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城落花生

    東漢14帝,有諡號的11位,有廟號的只有3位,並不能說明東漢皇帝集體陽痿!或者說並不是東漢皇帝集體無能,導致14帝有3位沒有諡號、11位沒有廟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皇帝的諡號是駕崩後,由傳位的皇帝給先帝的稱號,諡號自西周始,秦始皇廢之,漢代恢復。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東漢14帝,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諡號和廟號的原因

    漢朝恢復了諡號,而廟號呢,沒有像後世朝代的皇帝那麼的不顧臉皮,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卻不顧在位時,有沒有文治武功,是不是具備卓著德行。西漢15位皇帝,只有4位皇帝有廟號,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

    國力強盛的西漢,15位皇帝也才有4個廟號,所以說沒有祖宗之威名的東漢皇帝們,14位皇帝擁有3個廟號,已經跟祖宗看齊了,雖然國力不復,皇帝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東漢皇帝集體陽痿的原因

    1、“西”王朝遠勝“東”王朝,自古無不如是。

    開國王朝,按照過去說的是秉承氣運而生,實際上能夠戰勝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朝代,都是經過現實考驗的王朝,有著舊朝代所沒有的新氣象,除舊革新、除弊興利,往往是盛世王朝。王朝到了中後期,封建王朝的既得利益集團已經讓皇帝頭痛不已,病急亂投醫的皇帝嘗試著或者不得不用宦官這服虎狼之藥,宦官最後和世家一樣尾大不掉,成為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團。所以,續命的“東”王朝就遠不如“西”王朝,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莫不如是。

    2、東漢世家門閥盛行

    東漢建立者劉秀,為了平復王莽新朝帶來的各地亂象,依靠世家的力量迅速恢復漢王朝的國柞,建立了東漢。這也造成了東漢初期大封門閥的結果,後來的兒孫嚐盡了苦頭。

    在中國的歷史上,世家門閥對各朝各代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五姓七望、王謝堂前燕,都是田舍郎所不能及的。

    3、內憂之外還有天譴

    東漢處於歷史上的第二個小冰河期,天氣變得大寒大雪大旱,百姓民不聊生,不得不為賊,四處燃火的東漢,讓一干能力缺缺的皇帝捉襟見肘,這樣的朝政怎能有好的諡號,更遑論得廟號進太廟了,可不敢讓老祖宗蒙羞。

    結束語

    東漢皇帝大多無能,稱不上有好的諡號,更沒有資格入太廟享受祭祀,可這不是他們大多數沒有廟號的唯一原因,因為他們的皇帝祖爺爺們,要求太嚴格了,一點也不像後世的皇帝們那樣,你好我好大家好,你有我有大家有,都有廟號這個皇帝必備的福利。

  • 2 # 江南品古

    我們先科普一下諡號和廟號,再來說一下東漢的特殊國情。

    一、諡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後世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

    諡號的範圍很廣,並不單單指皇帝本人,甚至不是皇族才有資格有諡號。

    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或相對,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二、廟號

    廟號原本是東亞地區君主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跪拜的商朝。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帝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隋唐開始,各個朝代的皇帝諡號字數膨脹,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定論的功用。

    三、東漢特殊國情

    1、東漢的國情如何特殊?

    如果你打天下的時候實行股份制,或者你也如同前任王莽一樣嚮往先秦兩週的“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估計你也會像漢光武帝劉秀一樣重用豪門世族。因為你的天下靠著他們來的快,所以你不得不重用他們。

    然後,在我們常說的以史為鑑的面前,你作為劉秀根本無法借鑑,你無法預知死後的事。這就導致了東漢歷史的不為人熟知,或者說,人們不願意去了解。

    2、東漢14帝,諡號11位,為什麼?

    如果你身為太后,你的丈夫死了,你一歲多的孩子繼承了皇位,你該怎麼辦?

    自己掌握權力?還是拱手讓給別人?

    肯定是自己掌握,沒人會傻到權力讓給別人。

    那麼,你怎麼掌握?

    一,依靠外戚,利用父兄家族掌控權力。二,親近宦官,利用宦官打壓朝廷大臣。

    這,就是東漢14帝只有11個諡號的原因。

    3、只有3位皇帝保留廟號。

    東漢皇帝保留廟號的只有3位,其餘都被追毀。主要原因都是因為合併於太廟的原因,在漢獻帝一朝被毀。

    大家試想,東漢連皇帝死後的原廟都毀了,還要什麼廟號呢?

