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素56792842

    善煮無私,善者謙遜,善者禮敬,善者仁義、善者給予,善者孝悌,善者寬容,善者利他,善者大德,善者君子也。

    不善者自私、不善者惡言惡語、不善者不孝,不善者唯利是圖,不善者見利忘義,不善者虛偽,不善者狹隘,不善者唯我獨尊,不善者利己,不善者俗人也。

  • 2 #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這是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婦孺皆知。但知道歸知道,真正找到善與不善,何以從之,何以改之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這是一個儒學的問題,那麼我們就要用儒學的觀點來分析它。

    在《大學》中為我們列出了“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綱領展開,是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平天下的起點。而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事物的是與非,對與錯,並依照對的事情實實落落的做下去。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方法來判斷善與不善。

    我們首先要明白,每一個人對事物的判斷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事物的判斷都有可能不同,所以善與不善不在事物本身,而是在判斷者自己心中。那麼判斷善與不善就必須先要做到自己誠意正心,只有自己心正,其判斷才能正,才能正確的找到善與不善。

    如何以正心來判斷善與不善,明代大儒王守仁告訴我們:致良知。

    明代大儒王守仁曾說過,我們的良知其實就是一個是非之心。

    我們自身的良知自然而然的具有對善惡是非的判斷能力,我們的良知本來是存在的,它是自知的,自明的。

    孟子說:人不學而能謂之良能,不學而知謂之良知。

    但是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慾,我們內心的良知會漸漸受到矇蔽,從而使我們在判斷事物的是非時偏移了方向,對善與不善的確定或模糊不清,或偏執固執。那麼如何找到自己的良知,也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明德、至善,就成了判斷善與不善的問題關鍵。

    王守仁告訴我們,找到良知的過程,實則就是遮蔽物慾的過程。凡遇到事物來臨之時,要依著事理去用心體悟,找到內心中的私慾遮蔽掉,然後覺得道理都在事物之中,也就離自身的良知不遠了。

    遮蔽私慾,找到良知,也就是找到一個正確的標準,才能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而後確定何以從之,何以改之。

    這是一個內心的領悟過程,是一個內心修行的磨鍊。先要做到自己正心,再去格物致知,遵尋良知找尋善與不善,找到了善與不善,要切實的落實下去,善就要從之,不善要引以為戒。這實際上就是王守仁所說的致良知的過程。

    孔子的這句話雖然婦孺皆知,但真正判斷善與不善,何以從之,何以改之,實則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哲學問題,善與不善的判斷是一個價值判斷,找尋自身的良知,以良知來判斷善要存,不善要去,這是工夫,要在事上煉,只有在事上不斷磨鍊自己才能更容易的找出善與不善。

  • 3 # 非知名首席人事官

    我也曾經為此事而迷惑,

    甚至一度認為社會有問題,

    潔白無瑕的思維得不到釋放,

    後來我明白書中事項僅是理想,

    現實有他存在的現實邏輯,

    於是,

    大膽總結了個人的善惡觀(請各位先生指正):

    ① 利人利己是大善

    ② 利人不損己、或利人損己是中善

    ④損人利己是大不善

    重點解釋①與④

    如上所說,現實不是書本,社會必須有自身的執行機制。

    1、利人利己才能真正變成眾人的動力,惠普蒼生,只有一個雷鋒是不夠的。

    2、損人不利已,這種害己的缺德事情都幹得出來,肯定是大不善了。

  • 4 # 葉好古

    三觀正則善,三觀不正則不善!

    如何的判斷善於不善,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題目,三言兩語也講不清楚。不過大家都是接受過成體系教育的,也就不需要將所有的東西都去一一講明白。

    三觀我們都知道,具體的就是指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從小到大我們所接受到的教育一直在培育我們的三觀。教科書上面就已經很清楚的寫明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雖然教科書遭受詬病的地方很多,有些東西看上去也有些“八股、教條”的味道,但是上面教導我們的東西還是基本上正確的,只不過是這個社會絕大部分的人不去遵守罷了。

    所以,只要是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大家應當是有個正確的價值觀與是非觀的,故而善與不善你比照書本就可以知道了。

    一般就個人操守來看,潔身自好就是善,而驕奢淫逸、吃喝嫖賭就是不善。從為人處事方面看,樂於助人,通達人情就是善,而不通人情,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就是不善。

    正確的分析判斷力是透過長久的社會歷練而得出的,剛進社會,或者說社會經驗不足的人,確實有點無法判斷。不過不要緊,所謂見多識廣,見識多了,也就明白了,誰都不是一口氣就有正確的分析判斷力的。

  • 5 # 隨便閣

    老子曰:長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善戰者不怒也,善勝敵者弗與也,善用人者為之下,是為不爭之德。

    簡而之,利而弗害,為而弗爭,是老子判斷善與不善的標準。

    老子曰:善人者,善人之師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必大迷,是謂妙要。

    善人、不善人都是必需品,若此才是恆善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人傳》,宇智波佐助會像小櫻坦白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