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現象不止是臺灣樂壇,香港樂壇也是一樣。我認為原因有一下幾方面:
一:網路歌曲的盛行。記得是04年還是05年,《老鼠愛大米》、《豬》、《兩隻蝴蝶》、《那一夜》、《求佛》……出現了一大批網路歌曲。加上彩鈴下載業務,一首網路歌曲單月彩鈴下載量,超過兩位傳統歌手全年專輯銷量的總和。這種脫離傳統音樂製作和發行渠道的模式,對傳統音樂衝擊可想而知。
二:網路對唱片公司的衝擊。mp3、mp4的出現讓唱片公司很難做,CD是沒人買了,音像店要麼關門要麼轉型。沒人買CD唱片公司就賺不到錢,已成名的巨星還能利用影響力吸收粉絲的錢;在這兒之前闖出點名頭的也能挺一挺;最苦的是新人,唱片公司不會賠錢推新人的。脫離了選秀節目,僅靠發唱片出來的新人有幾個?
三:各種音樂人才的斷層。想當年港臺音樂創作人真是百花齊放 ! 臺灣:羅大佑、李宗盛、陳樂融、厲曼婷、小蟲……,香港:顧嘉輝、黃霑、向雪懷、潘源良、劉卓輝、林夕……。但現在這些巨匠或老去或“離去”,而接班的才俊“出來的”又過少,所以只剩幾人在苦苦支撐也就不足為奇了。
寶麗金在1999年被美國環球唱片收購了。
90年代到21世紀06年左右,臺灣流行歌曲是處於爆發期,不管老一代還是新生代作品不斷。到近十多年臺灣幾乎沒有什麼流行歌曲紅的了,大概原因我覺得是經濟問題。
其實這種現象不止是臺灣樂壇,香港樂壇也是一樣。我認為原因有一下幾方面:
一:網路歌曲的盛行。記得是04年還是05年,《老鼠愛大米》、《豬》、《兩隻蝴蝶》、《那一夜》、《求佛》……出現了一大批網路歌曲。加上彩鈴下載業務,一首網路歌曲單月彩鈴下載量,超過兩位傳統歌手全年專輯銷量的總和。這種脫離傳統音樂製作和發行渠道的模式,對傳統音樂衝擊可想而知。
二:網路對唱片公司的衝擊。mp3、mp4的出現讓唱片公司很難做,CD是沒人買了,音像店要麼關門要麼轉型。沒人買CD唱片公司就賺不到錢,已成名的巨星還能利用影響力吸收粉絲的錢;在這兒之前闖出點名頭的也能挺一挺;最苦的是新人,唱片公司不會賠錢推新人的。脫離了選秀節目,僅靠發唱片出來的新人有幾個?
三:各種音樂人才的斷層。想當年港臺音樂創作人真是百花齊放 ! 臺灣:羅大佑、李宗盛、陳樂融、厲曼婷、小蟲……,香港:顧嘉輝、黃霑、向雪懷、潘源良、劉卓輝、林夕……。但現在這些巨匠或老去或“離去”,而接班的才俊“出來的”又過少,所以只剩幾人在苦苦支撐也就不足為奇了。
寶麗金在1999年被美國環球唱片收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