    這,才是為什麼東漢14帝只有3個保留廟號的原因。

    至於後世的皇帝,只要子孫活著繼續當皇帝,自然不會吝嗇於各種諡號和廟號。

    所以,東漢只是因為早,加上特殊國情罷了。

    結語,只要久讀歷史,瞭解越多,我們就見怪不怪了。

  • 3 # 尋根拜祖

    東漢經歷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況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線皇帝“疲軟”的狀態,可是東漢除了頭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軟踏踏地生活了一輩子。這個結果導致東漢王朝,成了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後只有五十年曆史的三國,反而被後人津津樂道。

    諡號是皇帝駕崩後,由大臣們根據皇帝的表現,對其一生作出的評價,分為表揚型(美諡)、批評型(惡諡)和中性(平諡)。

    廟號是皇帝駕崩後,被供奉於祭廟,接受祭祀時的稱呼。廟號稱呼相對固定,一般第一代稱祖,以後各代稱宗。

    加諡號雖然存在被“惡諡”的風險(比如漢靈帝的“靈”),但是至少標誌著帝位是被承認的,如果一位皇帝連惡諡都拿不到,說明不被承認。

    廟號更尊貴,一般只對有突出貢獻的皇帝,才加廟號。有沒有廟號地位差距顯著,有廟號的單獨建廟祭祀,無廟號的只能在別人的祭廟裡放一塊靈位。打個比方,將來他們接受後人祭祀時,有廟號的皇帝相當於坐正席吃供奉,沒廟號的只能坐犄角旮旯裡吃剩菜。

    我們看一下東漢十四帝,到底疲軟到什麼程度。

    8.劉保,諡號“順”,廟號“敬宗”,在位19年,劉祜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9.劉炳,諡號“衝”,無廟號,在位4個月,劉保之子;10.劉纘,諡號“質”,無廟號,在位1年,渤海王劉鴻之子;11.劉志,諡號“桓”,廟號“威宗”,在位22年,平原王劉翼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12.劉巨集,諡號“靈”,無廟號,在位21年,解瀆亭侯劉萇之子;13.劉辯,無諡號,無廟號,在位4個月,劉巨集之子;14.劉協,諡號“獻”,無廟號,在位31年,劉巨集之子。

    沒有獲得諡號的兩位皇帝,由於在位時間太短,情有可原,可是獲得的廟號被剝奪,實在罕見。相當於上了酒席被人轟出來,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東漢皇帝集體疲軟的表現

    仔細看看東漢皇帝們疲軟的表現,才明白他們被轟出來一點也不意外,估計被轟下來,他們照樣可以理直氣壯地,在犄角旮旯裡搶食。

    1.外戚專權

    東漢的歷史,提到皇帝很多人不知道是誰,但是提到幾大外戚家族,比如竇氏、梁氏、鄧氏,個個大名鼎鼎。

    比如漢和帝在位十八年,權力掌握在彰德太后梁氏,和她的哥哥竇憲手中。漢安帝在位十九年,有十五年時間權力掌握在和熹太后鄧綏手中。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二十餘年間,大權掌握在梁氏手中,大將軍樑翼甚至毒殺了漢質帝。

    總之,東漢皇帝基本都是外戚之家的傀儡。

    2.宦官作亂

    東漢的滅亡,標誌性事件就是宦官張讓等人的“十常侍之亂”,從此東漢徹底幹碎了。

    3.豪門秉政

    南北朝時期的門閥集團,就是始於東漢的士族豪門集團。整個東漢的歷史,都可以看做是豪門士族集團的歷史,外戚無一例外地最後與豪門士族集團融合。

    豪門士族集團相當複雜,他們既要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還要展開內部的廝殺。比如前期的竇氏、梁氏,後期的楊氏、袁氏等。與宦官集團、外戚勢力,多少還能對皇權形成依賴不同,豪門集團與皇權之間,是赤裸裸的鬥爭。

    桓靈時期的黨錮之禍,就來自於此。

    4.外患頻仍

    東漢的孱弱,另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外患不斷,西羌、匈奴、西域諸國,甚至西南夷輪番蹂躪東漢帝國。

    東漢一朝,始終疲於邊境用兵,四處撲火,卻怎麼也撲不滅,一度戰火直接燒到長安附近的三輔地區。最後整個西域丟了,西羌等於獨立王國,連歸順的南匈奴也反覆背叛。

    所以,東漢帝國都顯得很疲軟,完全沒有光武帝的英姿勃發,皇帝們痿得不忍目視。

    東漢皇帝為何集體疲軟

    1.劉秀當年留下的三個後遺症

    第一個責任就是開國皇帝劉秀,他留下的後遺症難逃詬病。

    ①士族豪門集團勢力強大

    劉秀得天下的速度堪稱奇蹟,他從更始元年十月,獲得北巡機會放單飛開始,到更始三年六月登基稱帝,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從打工仔到董事長。

