心思,乾脆這壞人還是自己來吧,後半生高官俸祿是少不了了,趙構也不敢兔死狗烹,只要自己在世一天,世人就不會懷疑到趙構頭上。
不少人說岳飛不懂人情世故,和韓信一樣,只會打仗,功高蓋主,不知收斂,才慘遭橫禍。
其實,趙構想要的只不過是議和,南宋不能輸給金人,南宋也不能攻破金朝,這樣他才能從中獲益,穩當皇帝。
-
5 # 老實人侃歷史
趙構為何急招岳飛回京?
一方面岳飛脫離了主將王彥的領導,這對皇帝而言是一個不好的兆頭,如果岳飛因為兵權以及軍功過大,進而是出現尾大不掉的結果,之後的發展趨勢不就是老祖宗趙匡胤“陳橋兵變”的結果,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對於皇帝而言,這絕對是無法容忍的逆鱗。
除此之外,對於趙構而言,如果岳飛真的將徽欽二帝迎回,那麼彼此之間又該如何相處,這個皇位又該由誰來坐?這些問題都是促使趙構下令讓岳飛回朝。
趙構為什麼要殺死岳飛?宋高宗趙構之所以要殺死岳飛,是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岳飛是自己現實利益的最大威脅者。趙構在現實與理想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趙構是一個非常現實和安於現狀的人。如果不是靖康之難,趙構是很樂意一輩子做個安樂王爺的。等趙構即位之後,他也就希望維持住自己的小朝廷。為此他可以放棄尊嚴,可以不要面子:紹興八年的“議和條件”中,金人要趙構跪拜接受金國的詔書。作為當事人的趙構居然說“若使百姓免於兵革之苦,得安其生,朕亦何愛一己之屈!”這就是趙構,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
岳飛呢,他是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岳飛個人品德和生活作風都沒問題,又會打仗,手下的部隊紀律嚴明,真正做到了“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房”。他的理想也很樸實“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就可以太平了”。這樣一個完美的將領,當然會受到百姓的愛戴,也會贏得歷史的褒獎。可皇帝是不會這樣看的,沒有毛病就是最大的毛病。
公元1141年,宋金局勢相對穩定了。趙構下定決心安於現狀,徹底求和。別人都可能妥協,但是岳飛不會。岳飛只想著北伐大業,只要恢復河山。最要命的是岳飛已經很有聲望了,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岳飛振臂一揮,必然是應者雲集。對於現實主義者趙構來說,理想主義者岳飛不僅是障礙,更是威脅。一生當中至少經歷過兩次兵變的高宗,終於下定決心,岳飛非死不可。然後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情節:奸臣秦檜出場,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
-
6 # 大國史記
1140年,金軍來襲,岳飛揮師北伐,各地義軍響應。
岳家軍勢如破竹,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大敗金軍,進抵朱仙鎮。這裡距離宋朝故都開封僅剩半天的路程。就在此時岳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金牌的班師詔,乃至岳飛悲憤哀嚎:“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岳家軍那麼,為何眼見岳飛北伐成功,馬上可以迎接二聖還朝了,趙構卻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呢?
