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梓蕤
-
2 # 島主說事
蘇軍在基輔會戰中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蘇軍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員在戰役指揮和對戰場形勢判斷上出現失誤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斯大林和前線指揮員對德軍閃擊戰的破壞程度估計不足。有些資料認為,蘇軍在蘇德戰爭上半場的失利,是由於準備不足和疏忽大意所致,只說對了一半。因為蘇德在1939年8月23日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客觀上使蘇聯放鬆了警惕,但這決不是戰爭開始一路潰敗的藉口。重要的還是蘇軍從上到下沒有對閃擊戰打擊能力的正確認識。雖然德軍在閃擊蘇聯之前,曾閃擊波蘭和佔領法國,閃擊戰得到一定的發揮,但蘇聯並沒意識到德軍敢在蘇聯使用這個戰術,因為蘇聯地大物博,即使德軍想進攻,也不會使用三路大軍同時進攻,而且還是使用閃擊戰術。
另一方面,蘇軍依然固守傳統進攻打法,想通過強大的兵力優勢抵消德軍的進攻。有些人一直疑惑為什麼德軍閃擊戰開始,蘇軍就展開大規模的進攻,這是造成蘇軍大量傷亡的原因之一。實際上,面對德軍的三路進攻,哪個國家都會第一時間反擊的,這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蘇軍在遭受西部軍區重大損失以後,仍然在基輔戰役重蹈覆轍,這是不應該的。原因就是斯大林堅決不讓撤退,還有前線指揮員片面執行死守命令,將幾個集團軍集中在突出部狹長地帶,給德軍包餃子創造了條件。
-
3 # 海若193060947
首先在基輔戰役中,蘇軍的損失遠沒有現在宣傳的那麼多。表面上看被包圍了7個集團軍,但是看看這些集團軍的組成你就明白了。第21集團軍是由布良斯克方面軍轉隸屬的。當時兵力已經很薄弱。第40集團軍是從第26集團軍中抽調部分部隊組成的,兵力不大。第37集團軍是由基輔築壘地域部隊和民兵臨時組建的,而第38集團軍則是由第八機械化軍改編而成的。所以真正的原西南方軍主力只有第5集團軍和第26集團軍。被包圍的兵力遠遠沒有100萬人。在後來的戰鬥中,第21集團軍後來衝出了包圍,在戈爾多夫將軍的指揮下,依然堅守著西南防線。第26集團軍主力在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的指揮下,衝出了重圍。第40集團軍也有相當一部分部隊衝出了重圍。所以基輔戰役,蘇軍真正受到重大損失的,是第5集團軍,第37集團軍和第38集團軍。即便這三個集團軍,也有部分部隊突圍。在基輔戰役後,蘇軍的西南戰線並沒有崩潰。突圍部隊和回來加強的部隊一起,依然堅守著西南戰線。更讓人崇敬的是,在一個多月後,他們竟然在羅斯托夫反擊戰中,擊潰了克萊斯特的坦克第一叢集。詳細材料可以參看巴格拉米揚的,“戰爭是這樣開始的”
-
4 # 問答達人
二戰中的基輔戰役,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包圍戰。戰役結果是德軍大勝蘇聯,而且獲得了富饒的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而這也成為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役。
在蘇德戰爭爆發以來,蘇軍在閃電戰的打擊下節節敗退。長驅直入的德軍三個集團軍和兩個裝甲叢集對基輔一帶蘇軍西南方面軍成夾擊之勢。蘇軍西南方面軍司令官和西南戰區首長布瓊尼元帥向莫斯科請求撤退,但被斯大林禁止了,並將布瓊尼元帥撤職,命鐵木辛格元帥負責基輔防務。
