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丹書戰史
-
2 # 使用者2018321097950
很多人常說古人因為營養不良導致夜盲很普遍,所以古代軍隊才會迴避夜戰。
其實是沒有足夠的指揮手段。古人靠旗語指揮部隊,軍隊內部也基本上靠旗號,軍隊的組織度不足,這隻能靠現代科技和軍事制度解決。要不然哪有那麼多夜襲啊。估計樓主也有這個意思才會疑問怎麼補充維生素的。糧草當然是指一切可以補充的食物,不管是士兵也好,戰馬也好,蔬菜有條件的話絕對會吃的。“瓜菜半年糧”的古人是很少有夜盲症的。行軍糧草主要是糧食和草料,包括五穀雜糧等,蔬菜什麼的可以有野菜,薺菜,莧菜等,當時是農耕社會,很多人不打仗都是幹農活的,所以很多士兵熟識野菜,也可以當地購買和徵用,前提是有這個條件才行。而且路上還有各種植物雜果,會有很多很雜的可食用植物的。如果部隊糧食供應充足,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喝酒吃肉,《史記》鴻門宴中的一段,當項羽準備攻打劉邦時說了這麼一句: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還有就是秦軍每戰之前都要大量飲酒,以鼓舞士氣。打勝之後就會喝慶功酒。如果部隊糧食供應不上,就只能吃野菜等東西充飢了。《三國志》中就有沒有糧食吃的時候,袁紹的部隊在河北吃桑椹,袁術的部隊在淮南吃河蚌的記載。什麼都沒有的時候,要麼吃人,要麼就自動瓦解。
任何大規模作戰,糧草等後勤補給都是最重要的,中國古代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那麼這些糧草到底包含了哪些東西呢?古代作戰,不像現代作戰一樣,需要考慮太多的彈藥補給,他們要考慮的是人和畜力補充體力的需求,所以基本就是糧食和各種草料。
作為步兵的主食,在古代由於生產力落後,一般以小麥大米等為主食,大部分時候都由出征計程車兵自帶一部分口糧,例如秦始皇的秦國大軍,就準備一種特大號的鍋盔,士兵先是揹著走,吃飯時從中間開始吃,逐漸吃出一個洞,就可以戴在脖子上,減輕揹負壓力。此外士兵還會帶一些鹽,因為長久的行軍作戰,沒有鹽是不行的。軍隊的後勤補給除了正常的各種糧食,條件好的話還會攜帶一些乾肉乾菜、之類的,至於生鮮果蔬,既不方便運輸,也不耐儲存,一般是在駐地徵收或購買,有就最好,沒有就挨著。打仗可不是郊遊,還帶著餐刀面包。
至於畜力上,軍隊裡一般馬的數量較多,此外還有騾子,驢等動物,他們為了保持體力,不僅要吃草料,還要食用一些豆類,以補充蛋白質。所以軍隊後勤補給就需要及時補充一些高粱,黑豆之類的,必要時也需要運輸草料。就像林沖火燒的草料場,就是為馬匹準備的食物。好在動物他能夠吃各種青草,遇到水草茂盛的地方,短時間裡可以讓他們啃啃草吃,減輕一些後勤壓力。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蒙古大軍,隨軍帶著成千上萬的牛羊群作戰,走到哪兒就放牧到哪兒,讓口糧自己走,比人力運輸方便多了。總的來說,古代作戰要想遲到新鮮蔬菜什麼的,很難,補充維生素這種想法,比起吃飽飯來說,兼職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