首先,一個最直接的邏輯:如果金軍大敗,南宋北上還都,二聖還朝,那麼現皇帝趙構怎麼辦?未來的皇帝還有趙構的事兒麼?正如後文所提,《紹興和議》簽定時,對欽宗趙恆並無半點筆墨涉及,當時宋欽宗趙恆正在金國故都度日如年,天天在苦盼南歸,當聽說趙構的母親韋氏回宋,臨行之際,趙恆流著眼淚拉著韋氏的衣裾哀求道:“如果能讓我南歸,就讓我當個太乙宮主知足矣,沒其他要求。”
因此,怕岳飛北伐成功,自身皇位不保是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的主要原因。
趙構畫像其次,或許岳飛父子僅僅是高宗議和妥協的犧牲品。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和秦檜答應金人提出的“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父子,於當年4月同金國簽訂《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的主要條款有:(一)宋高宗向金稱臣,每年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由金冊立其為皇帝;(二)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須遣使致賀;(三)宋割讓淮水、桐柏山及秦嶺以北地區與金;(四)金歸還宋徽宗的棺木和高宗生母韋氏。
據說雙方還有密約,即宋朝不得更換丞相,秦檜獲得了實際上的終身任職。當然密約之說可能是後人杜撰。
看到了吧!殺岳飛是金人和談的前提條件,這也是十二道金牌召回的重要原因。
第三,岳飛父子抗金做大,實力與日俱增,這與趙氏文治天下的祖訓不符,於大宋江山不利,也是高宗召回岳飛的重要原因。岳家軍勢如破竹,在北方聲勢日盛。趙家的天下就是祖上作為將軍的趙匡胤反水得來的,萬一哪一天岳飛的部下也給岳飛來了黃袍加身,岳飛能推辭嗎?因此,如此痛點,趙構豈能不在意?
岳飛塑像至於說召回後為何還要殺掉岳飛父子,你看前邊原因一和二,哪條能有岳飛的活路?即便只殺岳飛,還不如斷了岳家軍的念想,即斷了原因三,直接斬草除根,父子盡殺!
從斬殺岳飛和緊接著簽定的《紹興和議》就能看出,金軍不敗,南宋不亡,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宋高宗趙構。
召回岳飛,使自己保住了皇位;斬殺岳飛,讓秦檜承擔著罵名。八百多年來,後人都罵趙構是昏君,或許他比誰都清醒,只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小祕密罷了!
-
7 # 隴之語
一般來講,在打不過人的時候,一般都選擇隱忍,不能主動去招惹強勢者,假如把強勢者給招惹毛了,一發發作起來,麻煩就大了。
根據當時金國和南宋的情況,金國要強大許多,畢竟北宋就亡在金國女真人的鐵騎下。
分析問題,自然是要從全域性上來分析,小態勢要讓位給大態勢。有時候,小的一些勝利或許會積為大勝,也或許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從岳家軍來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脈,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是一種強烈的願望和作為,但最終能否實現,是個未知數。
民族英雄岳飛,堅決地抗擊金國,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氣節;但這和當時的國策不太相符。迎回二聖,對有著強烈民族氣節的岳飛及南宋軍民來講,自然是好事,揚眉吐氣的事;但對趙構來講,未必是。最主要的是能不能迎回二聖來;假若迎不回二聖,自己又增加進去,成了後人們想迎回的三聖,豈不是麻煩?!
總體上來講,趙構就是苟且偷生,能維持住暫時的局面就儘可能維持住,不願意有更大的作為,應該屬於講和的一派;而岳飛主張直搗黃龍,迎回二聖,與趙構的戰略思想不相符合,很可能會給趙構帶來很大麻煩,所以要對強勢進取的岳飛十二道金牌招回來,不能讓岳飛憑著一時之勇和氣概,壞了南宋朝廷的長遠大事。
我想,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這麼個原因吧。
-
8 # 史海探密
