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elet30268

    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因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龍鳳圖案,又稱"龍簫鳳笛"。據記載,其中的平簫系由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的鄭維藩所創,玉笛則始創於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簫玉笛往往被人們當作禮品贈送或收藏,與茅臺酒等一道被列為"貴州三寶"。   有關玉屏簫的記載,首見於清乾隆《玉屏縣誌》:"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關於玉簫笛的由來,在玉屏侗族群眾中流傳著這麼兩句話:"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據傳,300年前,古時有位自稱"鹿皮大仙"的道人,遠路雲遊到玉屏,愛此水秀山青,竹茂林豐,遂停留下來,並與當地一位姓鄭的侗族才子結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懷,便寄興絲竹。可是當地佳竹雖多,卻無簫管。有一天他從山上採來一根竹子,將它製成簫吹奏起來,引起知交的共鳴。不久道人要遠遊他鄉,便把製作簫的技藝傳給了這位姓鄭的朋友。從那以後,鄭家就開始自制自銷簫。從那以後,玉屏便有了簫的生產。   玉屏笛,民間無軼事流傳。但據世守其業的鄭家及簫業同行述:鄭家以本地水竹製笛子,不纏絲,不上漆,只打白臘,保留竹子本色。式樣新穎別緻,音色遠勝南北各地所產竹笛,遂以家鄉玉屏之"玉"為名,稱"玉笛"。並依其父所著《和聲鳴盛》中的"音律圖說"理論,將簫笛配對,合稱"平簫玉笛"。   愛好音律的鄭氏將製作簫笛的技藝視為傳家寶,代代堅守其業,故鄭氏簫笛在明萬曆年間便已名聲在外,明清兩代,玉屏簫笛都被皇室點為貢物,上奉朝庭。清代咸豐年間,鄭氏傳人因家境蕭條而被迫賣簫餬口,由此開始專制平簫,掛牌出售。後因產品供不應求,始打破嫡傳規訓,向外招徒傳藝,擴大生產規模。至抗日戰爭時期,玉屏簫笛的生產有了大的發展,僅城區就有簫笛店鋪三十餘家,從業者八十餘人。   明、清兩朝,玉屏簫笛被列為貢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間,人們往往以之寄託純潔的情懷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知音、朋友之間往往將它作為珍品互贈,而戀人、新婚夫婦之間,則將其作為愛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緣的象徵。玉屏簫笛上雕刻的龍鳳圖案,據說就是取材於蕭史弄玉吹簫引友鳳的愛情神話故事。玉屏簫笛多以雌雄配對,吹奏起來,含蓄而雋委。雌雄並吹,恰似情人對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簫仙笛”之美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了能不能養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