    這個奇蹟不是憑空而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劉秀的政治才華,他創造性地架構了,皇權與豪門士族集團共治天下的“股份制”模式。由此,劉秀獲得了豪門集團的追捧,紛紛以私家武裝入股,迅速堆出了東漢帝國。

    對劉秀來說,選擇豪門集團是政治智慧,但客觀上給子孫後代帶來麻煩,導致皇權始終不獨立,始終受到豪門士族掣肘。

    比如,幾大外戚都是功臣集團成員。鄧氏是鄧禹後人,梁氏是樑統後人,竇氏是竇融後人,陰氏是陰識後人,馬氏是馬援後人,耿氏是耿況後,他們才是東漢帝國的政治基礎。

    ②對外政策偏軟

    光武帝劉秀被喻為戰神,軍事實力超群。可是劉秀又是一個反戰分子,十幾年的軍事生涯,讓他厭倦,戰爭導致的國力衰退,讓他急於恢復重建。

    從劉秀當時的客觀環境來看,似乎也無可挑剔,可是也埋下了對外疲軟的禍根。劉秀在位期間,面對匈奴和西域的挑釁,大多采取容忍的態度,多次拒絕大臣們出兵的請求。甚至西域諸國主動請求恢復西域都護府,都被劉秀拒絕了。

    劉秀就是個超人,他在位期間軍事和行政一把抓,成立尚書檯,直接把三公幹成榮譽職務。本來他希望通過尚書檯,實現皇權獨裁。問題是他的子孫們沒他那個能力,權力集中於尚書檯,導致尚書檯失去外朝掣肘,反過來卻制約了皇權。

    2.皇權培植宦官勢力,加劇了皇權衰弱

    上一條是祖宗留下的後遺症,這一條則是後輩自作孽。

    因為皇權始終受到豪門集團掣肘,乃至外戚勢力干預,皇帝們就把目光轉向“最可愛的人”宦官。宦官整天跟皇帝們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不光皇帝,連掌權的太后們也都喜歡用太監。在他們眼裡,太監不光親近,而且無害,天生就是皇權的附庸。

    由此,宦官勢力迅速膨脹,到桓靈時期,宦官們幾乎成了皇帝的打手,假借皇權一邊替皇帝打擊政敵,一邊肆無忌憚地營私舞弊。

    東漢宦官的地位,讓人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比如公開承認他們可以收養兒子,默許他們可以娶妻,允許他們在父母去世後有丁憂的權利,可以擔任高官,包括將軍這樣的要職。總之,宦官們幾乎拉平了與朝官們的差距。

    宦官的存在,表面上維護皇權,但實際上也危害了皇權,多次出現宦官政變就是明證。

    3.天災頻發導致國力下滑

    第一點怪祖宗,第二點怪自己,第三點則是怪老天,東漢自和帝之後,又進入新一輪災變期。

    中國自從西漢末年開始,就進入漫長的冰寒期(學者稱“兩漢宇宙期”),各種天災不斷。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漢滅亡,新朝滅亡都跟氣候非常大的關係,而不完全是政治失誤。

    開啟《後漢書》,天災記錄觸目驚心,尤其是漢和帝時期,每年都要遭遇大規模災變,動輒波及幾十個郡國的旱災、蝗災、洪災、雹災、風災、地震,嚴重的時候,連京師洛陽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和熹鄧太后掌權期間,帶頭垂範,把上林苑、廣成苑的皇家鷹犬全部賣掉,把林園土地發給老百姓種植,禁止地方官進貢,皇家緊衣縮食,甚至賣官鬻爵獲取糧食,才艱難度過最困難的十幾年。

    在天災面前,國力大幅下滑,皇權也不得不對老天低頭。我們今天指責東漢賣官鬻爵,可是不這麼做,難道眼看國庫空虛,沒有糧食去賑災?家窮主人腰桿不直,國窮皇帝疲軟!

    結束語

    以上分析可知,東漢皇權疲軟,既有歷史遺留的原因,也有當時的客觀環境,甚至氣候等非人為因素左右。更主要的還是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註定了皇權要遭遇崛起的豪門集團挑戰,從而引發皇權與豪門士族、外戚、宦官之間的鬥爭。

    很顯然,皇權個體的孱弱,根本不是這幾派勢力的對手,更何況皇帝們大多是才脫離奶香的娃娃,想硬還不到時候!

