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檢歷史
-
2 #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遊客
1644年清軍入關,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中原各地。經過數十年的征戰,滿洲征服者成功控制了大半個東亞大陸。但就在清朝如日方升之時,在西北部四衛拉特中綽羅斯準噶爾部也逐漸強盛起來。17世紀最後十年,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的領導下成為中亞東部的霸主。為了重現蒙古人曾經的榮光,噶爾丹率眾東進,最終兵敗身死。繼位的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則默默地舔舐著傷口,伺機再起。
1723年,雍正帝繼位。在穩定了內部之後,他再次將目光投向了西北邊境上的強鄰。1725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長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已經騰出手來的雍正帝決定趁準噶爾內部不穩,對其發起致命一擊。然而面對重整旗鼓的準噶爾人,經過三次出征,最終,清廷直接統治了蒙古草原,各部定期在避暑山莊等地朝拜,演習木蘭秋彌。雖然雍正乾隆年間也有戰亂,但基本維持了一定的和平狀態。
然而為了保持這種和平,於是乎就透過姻緣來把兩者綁在一起,從而使蒙古族不敢造反,關於通婚問題,兩方通婚是較平凡的,不存在什麼少多問題,唯一的問題是滿洲皇族(正黃旗為主)為了保證血統高貴,只能與滿洲皇族通婚,而其他旗的與蒙古族通婚的事就很常見了(蒙古上層王公也是和滿人一樣),就是這樣兩方通婚過了將近幾百年,使得蒙古族徹底臣服於清朝〔與俄國戰後就消除了個別鬧事分子〕,蒙古族軍隊也收編到了清軍中(蒙古騎兵可是清朝的總預備隊),臣服了將近一個世紀之久,直到1912清朝亡後,蒙古才在列強慫恿下獨離了。
所謂清朝公主嫁給蒙古王公,其實就是歷史上中原王朝統治者經常乾的一件事,和親。 和親有的出於被迫,有的出於自願,目的無外乎就是透過聯姻達到避戰言和、繼而雙方能保持長久和好的關係。 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於漢代,到清代達到頂峰,據統計,從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到乾隆末年,下嫁到外藩蒙古的,從公主到鄉君就有70餘人之多。 那麼為什麼大多都是中原王朝統治者下嫁公主,而很少是娶對方的公主上門呢? 主要原因是強勢文明所具有的優越感,使得雙方都預設中原王朝統治者具有高貴的血脈。 外嫁公主,是希望本族高貴的血脈,能融入落後的蠻族裡去,增加對蠻族的影響力。而娶到中原王室公主的蠻族也會覺得很有面子。 不往裡娶公主,則是不希望蠻族的血脈混淆了皇室的血脈,使得朝政被蠻族干預。 還有一點,娶了人家的女兒,自然成了人家的女婿。在封建歷史年代,如果中原皇室成了其它小國家或者部落的女婿,絕對是一件有損尊嚴的事情。而被這種倫理關係所束縛,又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怎樣面對自已的老丈人,原本處於統治地位高高在上,如今矮了人家一輩,再實施任何措施都會變得縛手縛腳。 所以,和親大多都是中原王朝統治者下嫁公主,而很少娶對方的公主。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