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它的科學性,過去的人在沒有科學發現的時候,是根據大量的觀察而得出的結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這也真正體現了民間智慧。
我們的大腦思維來自核心腦,是儲存下意識的地方,也就是“我是誰”,當我們降臨這個世間的時候,透過眼耳鼻舌觸來感受這個世界,這五個感官把每一天的體驗記錄下來,儲存到下意識裡。
在0-3歲的時候,我們最初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來自我們每天的體驗,3個月的時候就會咬一下手和腳感覺到痛,就知道這個是我的手這個是我的腳。糖果嘗一口甜的,大腦就把糖果貼一個標籤“甜”儲存到下意識裡,所有體驗儲存在下意識裡,就構成了“我”。
到3歲的時候,大腦就會對體驗分類,什麼是好玩,什麼是喜歡,什麼是討厭的,這些體驗構成了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感受和認知,這個認知就會伴隨我們長大,形成我們最初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和行為習慣就被稱為性格。所以小孩三歲的時候就初步顯露出他的性格特點。
在6-9歲的時候,大腦開始塑造自我,對體驗的劃分更加細化,會分成“憤怒、悲傷、焦慮”等等標籤,開始有了自我領地,到7歲左右自我的世界版圖就定出來了。這時性格就比較分明瞭,這個自我形成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雛形,就會貫穿我們一生,所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很有價值參考的經驗之談,是可以用科學印證的。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它的科學性,過去的人在沒有科學發現的時候,是根據大量的觀察而得出的結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這也真正體現了民間智慧。
我們的大腦思維來自核心腦,是儲存下意識的地方,也就是“我是誰”,當我們降臨這個世間的時候,透過眼耳鼻舌觸來感受這個世界,這五個感官把每一天的體驗記錄下來,儲存到下意識裡。
在0-3歲的時候,我們最初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來自我們每天的體驗,3個月的時候就會咬一下手和腳感覺到痛,就知道這個是我的手這個是我的腳。糖果嘗一口甜的,大腦就把糖果貼一個標籤“甜”儲存到下意識裡,所有體驗儲存在下意識裡,就構成了“我”。
到3歲的時候,大腦就會對體驗分類,什麼是好玩,什麼是喜歡,什麼是討厭的,這些體驗構成了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感受和認知,這個認知就會伴隨我們長大,形成我們最初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和行為習慣就被稱為性格。所以小孩三歲的時候就初步顯露出他的性格特點。
在6-9歲的時候,大腦開始塑造自我,對體驗的劃分更加細化,會分成“憤怒、悲傷、焦慮”等等標籤,開始有了自我領地,到7歲左右自我的世界版圖就定出來了。這時性格就比較分明瞭,這個自我形成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雛形,就會貫穿我們一生,所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很有價值參考的經驗之談,是可以用科學印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