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禹十堯
-
2 # 少年已知愁
回答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何為孝悌?
孝悌,中國傳統的重要道德規範之一。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強調孝悌可以使人們形成服從統治者的習慣,防止被統治者犯上作亂。
從孝悌的定義以及現在社會的發展來看,孝悌一直在隨著時代在變化。第一,孝悌中關於統治者方面的內容越來越淡,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自由的社會,人們擁有了更多的權利,社會階級不在那麼的固化.第二,對父母孝順的方面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孝順的方式和方法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開發,父母在,不遠遊等的觀點愈發少.
-
3 # 鳶尾洲國學志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孝悌文化的形式是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是,它不能僅僅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應當隨著時代的日益發展而變得愈加積極、辯證與完善。
眾所周知,孝悌文化的本質是孝順父母與尊敬兄弟姐妹。然而,一旦談及孝悌的形式,一旦談及具體的實踐,不同的歷史朝代下自然會有不同的行為習慣。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近乎愚昧”地盡孝和盡悌。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最能表明孝心的態度就是百依百順,最能表明悌心的態度就是畢恭畢敬。
顯然,這樣的孝悌形式,無疑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畢竟父母與兄弟姐妹也都是平凡的人。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聖人千慮,必有一失。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從樸素的孝悌文化中走出來,結合具體的家庭狀況和優質的時代特點,透過生活中的經驗積累與思想總結,最終使我們的孝悌文化變得更加積極與辯證。
至於孝悌文化的不斷完善,則是需要我們共同進行努力的。毫無疑問,孝悌文化與諸多優良的傳統文化一樣,都是基於至關重要的品德教育的。然而就目前來看,品德教育依然比較含蓄。和我們的國學一樣,都長期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
常言道,人無德而不立。透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事例,作為肩負文化使命的我們而言,的確應該認真地反省與思考——這類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為什麼在有些孩子們的身上,既看不到孝的氣息,也看不到悌的影子呢?
顯而易見,唯有真正地健全品德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孝悌文化隨著時代的日益發展而變得愈加積極、辯證與完善,才能更加高效地讓孝悌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更高的人生價值。
回覆列表
傳統文化在當今應用形式肯定會變,但以當今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社會財富如此巨大,人們教育孩子的需求如此強烈一一竟無人組織國學正式的開發和推廣,令人不解。需要有半官方的學術性組織,整理、推廣、解釋、評比。比如整理當今案例,用最優美語言和美工設計出簡版和完整版,放到開放平臺上,圖文、動漫、影片、衣冒等衍生產品都可開發或授權開發,免費讓全華人乃至全人類檢視學習。
這是多大的功德,多大的話語權,多大的附加值啊,比任何創業專案利潤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