德軍兩個裝甲師順利在蘇軍側後會師,完成了合圍,並從西南方向向蘇軍陣地大舉進攻。蘇軍拼死抵抗面對德軍的三路進攻,基輔方向的蘇軍是打得最好的,德南方集團軍群已經無力向前,正在戰事膠著的時候,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名將朱可夫從一名被俘的德軍軍官口中得知,節節勝利的德中央集團軍群已停止前進,轉入防禦。
此次戰役,造成蘇聯軍隊前所未有的損失,蘇軍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第40、第38集團軍之一部被殲滅。蘇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林米什堅科在突圍中陣亡。包括蘇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在內的66萬人被俘。884輛坦克,3718門火炮,3500輛車輛被德軍擊毀或繳獲。
但是從戰爭意義看,基輔戰役完全可以代表蘇聯想要再通過正面交鋒直接奪取的主動性戰爭能力進一步落空,由此蘇聯在一定時間階段內的交鋒戰略能力被徹底打殘,同時蘇聯就此已經無法能夠繼續組織要求扭轉這種被動性戰爭局面。蘇聯紅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戰略上指揮失誤。但是,蘇聯方面軍持久而頑強的鬥爭,對打破德軍的“閃擊戰”計劃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耽誤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間程序,讓德軍無法在氣候合宜的夏秋之際進行莫斯科戰役,而且由於德軍主力轉向基輔,讓中央方向的蘇軍獲得了加強莫斯科防禦的寶貴時間。
-
5 # 度度狼gg
1941年9月14日,當古德里安第2裝甲叢集和克萊斯特第1裝甲叢集的前鋒部隊即將完成會師之時,蘇軍西南方面軍司令部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危險。根據德國空軍第四航空隊的空中偵察報告,大批蘇軍正從第聶伯河防線撤下來,朝著合圍圈僅存約50公里寬的缺口蜂擁而來。
在合圍圈缺口地區的上空,蘇軍派來的偵察機正指引從西方撤下來的部隊抓緊突圍,鐵木辛哥倉促組織起來的一支裝甲部隊負責突破,大批滿載兵員和物資的車隊正隨後跟進,如果德軍不能紮緊這個“袋口”,則蘇軍被圍部隊就可以通過缺口逃之夭夭,鐵木辛哥元帥在軍事指揮上並不是菜鳥。
甚至德軍第24摩托化軍的軍長施彭韋堡將軍(後來的西線裝甲叢集司令),都因為跟隨先頭部隊前進,差點被忙著突圍的蘇軍所俘。不過德軍一南一北兩個先頭裝甲師挺進的非常堅決,莫德爾第3裝甲師和克萊斯特叢集的第9裝甲師9月15日終於會師,徹底封閉了基輔合圍圈,此時蘇軍西南方面軍的主力部隊,距離封閉口還有約90公里。
在德軍的兩隻裝甲鐵鉗合攏後,蘇西南方面軍當然不甘坐以待斃,開始更加猛烈地攻擊行動,試圖重新開啟缺口。而莫斯科緊急調動而來的四個預備師(一時只有這麼多部隊了),也正從包圍圈外向內進攻。也就是說,負責封閉合圍圈的德軍那是腹背受敵,但是,迅速增援上來的德軍第10摩托化師等步兵部隊,最終還是頂住了裡外夾攻。
蘇軍沒有及時突圍出去,一方面是1941年的德軍戰鬥力確實很強,另外一個方面也確實是高階將領指揮不力,蘇軍的突圍和解圍作戰,都始終沒能集中到一個點上。所以儘管給德軍造成了許多麻煩,部分地段出現危急情況,卻最終沒能完成事實突破,
在古德里安裝甲叢集負責的240公里側翼戰線上,沒有一點最後漏風,其它戰線上也差不多如此。因此,德軍兩大“集團軍群”的有力部隊,最終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合圍圈:寬約300公里、縱深達800公里,總計有方圓1800000平方公里。
被圍蘇軍有西南方面軍的第5、第21、第26、第37、第38等五個集團軍,包括基輔城內臨時動員參戰的20萬工人和民兵武裝,總數量達到100萬人。德軍從9月18日起開始壓縮包圍圈並殲擊蘇軍各部,那麼,戰鬥中為什麼會出現大批蘇軍投降的情況呢?
