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釣鯽魚
-
2 # 千山雪資深金魚玩家
魚有公母之分,但從總體來說,是雌魚多於雄魚,有十鯉九雌的說法。是自然選擇進化的結果。無論是食用魚還是自然界的野雜魚,再有就是各種各樣的觀賞魚,這種現象一直存在,雄魚難求,雌魚實在太多了....
-
3 # 綠風紅影
當然有公母之分。常見的淡水魚都是雌雄異體,母魚身形通常短一點,偏扁平,魚腹寬,在產卵季節肚子更大。公魚體形修長,魚腹窄小,肉質更緊實。我喜歡吃公魚,無法忍受母魚大大的魚肚子裡那密集的魚籽,以及腹部的脂肪,儘管這在美食家眼裡是極品。彼之蜜糖,餘之砒霜。千好萬好抵不過一個愛字,做人也如此吧。
-
4 # 觀賞魚世界
鯽魚肯定是分公母的,在此不再贅述。
藉此我給大家介紹幾種真正能“變性”的魚。
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黃鱔”了。
在成長過程中,小黃鱔的卵巢先發育,而精巢的發育被抑制,因此黃鱔第一次性成熟的時候,它是雌性的。
產卵之後,雌黃鱔的卵巢便會萎縮,之後精巢開始發育,這時它就進入了一種“雌雄間體”的狀態,直到轉化為雄性,在整個過程裡,黃鱔的體型在持續生長。
所以可以依靠體型大體分辨黃鱔的性別。比如體長小於20釐米的很可能是雌性,而體長大於35釐米的,一般會是雄性。但這樣並不完全準確,因為黃鱔的生長與性別還受到聲音、pH、水溫、光照的影響,甚至也會受到群體中的性別比例影響——如果群體缺乏雄性,一些雌黃鱔可以提前轉化為雄性,這樣可以提高後代的量。
在黃鱔世界裡充滿著 小蘿莉與怪蜀黍的愛情故事……
另外紅海中的紅稠魚中,則上演著另一番奇妙的故事。
一個紅稠魚包含一隻雄性和他眾多的“妻妾”,在這個大家庭裡,雄魚不準其他的雄性靠近,更不準窩裡的雌性逞強,因為這條逞強的雌性很有可能變成雄性,挑戰它的地位。而一旦種群中唯一的雄魚失蹤或死亡,就會有一個身體強壯的雌性變成雄性,代替它的位置,統領這個家庭。這樣的故事會不斷地迴圈上演。
還有珊瑚礁中的石斑魚,當這片海域裡的雌性少、雄性多時,一部分雄性石斑魚會變成雌性;相反,當雌性多,雄性少時,一部分雌性石斑魚就會變成雄性。更為奇妙的是,美國佛羅里達州和巴西沿海的藍條石斑魚,在一天中能變性好幾次。每當黃昏之際,雄性和雌性的藍條石斑魚便發生性變,甚至反覆發生5次之多。
真是越來越不懂魚兒的世界裡。
你有什麼大膽的想法?給你個機會說出來
回覆列表
你好,當然有公魚和母魚了,而且目前公魚和母魚很容易區分,因為現在魚兒都在產卵,很多母魚都是大肚子。
有的母魚肚子非常的大,而且母魚都比較圓滿,身體比較短,比較寬闊,這樣的就是母魚。
但是公魚比較細長,肚子也比較扁平。突然覺得魚和人一樣,男人高瘦,女人低餌豐滿。公魚長,母魚短。
不過野生魚,母魚的數量比公魚的數量多一些,如果春季釣10條小鯽魚,然後解刨,10條裡面有7條都有魚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