趙構為了能夠在南方偏安一隅,一直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想與遼求和求得安寧。在南宋被遼軍打的岌岌可危的時候,出了軍事能將岳飛,大敗金兀朮,使南宋在軍事上有了一席之地。這時趙構有了一點求和的資本,尤其是用殺掉岳飛更能表現其求和的誠心,所以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飛收兵,並殺岳飛父子。
一、趙構的苟且偷安之心
趙構偏安南隅不願北伐一心求和。宰相李綱向趙構呈上治國十方針,殺開封的傀儡張邦昌,訓練軍隊北上報仇,趙構極不願意。張邦昌還政於趙構後,趙構給他優厚的待遇,還晉封為太傅,這都源於金人喜歡張邦昌,這以利用這一點讓張邦昌從中議和,可見構求和之心根深蒂固。李綱建言練兵備戰,迎回微宗、欽宗,為父兄報仇,趙構又極不情願。李綱勸趙構迴鑾開封,這樣離金人那麼近,趙構想離金人越遠越好,對此他心中極不樂意。金人因宋殺張邦昌而起兵南下,趙構想要退居東南,與金議和,以求得安穩,還因李綱主張開戰,而罷免李綱。金人再次南下,宗澤在開封抗金的同時,前後24次請求趙構迴鑾開封,趙構都沒給予迴應。趙構為躲避金軍,制訂了逃跑計劃,先期將元祐太后孟氏送到揚州,結果有兩個“不解皇意”的太學生陳東和歐陽澈上書勸阻皇帝逃跑,且勸趙構迴鑾開封,御駕親征,迎回二帝,這下可副急了趙構,讓他違背不殺上書言事者的祖訓,殺了這二人。
二、趙構逃跑醜像
建炎元年(1127年)趙構乘船逃揚州,為避人口舌,在揚州下罪己詔。建炎二年(1128年)金人再次南下,在金軍逼近揚州時,趙構嚇得魂飛魄散,快速逃到鎮江,接著又逃到杭州。金軍破杭州時,趙構又逃到溫州,從溫州逃到海上。從趙構一路南逃的狼狽像,就可以看出,他是被嚇破了膽,養成了逃跑、求饒的習慣,被追就逃,一旦有一點資本,就想著求和。
三、趙構的內心
終於出一員抗金名將,按說應是南宋一大幸事,可趙構不這樣想。岳飛上表請求給予招兵買馬的權利,並以母親、妻子為人質來換取信任和支援,但趙構對此置之不理,岳飛請求北伐,趙構思慮徽宗、欽宗歸來如何安置,一旦失敗又要逃亡。因此趙構一直想的是眼前安穩,不願去冒北伐這個險。趙構一直想的就是和金議和,送金送銀無所謂,只要能保住眼前的安穩生活就行。正當岳飛準備直搗金軍老窩黃龍府時,秦檜勸趙構命岳飛班師回朝,趙構一天之內下了十二道金牌。
四、秦檜的牆頭草導致岳飛損命
秦檜被金軍掠走後,不堪忍受非人待遇,主動擔當做金人內奸,金人遣其入宋。秦檜主宋後告訴趙構,稱金人有議和之象,並願意承擔議和事宜,這下正中趙構下懷,在秦檜議和提議的鼓動下,趙構不僅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打得金軍節節敗退的將軍岳飛,還為了防止軍隊譁變殺害岳飛父子。
總上,趙構偏安求生思想,促進使他一心求和,而不是強軍北伐,在秦檜這一兩面派人物的促使下,阻止了抗金佔了優勢的岳家軍,為了不留後患,還殺害岳飛父子。
-
9 # 墨雪問心
眾所周知,大宋政權的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取得政權的,自然害怕將領效尤,因而,他當上皇帝后,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吸取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教訓,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制其錢穀”為指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鞏固和加強皇權。
先是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將領們的兵權;然後又以禁軍作為中央軍隊,由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調兵權則由樞密院掌握,將軍隊的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以防止軍隊將領擁兵自重。另外,他以讓士兵“習勤苦,均勞逸”為名,更在禁軍中推行“更戍法”,使禁軍分駐全國各處,三年更換一次駐地,以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