1、蘇軍百萬人馬處於無糧無彈的局面。
這就是大縱深突破和大合圍戰法的可怕之處,一旦重兵集團被敵人合圍,則意味著與後方的聯絡完全中斷,百萬大軍所需的糧草和彈藥耗盡後將再也得不到補充,必然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我們舉個例子,在未來的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20萬殘軍,每日所需的物資最低量也有400噸,那麼鐵木辛哥的百萬大軍每日所需呢?至少2000噸。
但是蘇軍被合圍之後,幾乎一點物資也得不到了,由於德軍當時掌握著制空權,蘇聯空軍對大規模空投也無能為力,那麼很快,西南方面軍的部隊將面臨槍裡無彈、炮裡無彈、戰車沒油、戰士餓肚子的情況,在現代化戰爭中,這將成為一邊倒的屠殺。蘇軍部分部隊也在無燃料無彈藥的情況下,端起刺刀整團整營地向德軍的戰車、大炮和機槍陣地發起勇猛衝鋒,企圖突破合圍圈向東撤退,然而血肉之軀終究不敵鋼鐵和炸藥。
2、蘇軍在1941年的戰鬥意志很不堅決。
德軍的“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曾經在斯摩稜斯克、明斯克、烏曼等戰役中俘獲大批蘇軍,一方面是德軍的閃電戰與合圍戰攻擊凌厲,另一方面就是缺乏準備的蘇軍完全陷入混亂,大清洗的後遺症、失敗之下的恐慌和指揮不力,以及大量基層官兵缺乏實戰經驗,都造成形勢絕望的情況下投降者眾。敢於突圍的蘇軍部隊在德軍的炮擊、掃射和碾壓下,則成千成萬地死傷,用“屍橫遍野”毫不誇張,那麼後面的許多蘇軍部隊就此喪失了繼續突圍的勇氣。
自1941年9月20日以後,德軍更多的部隊加入到圍殲作戰中,在敵人的空中和地面轟炸、戰車和大炮的轟擊和地面部隊的射擊下,大批蘇軍已經心理崩潰,紛紛繳械投降,所謂兵敗如山倒啊。莫斯科之所以釋出嚴格的第270號命令,就是試圖增強蘇軍官兵的抵抗意志:投降就是叛國,家屬親人一律遭殃,後來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現象。
3、蘇軍被分割包圍失去整體抵抗能力。
德中國人在戰術上是很嫻熟的,他們不會一口吃掉這百萬大軍,而是通過裝甲部隊的穿插分割,將西南方面軍的各部再行圍困到六個“小包圍圈”裡,然後再集中兵力逐一殲滅,遂在一個小包圍圈內可以形成絕對的兵力和火力優勢,迫使蘇軍各作戰分隊一個個放下武器投降,否則就是無謂的被屠殺了。蘇軍各部放棄抵抗的順序是:第37和集團軍在基輔東南堅守到9月23日;第21集團軍堅守到9月23日;第5集團軍堅守到1941年9月23日;第26集團軍在奧爾日察地區堅守到9月24日;第37集團軍堅守到1941年9月26日。
在德軍的圍殲下,最終只有少量蘇軍分成小股部隊向東突圍成功,大約有2萬人左右,這就屬於抵抗意志比較堅決的隊伍,而大規模成建制的突圍是不可想像的,很快就會被德軍發覺和圍殲。戰至最後,蘇軍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少將中陣亡,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少將等人被俘,至1941年9月26日,西南方面軍基本被殲。
再加上一部被殲滅的蘇軍第40和第38集團軍,基輔會戰德軍共粉碎了七個蘇軍集團軍,俘虜蘇軍662000到665000人,成為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圍戰役,而所有這些俘虜中大部分是成建制投降的,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未能活到二戰結束。
-
6 # 使用者楊楨楠
在戰場上,士兵投降不投降,關鍵的因素在於戰地指揮員;一人不降,死有何懼?!一人既降,一隊皆降、一軍皆降也!降與不降源於對忠誠的理解;源於對氣節的崇塑!這是東方另一支軍隊的特色,它能與世界上其它三支軍隊相提並論,可見一斑!
