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旭第六視角

    這句話來自:《論語·為政》篇有孔子的一段人生為學進德的自述:“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主要講的是人活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要有自己的見解了,也就是要有自己的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了。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成長 到成熟,到衰退,甚至到死亡,每個年紀應該與每個年紀應該做的事情。

    這個四十不惑,不是說你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可以不惑了,其實這種不惑都是建立在前面四十年的基礎上的,年輕的時候,該衝殺的也都衝殺了,該犯的錯誤也都犯過了,到了四十歲已經有了千帆過的沉澱和閱歷了,對一些事情都已經能夠做到洞若觀火了,自然不會再被外物所誘惑,並且自己的人生觀也價值觀也成熟了,知道什麼事情該為,什麼事情不該為。

    如果問人生如何才能不惑,第一是到實際生活中去歷練,承擔。第二是開啟自己的心不斷地探索和學習。有了疑惑就去探索,所幸的是我們的祖先在傳統文化裡早就給準備了答案,只要探索就會有收穫。

  • 2 # 歷史春秋網

    四十而不惑,這是孔子說的一句經典名言,當然這句話的全句我們要知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距。”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就是孔子告訴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就要去學習多讀書樹立遠大的志向,等到三十歲的時候我們就要去成家立業。前面的這兩點做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我們的困惑就會很少,五十歲的時候大概我們就知道我們這一生是什麼樣子,六十歲的時候,我們能看開許多東西懂得隨順別人,到七十歲的時候,我們自然就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必在乎太多的規矩束縛,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當然這也是孔子站在個人的角度上來說的,我們沒有必要完全去按照孔子的要求去做,因為今天的時代和孔子的時代是截然不同的,畢竟在今天年輕人就可以做到“不逾矩”。

    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事情,都有每個人的事業。因此呢,不必被古人的話所束縛,去其精華,去其糟粕,其實古人的話並不是說都不對,但很多地方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因為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孔子的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孔子四十不惑,這句話是針對於前兩句而講的,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必須要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四十不惑,當然這只是針對於孔子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講的。

    要做到不惑,沒有困惑,其實方法很簡單,我們看歷史上的許多而偉大的人還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處,都是有一個強烈的目標,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目標,所以他們才會努力的提升自己,因此我覺得目標是最主要的,另外提升自己的方法也有兩種,第一是向內求,第二是向外求,其實這兩點是相互聯絡的,向外求即是要去實踐在生活中發現許多真理的存在,向內求呢,就是要多讀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後將書中的一些理論與外在的一些生活實際聯絡在一起,這樣我們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真理,從而做到不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中,怎麼做才會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