祖宗曾經作出“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規定,無非就是要避免將領擁兵自重。可岳飛對“岳家軍”太熟悉了,他在軍隊中具有太高的威望了。在高宗看來,這支軍隊簡直就是岳飛的私家軍。所有這一切都讓高宗坐臥不安。他急於要剝奪岳飛的兵權。於是他開始“稍奪其權”,佈置親信對岳飛進行控制和制約。
趙構為何要殺了岳飛父子首先,早期的高宗並未有將岳飛置於死地的念頭。岳飛是死於自己對國家的一片忠心,和他對最高統治者政治意圖的不理解。
這一主要在外人看來是十分正確的,也是為宋高宗所期望的。但其實不然。應該說,“收復失地”固然是高宗所期盼,但“迎還二帝”卻不是高宗的本意。二帝雖然是高宗的親父兄,但如果他們被迎還,自己的皇位就不能保全了。即使他們回來後不再當皇帝,但兩個太上皇肯定會對他起到制肘作用,自己的皇帝當起來也就不是那麼有滋有味了。
縱觀中國歷史,此前此後,為了皇位和權力,父子反目、兄弟攻殺、夫妻成仇的事例是並不鮮見的。這種心裡話也不是對誰都可以講的。所謂“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能揣度聖意就難為其臣了。岳飛作為一介軍人,雖然有一腔精忠報國的熱情,卻不善揣摸聖意,就算他能夠猜度出高宗之意,他也未必能夠曲意奉承。因此,他抗金當中,他屢次提出要“迎還二帝”,早就觸怒了高宗,加深了他對岳飛的忌恨。高宗對岳飛已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最後,秦檜的求和活動和兀朮的“必殺飛,始可和”的指示,堅定了高宗的殺飛決心。
-
10 # 歷史與文化縱橫
北宋是不主張殺大將的,對部下都很仁慈。比如曹斌在北伐遼國時候,節制不了將領,違反趙匡義的部署,在10萬大軍嚴重缺乏糧食的情況下,經不起部下(都是名將)的慫恿,率領部隊,帶糧5日,從涿州出發奔襲幽州(北京),到了城下遇到遼軍頑強反抗,耶律休哥指揮遼軍鐵騎衝擊宋軍,平原上無險要可守,宋軍大部分是步兵,於是大敗,糧食少退去,宋軍被殺3萬以上。但是曹斌只是免去了職務,後來重新升官。因為曹斌是士族,背後勢力大,太祖趙匡胤打天下需要他們支援。
而岳飛出身寒門,屢次立下大功勞。到岳飛29歲時候已經任節度使,後來又被任命為宋軍副帥,宋軍大部分都歸岳飛節制。這種情況下,岳飛執意北伐,收復中原、打到黃龍府,志氣太高。但是金國力量也很強大,憑藉岳飛一軍之力,是否能成功是要打個問號的。雖然郾城打敗金兀朮,這只是區域性小規模戰鬥。最重要的一點事趙構的親生母親韋太后一直被金國關押,是人質。而高宗是個至孝的人,常常思念母親,最希望母親能夠平安。至於徽宗和欽宗回不回來,他沒有多考慮。但是要回來了,他這個皇帝得讓位。而岳飛力主抗金,要迎回二聖,這讓趙構很難堪。同時,秦儈是從金國逃回來的,帶來了韋太后的訊息,得到重用。
宋和金是談談打打,邊談邊打。最後,趙構認為秦儈的意見很對,力主議和。秦儈一直主張,南人治理南方,北人治理北方的策略。這個很賣國,曾被趙構貶斥不用。軍事形勢好點後,和議之風又來,趙構派秦檜專門談判,而秦儈要求趙構關於談判和談的事情只跟他趙構以人商議,外人都不得參加進來。
這種情況下,和談的最大的障礙只有岳家軍了。於是找理由瓦解岳家軍,最有效的辦法是殺掉岳家軍中的骨幹,就包括岳飛、岳雲、張憲等,徹底剷除岳家軍。岳飛死的是很冤枉的。
最後是達成了協議,韋太后如願地回到了南宋,秦儈成了最大功臣。而岳飛也是個至孝之人,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四字在岳飛背上。如果岳飛在朝堂上脫衣服給趙構看後背四字,不知道情況如何。同是天下父母心,誰都有人之常情。家仇與國恨交織,大局與個人矛盾錯雜。岳飛可能不死。但是岳飛也許是太年輕,死時候只有39歲,性格倔強。只要隱忍,等待趙構接回自己的母親,自是可以得到重用,重整旗鼓,振軍北上,何必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呢。也許,是秦儈等和議大臣起了作用,相互間為了爭權奪利,岳飛做了犧牲品。
岳飛死後,家無餘財,與秦儈貪婪,富可敵國成對比。
-
11 # 娓娓道來說天子
促使岳飛最終被殺害的原因比較複雜,這裡面既有他人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首先,我們得先搞清一個問題,岳飛在朝廷中屬於哪個派別?其實讀過這段歷史,或者看過相關電視劇的朋友,應該知道,岳飛是徹頭徹尾的主戰派。
那麼主戰派的目標是什麼呢?很簡單,八個字:北復中原,迎回二聖。
