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兵,各為其主。”古往今來,戰爭是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的,一脈相承的父子兄弟、青梅竹馬的戀人、兒時的發小夥伴,有時候因為信仰、見解和境遇的不同而各自走向不同的政治陣營,因為戰爭又不得不反目相仇、互相殺戮,最後搞得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令人不勝唏噓。三國時期的親兄弟諸葛瑾、諸葛亮和他們的族弟諸葛誕就是這樣的例子。
和王羲之所在的王家一樣,諸葛家也是徐州琅琊郡的名門望族。其祖先可追溯到秦末追隨陳勝吳廣起義的符離(今安徽宿縣)人葛嬰,後漢文帝將葛嬰孫子封為諸縣候,後世則將“諸”與“葛”合為“諸葛”為姓。漢元帝時,諸葛家子弟諸葛豐曾任司吏校尉一職。到了諸葛亮父親諸葛珪這一輩,家庭也多人在外為官。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可惜在諸葛亮八歲的時候就死了。無奈,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只得跟著叔父諸葛玄到了豫章,後又到了荊州,在南陽安下家來。此時,年長諸葛亮七歲的兄長諸葛瑾已經成年,並沒有跟隨前往,而是遊學洛陽,為避黃巾軍之亂流落江東,到了東吳的地盤。他們的族弟諸葛誕則在老家,此為曹魏的老巢。
東漢末年,朝綱不興,義軍舉旗,群雄爭霸,最後歸屬為魏、蜀、吳三家,史稱“三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兄弟正好分屬三家。《世說新語》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意思是說,蜀漢得到了諸葛亮,就象得到了一條龍;東吳得到了諸葛瑾,就象得到了一隻虎;曹魏得到了諸葛誕,就象得到了一條狗。對此,喜歡研究歷史的清初名將納蘭容若很為諸葛誕鳴不平,特意寫了一首詩:“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勢浸淫。蜀龍吳虎真無愧,誰解公休事魏心。”那麼,諸葛誕為哈被後人評價成了一條狗了呢?
歷史的真相是:諸葛誕受家族影響,從小聰穎過人,為人仗義,早早就當了官,之後左徵右討,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官至徵東大將軍,封高平候。此時,司馬昭之心,已路人皆知。諸葛誕部屬接連被司馬昭所殺,他感到自身難保,不得已起兵反魏(其實是反司馬),後糧盡兵敗被殺。
傳諸葛誕被殺後其部屬被俘者數百人,無一人投降。每斬一人前,鄶子行皆問:“降與不降?”皆面無懼色答:“不降!”後皆被殺,其氣壯如山河,足見諸葛誕為人。這也許就是納蘭容若為其鳴冤叫屈的原因。
據歷史觀察,雖然諸葛三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好在並沒有面對面兵戎相見。相反,身在東吳的諸葛瑾還主動與弟弟聯絡,促成了蜀吳聯兵;諸葛誕領兵與東吳交戰時,東吳將領正好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但結果叔叔被侄子擊敗,諸葛誕因此還被降了職。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經歷過戰爭,才更珍惜和平;經歷過別離,才更珍惜團聚。但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能從諸葛家三兄弟的境遇中得到一些啟示。
“兩國交兵,各為其主。”古往今來,戰爭是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的,一脈相承的父子兄弟、青梅竹馬的戀人、兒時的發小夥伴,有時候因為信仰、見解和境遇的不同而各自走向不同的政治陣營,因為戰爭又不得不反目相仇、互相殺戮,最後搞得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令人不勝唏噓。三國時期的親兄弟諸葛瑾、諸葛亮和他們的族弟諸葛誕就是這樣的例子。
和王羲之所在的王家一樣,諸葛家也是徐州琅琊郡的名門望族。其祖先可追溯到秦末追隨陳勝吳廣起義的符離(今安徽宿縣)人葛嬰,後漢文帝將葛嬰孫子封為諸縣候,後世則將“諸”與“葛”合為“諸葛”為姓。漢元帝時,諸葛家子弟諸葛豐曾任司吏校尉一職。到了諸葛亮父親諸葛珪這一輩,家庭也多人在外為官。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可惜在諸葛亮八歲的時候就死了。無奈,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只得跟著叔父諸葛玄到了豫章,後又到了荊州,在南陽安下家來。此時,年長諸葛亮七歲的兄長諸葛瑾已經成年,並沒有跟隨前往,而是遊學洛陽,為避黃巾軍之亂流落江東,到了東吳的地盤。他們的族弟諸葛誕則在老家,此為曹魏的老巢。
東漢末年,朝綱不興,義軍舉旗,群雄爭霸,最後歸屬為魏、蜀、吳三家,史稱“三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兄弟正好分屬三家。《世說新語》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意思是說,蜀漢得到了諸葛亮,就象得到了一條龍;東吳得到了諸葛瑾,就象得到了一隻虎;曹魏得到了諸葛誕,就象得到了一條狗。對此,喜歡研究歷史的清初名將納蘭容若很為諸葛誕鳴不平,特意寫了一首詩:“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勢浸淫。蜀龍吳虎真無愧,誰解公休事魏心。”那麼,諸葛誕為哈被後人評價成了一條狗了呢?
歷史的真相是:諸葛誕受家族影響,從小聰穎過人,為人仗義,早早就當了官,之後左徵右討,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官至徵東大將軍,封高平候。此時,司馬昭之心,已路人皆知。諸葛誕部屬接連被司馬昭所殺,他感到自身難保,不得已起兵反魏(其實是反司馬),後糧盡兵敗被殺。
傳諸葛誕被殺後其部屬被俘者數百人,無一人投降。每斬一人前,鄶子行皆問:“降與不降?”皆面無懼色答:“不降!”後皆被殺,其氣壯如山河,足見諸葛誕為人。這也許就是納蘭容若為其鳴冤叫屈的原因。
據歷史觀察,雖然諸葛三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好在並沒有面對面兵戎相見。相反,身在東吳的諸葛瑾還主動與弟弟聯絡,促成了蜀吳聯兵;諸葛誕領兵與東吳交戰時,東吳將領正好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但結果叔叔被侄子擊敗,諸葛誕因此還被降了職。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經歷過戰爭,才更珍惜和平;經歷過別離,才更珍惜團聚。但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能從諸葛家三兄弟的境遇中得到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