-
7 # 大話壺
德軍在基輔合圍了蘇軍西南方面軍,德軍為了消滅西南方面軍付出了10萬的傷亡,蘇軍傷亡人數與德軍大致相當,問題是蘇軍被俘獲的人員實在是太多了,這些人被包圍後逃不出去,被俘獲的人當中超過一半以上是後勤人員,現代化軍隊一線戰鬥人員比例很小,佔比最多40%,後勤人員被俘獲的人數太多了。
-
8 # 普天藍
基輔會戰時期,納粹兵鋒正盛,蘇軍在基輔雖有近100萬人但裝備補給不足,而當時納粹在這個方向的兵力更為龐大,還有機械化裝甲部隊做支撐後盾!朱可夫此時的意思是不撤離基輔就會必然被德軍包圍,而斯大林的想法是與其撤出基輔不如讓他們拖延納粹的腳步,使莫斯科方向的防線有時間做好加固!從戰役結果看,納粹雖然贏得了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戰術勝利,卻丟掉了最大的戰略目標,白白拖延了兩個月,讓莫斯科得到充足的準備,而納粹打到莫斯科城下已經是冬季,兵鋒已成強弩之末,納粹又一次重蹈拿破崙大軍慘敗莫斯科的覆轍!
回覆列表
客觀地說,蘇軍在二戰中並沒有表現出太多令人稱奇的戰術思想,它絕大多數都是靠在物資和兵力上形成碾壓後,將對手擊潰。而這種人海戰術一旦陷入敵人的包圍圈,就會體現出大有大的難處。
基輔會戰中,德軍穿越位於喀爾巴阡山脈的蘇軍防線,德軍的第17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向東南方推進,克萊斯特的第一裝甲叢集為主導,轉身向南包圍蘇軍部隊,形成鐵鉗攻勢的一半。而另一半則由德軍第11集團軍從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一路向東,在蘇軍擁有一百萬的布瓊尼部隊後方封閉成包圍圈。
而在烏曼戰役後,德軍眼看著100多萬的蘇軍有被圍殲的機會,但是南方集團軍群只有1個裝甲叢集,無法對蘇軍形成大包圍圈。希特勒更看重的是克里米亞的戰略地位,以及烏克蘭的煤礦和豐富的農作物,於是希特勒命令原本攻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第二裝甲叢集南下支援。
當1941年9月14日,古德里安與克萊斯特在基輔以東240千米的洛赫維察成功會師時,蘇軍的西南方面軍全部落入德軍的包圍圈中,被吞掉已經是時間問題。
烏曼戰役後蘇軍失去戰略主動性烏曼戰役僵持20多天後,希特勒命令克萊斯特的裝甲叢集化整為零,分成三個單獨的戰鬥群,以構成幾個小的包圍圈,以各個擊破突圍的蘇軍。這個戰術後來被證明是有效的,就一直在基輔會戰中沿用。
蘇軍突圍時的天氣狀況並沒有讓它佔到便宜,德軍的裝甲部隊可以在平原上馳騁。克萊斯特准確擊中了後撤的蘇軍,並與第17和第11集團軍麾下的步兵師會合,封閉了被包圍在烏曼地區的蘇軍部隊包圍圈。
蘇軍的第6,第12,第18集團軍被德軍殲滅,第6和第12集團軍的司令員投降。此役德軍共俘虜了10.3萬名蘇軍。而且德軍在此役後打開了戰略格局,向東可以進入克里沃羅格的鐵礦區,黑海的敖德薩港以及尼古拉耶夫的道路也敞開了。而且克萊斯特的裝甲部隊可以直達下第聶伯河,獲得在切爾卡瑟到扎波羅熱的第聶伯河西岸陣地。從而打開了通向基輔的道路,為基輔包圍戰奠定了基礎。也正是機會一片大好,讓德軍進攻基輔的決定非常堅決,與蘇軍是戰是撤形成鮮明對比。