主戰派的這個目標,無論是在朝為官的士子,還是身處市井的百姓,對於這個目標,大多數人都是充分認可的,這肯定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奮鬥目標。
但是這個目標,並不是無人反對,雖然這個人嘴上不敢說,但其心裡一直默默搖頭,這個人就是宋高宗趙構。
理由很簡單,北復中原沒毛病,光復祖宗基業,趙構肯定不會反對,毛病出在迎回二聖這事兒上。本來趙構的皇位得之不正,岳飛還非得把他爹和他哥弄回來,他們一回來,趙構這皇位能不能保得住就兩說了,一旦有臣子擁立趙桓復位,趙構有可能就要被幽禁,這是他最不願看到的結果。
其次,趙構非常害怕岳飛那支貌似只聽他指揮的岳家軍。大家也許不太清楚,這支岳家軍是岳飛請旨後,私募的一支軍隊,真是徹頭徹尾的一支私人武裝。著名學者王曾瑜曾考證,岳家軍最多時高達十萬人之眾,分為十二軍,平均每軍八千餘人。趙構就想了,萬一哪哥們兒把岳飛忽悠了,這十萬人要是包圍了臨安,我當何以自處?
再次,岳飛這個人可以說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完人,能夠與之媲美的人應該不多,關羽算一個,戚繼光算一個。岳飛這個人的性格,我們得從兩方面來看。
正面看,剛毅果敢,剛正不阿。負面看,敢於犯上,不通人情。
正面的事兒我們就不過多解釋了,我們主要說說他的負面性格。岳飛這個人一直對自己的上司都不夠恭敬,對於上司的決定也屢屢不從,對於盡人皆知而心照不宣之事,岳飛更是無所顧忌,以至於將這些事寫在劄子中上呈天子,屢次讓趙構尷尬無比。最最糊塗的是,岳飛居然以辭職為要挾,威逼朕恭,趙構不恨他才見鬼呢!
人太直了,肯定就會得罪人。皇帝沒意思動你的時候,自然啥事兒沒有,趙構一示意動手,秦檜、万俟卨xiè、張俊這幫人一點也不會猶豫,早就看你岳飛不順眼了。
作為完人的代表,岳飛沒有任何愛好。要知道,沒有愛好的人太可怕了,這樣的人只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活,岳飛的人生目標很簡單,那就是北復中原,迎回二聖。
岳飛心心念唸的人生目標,恰恰是趙構心中不可觸碰的禁地,岳飛就是一直沒看明白這一點,最後才落得慘死風波亭的下場。
回覆列表
因為岳飛堅決主戰,力主收復失地,成了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的最大障礙,為了苟安,趙構不得不這樣。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從公元960年—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業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王朝,被後人評為“積貧積弱”,苟且偏安的半壁王朝。
宋朝的軍事之孱弱,疆域之狹小皆創歷史之最,而割地賠款更是大宋的家常便飯。這都源於宋朝重文輕武的制度。宋朝起於藩鎮割據的動亂時代,深知武將謀反的弊端,所以矯枉過正,反倒害了整個國家。
俗話說,能用錢擺平的事都不是事,反正大宋有的是錢。
宋遼檀州之戰,打成平手,訂下宋遼檀淵之盟: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丟了白溝河以北地區。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慘敗,之後慶曆和議,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土栲栳、鐮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區全部從中間劃界。
後來宋朝對金戰爭更是幾乎到了每戰必敗,每戰必割,每戰必賠。宋朝向契丹稱臣,向金稱臣,滅亡前還向蒙古稱臣,直到滅亡。
所以,通過割地賠款,北宋和南宋換得了自己的“苟延殘喘”,最終也“賠”葬了自己。
1127年,“靖康之變”發生,徽欽二帝北擄,北宋滅亡。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南宋建立,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伴隨著宋金戰爭,岳飛也從一名普通士卒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統兵大將。其實,宋高宗對岳飛也是非常重用的。