    假如這些可憐的東漢“奶娃”們,看到明清時候的皇帝,估計忍不住哭了:都是皇帝,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 4 # 二哥說古論今

    我目前從古至今一直寫古代歷史。目前寫到西漢。有興趣可以關注我,沒幾天就可以對東漢有詳細的介紹。東漢變衰,這牽扯到皇帝個人因素,地方割據勢力因素,外戚專權因素,外族侵襲因素等等,這不是一兩句能說清的。

  • 5 # wenny爹

    首先,說明漢朝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作為,庸碌無為者更多,但這不是主要原因,跟後世相比,廟號這麼少,主要還是制度嚴格,後世多,不是因為一定比他們好,而是更加不要臉,廟號不值錢了……就跟本科生一樣,現在爛大街了……

  • 6 # 晚來風L

    東漢起碼在我的腦海裡就沒有什麼存在感,唯一給我留點印象的除了劉秀就是劉協了!前者因為是開國皇帝,後者因為三國演義!

    一,東漢為什麼會爛掉要從根子上找原因!打天下離不開兄弟,但是坐天下自己就可以,劉秀是個仁義的皇帝,不像老朱,一旦坐穩了皇帝位就把手下全殲了!將來兒子孫子即位沒有老傢伙干政亂政!更不會被傀儡被控制!

    二,劉秀的東漢是地主豪強的股份制東漢,所以當劉秀活著的時候還能鎮得住,一旦老董事長不在了,就不好管理了!

    三,以上兩點導致的後果就是,東漢被外戚和豪強地主控制,特別是在皇帝的選擇上都是一些二皇帝孫皇帝,有沒有西漢霍光那樣的忠臣,小皇帝完全被擺佈被傀儡一代不如一代!

    這樣的朝代能有什麼雄主出現呢?

  • 7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東漢主要是三種勢力:帝權、宦官、內戚……互相交錯使用權力。如果大家相互制衡,或者帝權為主,還好些。如果宦官掌權,危害最大。東漢末主要是宦官攪起了權力之爭,天下大亂。西漢末,主要是王莽的內戚篡奪了帝權,也天下大亂。東漢最後三位皇帝,基本都是傀儡,當時權臣根本沒把皇帝放眼裡,自然帝王的許多特權都形同虛設了。

  • 8 # 太史公後人

    東漢皇帝運氣不好而已,而且一直都是處在並無子嗣繼承的尷尬景象中,一般定廟號的都是這些皇帝有子嗣的後人和大臣一起定的。

    讓我選擇我會把章帝廟號去了,把和帝廟號補上“高宗”它配得上。

  • 9 # 糾結體12

    糾正一下,並不是東漢陽痿,而是在隋唐以前,一個帝王,能夠擁有自己的廟號,本來就是很奢侈的事情。兩漢四百年,有廟號的不過才7個皇帝。分別是西漢四個:劉邦,廟號高祖;劉恆,廟號太宗;劉徹,廟號世宗;劉詢,廟號中宗;東漢三個:劉秀,廟號世祖;劉莊,廟號顯宗;劉炟,廟號肅宗。這主要是因為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號。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皇帝,你得對國家有重大功績、值得子孫後代永世祭祀才會特別追諡廟號呢。

    但是到了唐朝及以後,這個規矩就被打破了。變成了“諸帝莫不稱宗”。相比起來,東漢的皇帝們就顯得格格不入了。因為他們的臉皮太薄了。

    而諡號指對已逝的皇帝、后妃、諸侯、大臣以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按照其一生事蹟進行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定後,給出一個評定稱號。因此東漢的每個皇帝都會有一個諡號,但不一定都有廟號也就不足為怪了。

  • 10 # rome429

    你指的應該不是諡號而是廟號,由漢朝開始實行(始皇帝曾經廢除),一般由後世皇帝追封所謂配享太廟的意思,漢朝時追加廟號極為慎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而諡號每個皇帝不論功過均有。

    西漢皇帝有廟號的皇帝為(劉秀欽定):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其實東漢的皇帝明君確實也只有這幾個像樣子的了,這和西漢明君輩出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廟號到南北朝後期就逐漸不值錢了,到明以後無論是什麼皇帝都有廟號,其意義質量遠不能和漢朝相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吸氧之後做胎心監護是不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