蘇軍喪失了突圍的時機在古德里安掉頭南下時,布瓊尼已經意識到基輔可能會被合圍。他曾在基爾波諾斯等將領的強烈建議下,向斯大林提出撤退的建議,但是被其拒絕了。相反,蘇軍還往原本被填滿的第聶伯河何曲部又增加了28支部隊,更讓陣地被擠得水洩不通。
而早在1941年7月底,朱可夫就已經識破了德軍的合圍基輔的戰略意圖,他建議斯大林從莫斯科抽調兵力去增援西烏克蘭,不過斯大林出於這會削弱莫斯科的防禦而拒絕。此後朱可夫曾試圖說服斯大林放棄基輔,但是也被拒絕,而且朱可夫在與斯大林爭執時,被解職,被貶職到葉利尼亞打游擊。
戰後古德里安問被俘的蘇軍將領波塔波夫為何不及時撤離,波塔波夫透露西南方面軍在9月9日就下達了準備撤離的命令。但是斯大林讓其不許後退,這道命令讓蘇軍徹底失去了突圍的時機。
直到9月17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才下達向東撤離的命令。而此時距離9月19日基輔失守只有不到3天的時間。蘇軍只有不到3千人衝出包圍圈,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政委布林米斯堅科,參謀長圖皮科夫等高階將領戰死。布瓊尼乘坐飛機逃離了包圍圈。
德軍兵鋒正盛蘇軍已經不止一次被德軍包圍,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蘇軍擁有8倍的優勢還是被德軍包圍。不過哈爾科夫反擊戰戰中,蘇聯俘虜只有不到1萬人。蘇軍之所以能夠逃脫,這是因為德軍缺乏足夠的兵力在困難的地形上徹底封閉龐大的包圍圈。而且此時寒冷的天氣迫使德軍在村落和隱蔽處生火過夜,暴露了目標,並且使得包圍圈出現缺口。
而基輔會戰中德軍在獲得古德里安馳援後,德軍在基輔會戰中的兵力達到了50萬,兵力比為1比2。儘管蘇軍擁有兵力優勢,但是此時的德軍的戰鬥力還是處於巔峰期。而在基輔會戰時正值秋天,基輔周圍全是以平原為主,有利於德軍裝甲部隊的行進。天氣因素,地形因素,德軍兵員素質和數量還保持水平下,在基輔會戰中讓蘇軍投降的俘虜達到了驚人的66.5萬人。
早在7月初,別爾季切夫和日托米爾接連淪陷後,西南方面軍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來救援了。外圍蘇軍的四個師曾在9月18日,在羅姆內附近試圖進攻德軍側翼解圍,但是都被古德里安給打了回去。隨後西南方面軍被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絡,人人自危。而原本人數佔優的蘇軍,反而會因為被切斷補給後變成劣勢,彈盡糧絕只是時間問題。一旦這種心理預期形成,蘇軍軍心勢必渙散。
在心理層面上,被圍的一方一般都會心理崩潰,而布瓊尼在撤退後,把最高指揮權交給了年輕的基爾波諾斯,主帥的撤退讓蘇軍更加恐慌,在各自突圍時,不受外部和內部指揮體系控制時投降已經成為最後的選擇。在包圍戰中,被包圍的一方往往是前期犯的錯誤太多,積重難返後若在後期如果不及時割肉止損,往往都是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