岳飛見部隊行將擴充,收復中原有望,心情異常激動,親手寫成一道《乞出師札子》 。岳飛陳述了自己恢復中原的規劃,而且此時已不再提及迎還“二聖”或者“淵聖(宋欽宗)”之事,只將欽宗包括在“天眷”之中。趙構御覽岳飛奏疏後,親賜御札嘉獎。
第一,岳飛雖軍事成就輝煌,但從軍經歷中多次違令抗旨,引起趙構猜忌。
其事一,南宋建立伊始,趙構對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他採取黃潛善等避戰南遷的政策,預備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長安、襄陽、揚州等地。時年25歲的岳飛得知這個訊息, 不顧自己官卑職低,向趙構“上書數千言”,其略雲:
“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後抗金主將宗澤委任王彥為“制置兩河軍事”,王彥便派人命岳飛所部“赴榮河把隘”。岳飛和王彥難以共事,便率領部伍南下東京開封府,接受宗澤的領導。宗澤珍惜岳飛的才幹,體諒他的愛國之心,原諒了岳飛的違反軍紀(指率隊離王彥之事),留在營中聽候差遣。
其事三,紹興六年(1136年)初,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於鎮江府(今江蘇鎮江)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並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但趙構不允,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
其事四,紹興七年(1137年),趙構原準備將劉光世所部王德、酈瓊等兵馬五萬餘人隸屬於岳飛,不意張浚和秦檜從中梗阻,趙構聽從張浚之議,置已決之“前議”於不顧,又下詔給岳飛說:“淮西合軍,頗有曲折。”
張浚見了岳飛,撇開歸劉軍與岳飛之“前議”,以淮西軍中人事安排相問,岳飛耿直的回答卻遭張浚譏刺。岳飛胸中積忿,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求解帥事”。在沒有得到皇帝旨意的情況下,擅自離開軍隊,只向隨行機密官黃縱略事交代後,就離開建康,回到廬山母墓旁守喪了。
趙構聞知岳飛辭職,非常生氣,但此時正值用人之際,即詔令鄂州軍營將佐立刻敦請岳飛還軍,又派張宗元到鄂州軍中做宣撫判官。趙構幾次派人傳旨,但岳飛不予理睬。朝廷命李若虛、王貴去廬山請飛還軍,李若虛勸了岳飛六日,岳飛才答應受詔朝見,還軍視事。事後宋高宗給岳飛寫了一封恩威並施的御札,其中有句話非常重要,明顯在警告岳飛,“犯吾法者,惟有劍耳”。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佈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 ,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趙構特下“溫詔”,岳飛才不得已受之。
趙構、秦檜先未予理睬,後批示不允所請。
其事六,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岳家軍取得郾城大捷後,大軍先鋒已進抵朱仙鎮,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完顏兀朮已逃出開封之時,岳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詔旨措辭嚴峻:命大軍即刻班師,岳飛本人去臨安朝見。據學者王曾瑜考證,高宗發十二道金牌的時間,大約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復西京河南府捷報不久。
經現代的計算,皇帝的金牌安然到達岳飛軍營需要15天。可是岳飛連線了11道金牌都沒有後退一步,而取而代之的是岳飛與金軍決戰的軍令。突然揚言渡河,此舉令局勢一度緊張。
岳飛接到第十二道金牌時,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壓鉗制之下,岳飛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受金兵報復:“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岳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隨後,當地的百姓在岳家軍的保護下悄然後撤,岳家軍隨即班師。
