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是孔子的父母之國,是他的第一故鄉。
孟子在具體談及孔子之時,即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而且,同樣的話,還可以見諸於他的另外一段具體而生動的話語表述之中:“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這兩段看似相同或相近的話,從一個側面尤其從正、反兩個方面,明確表達了深“明王道”、在外長期奔波竟達十三年之久以及“幹七十餘君莫能用”的孔子,站在“去魯”與“去齊”這樣兩個人生抉擇上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困境:一方面,他對即將遠離自己生於茲、養於茲、教於茲的魯國,充滿了繾綣之心、眷眷之意和依依惜別之情;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對自己終得以逃避齊國,更流露出了言說不盡的歡暢與快意甚至他連飯都等不及做好、用完,便毅然絕然地決定要離去。由此可見,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對“齊”、“魯”兩國是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而且,與其說這是孔子出於自己的一時興起或者說是出於他對自己“父母之國”的一己之私,則倒不如說這是因由他對齊、魯兩國不同政治體制的不同價值取向——而此方面,孟子則看得最為清楚、明白:無他,惟“去他國之道”與“去父母國之道”不同之故也。
魯國是孔子的父母之國,是他的第一故鄉。
孟子在具體談及孔子之時,即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而且,同樣的話,還可以見諸於他的另外一段具體而生動的話語表述之中:“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這兩段看似相同或相近的話,從一個側面尤其從正、反兩個方面,明確表達了深“明王道”、在外長期奔波竟達十三年之久以及“幹七十餘君莫能用”的孔子,站在“去魯”與“去齊”這樣兩個人生抉擇上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困境:一方面,他對即將遠離自己生於茲、養於茲、教於茲的魯國,充滿了繾綣之心、眷眷之意和依依惜別之情;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對自己終得以逃避齊國,更流露出了言說不盡的歡暢與快意甚至他連飯都等不及做好、用完,便毅然絕然地決定要離去。由此可見,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對“齊”、“魯”兩國是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而且,與其說這是孔子出於自己的一時興起或者說是出於他對自己“父母之國”的一己之私,則倒不如說這是因由他對齊、魯兩國不同政治體制的不同價值取向——而此方面,孟子則看得最為清楚、明白:無他,惟“去他國之道”與“去父母國之道”不同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