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能傳奉皇帝口諭的都是能見到皇帝的人。
這個重要嗎?
當然重要。
這一條,就排除了90%以上的造假可能性。
試想,一個老百姓,說我有皇帝口諭,誰會相信?
一個九品縣令說他奉皇帝口諭,可能都沒人信,因為他沒這個資格。
能傳奉皇帝口諭的,一般是皇帝的親信宦官,皇族子弟,皇帝信任的大臣,這些人看待權力地位比性命還重,除非他不想活了,假傳皇帝口諭。
(2)皇帝的口諭有人專門記錄。
皇帝的話,有兩種,一種是手寫的,叫手諭,一種口頭傳的,叫口諭,手諭記錄在檔,口諭,也是會記錄在檔的。
別以為皇帝說完,就沒事了,有專門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的《起居注》一類的東西,別說是皇帝傳口諭,就連皇帝隨口一句閒話都可能被人記錄下來。
再者,皇帝一般不會單獨面見某人,旁邊太監什麼的都在呢,即便有人假傳,事後一核對,立馬露餡。
明朝有這麼一份口諭,朱元璋給高麗下的:“交三年一遭來進貢,說來恁國王不志誠。忒疑惑,成疑惑的多,交他休疑慮……”
萬曆對太子朱常洛說的:“哥兒,汝莫恐,不幹汝事,汝但去讀書寫字,晏些開門,早些關門”。
可見,口諭最後還是要歸檔成書面文字的。
(3)口諭一般都是不重要的事情,假傳的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
作為皇帝,稍微重要的事情都是要以書面文字發出去的,所以口諭大多是一些小事情,冒著被砍頭的風險,篡改皇帝口諭,風險收益不成正比,所以沒必要。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冒著風險假傳皇帝旨意的還是有的,例如歷朝歷代都有矯詔之事發生,這些人都是拿命賭博的,最後要麼砍了皇帝,要麼被皇帝砍了。
(1)首先,能傳奉皇帝口諭的都是能見到皇帝的人。
這個重要嗎?
當然重要。
這一條,就排除了90%以上的造假可能性。
試想,一個老百姓,說我有皇帝口諭,誰會相信?
一個九品縣令說他奉皇帝口諭,可能都沒人信,因為他沒這個資格。
能傳奉皇帝口諭的,一般是皇帝的親信宦官,皇族子弟,皇帝信任的大臣,這些人看待權力地位比性命還重,除非他不想活了,假傳皇帝口諭。
(2)皇帝的口諭有人專門記錄。
皇帝的話,有兩種,一種是手寫的,叫手諭,一種口頭傳的,叫口諭,手諭記錄在檔,口諭,也是會記錄在檔的。
別以為皇帝說完,就沒事了,有專門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的《起居注》一類的東西,別說是皇帝傳口諭,就連皇帝隨口一句閒話都可能被人記錄下來。
再者,皇帝一般不會單獨面見某人,旁邊太監什麼的都在呢,即便有人假傳,事後一核對,立馬露餡。
凡面奉上諭,直書天語。聖諭、詔、救等項,備錄本文。(《春明夢餘錄》)明朝有這麼一份口諭,朱元璋給高麗下的:“交三年一遭來進貢,說來恁國王不志誠。忒疑惑,成疑惑的多,交他休疑慮……”
萬曆對太子朱常洛說的:“哥兒,汝莫恐,不幹汝事,汝但去讀書寫字,晏些開門,早些關門”。
可見,口諭最後還是要歸檔成書面文字的。
(3)口諭一般都是不重要的事情,假傳的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
作為皇帝,稍微重要的事情都是要以書面文字發出去的,所以口諭大多是一些小事情,冒著被砍頭的風險,篡改皇帝口諭,風險收益不成正比,所以沒必要。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冒著風險假傳皇帝旨意的還是有的,例如歷朝歷代都有矯詔之事發生,這些人都是拿命賭博的,最後要麼砍了皇帝,要麼被皇帝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