第二,岳飛觸犯了宋朝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戳到宋高宗趙構的痛處,犯了大忌。
南宋建立之初,金軍一路南追,宋高宗趙構一路難逃。就是在這個時候,趙構因為驚嚇過度失去了生育能力。
1129年,臨安衛軍劉正彥、苗傅兵變,趙構被迫退位。之後雖經韓世忠等勤王復位,但是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也在政變後不久受驚嚇而死。
紹興七年(1137年)八月,金國為了對付南宋朝廷,準備立宋欽宗的兒子趙諶為傀儡皇帝,畢竟趙諶比趙構的身份更顯得名正言順。更加上這時候宋高宗一直無子,且患有不育之症,因此南宋面臨著很尷尬的局面。
九月、十月間,岳飛收到金國要放歸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對此表示擔憂,在入覲時向趙構提議立其養子趙瑗(即後來的宋孝宗)為皇儲:“虜人慾立欽宗子來南京,欲以變換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閣,以定民心”,以示高宗之正統。宋高宗聽後非常不悅,因為所謂的皇子其實是他收養的宗室後裔,並非親生。這戳中了他早年喪子以及不能生育的痛點,更讓他懷疑岳飛到底是忠於社稷還是忠於他這個皇帝。
宋高宗沉著臉說道:“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聽完高宗的話,岳飛“面如死灰”,“聲落而退”。
第二天,趙構在接見宰相趙鼎時談到此事:“飛不循分守,乃至於此!”顯然在宋高宗的心中,岳飛不安分守己,加上前面的擅離職守之事,顯然在宋高宗心中,岳飛是個驕橫跋扈、干預朝政的不安分將領,豈能容之?
有學者認為,岳飛和宋高宗之間的矛盾,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逐漸加深的。
多年的經歷,已讓趙構對金朝形成了刻骨銘心的恐懼感。對於趙構而言,保住南邊半壁江山,坐穩半個中國的龍椅,已是幸事。主戰派一再言及抗金,一旦失敗,連半壁江山也將不保,何不就此罷手。趙構曾對秦檜說過,“敵人議和,若彼我之勢強弱相等,如是而和者,彼有休兵之意。我強彼弱,足以制其命,如是而和者,彼有懼我之意也。”從內心深處而言,他已經放棄了中原故土。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韓世忠二人。完顏兀朮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金人的威脅已經逐漸遠去,但是大將擅權的陰影,逐漸鬱結在趙構心頭。宋朝祖制,以文抑武,削武將實權,這一點,他不可能改變。而這時,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南宋正規軍都在岳飛手上,軍權如此集中史上罕有。他忘不了岳飛明知他一心求和,還一次又一次上疏抗金,甚至超越武將本分奏議請立太子。
外患已除,是時候對這些武將動手了。劉光世四年前已經被解除兵權,韓世忠年事已高不足為慮,張俊見風使舵,已經與秦檜勾在一起。唯有岳飛,他年紀最輕,軍功最大,所部最精。
殺了岳飛,可以震懾諸將,徹底收回兵權。殺了他,才能打掉朝堂上那些嚷嚷抗金的主戰派們的主心骨,才能向金朝表明自己議和的決心。殺了他,趙構的龍椅才能坐的更加踏實,而非如芒在背。
而南宋朝廷分北遷過來和南方本土實力兩派,趙構需要南方本土勢力支援當然要啟用南方世族,而南方人並不希望北伐,完全是吃力不討好,若北伐成功收復中原反而會導致己方地位下降,何不維持現狀呢。
北宋長期以來重文輕武已成慣例,南宋將領地位反而凌駕於文臣之上,這讓他們十分不爽,讓武將們繼續打下去,他們集體的社會地位反而會下降,還不如不打。南方世族在紹興黨爭獲勝後(北方官員勢單力孤),這幾方面結合在一起,岳飛的結局已然註定。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宋代史料並無“風波亭”的記載),時年39歲;岳雲和張憲被斬首。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