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途很靠譜
-
2 # 怒而飛
這麼說吧,商朝甲骨文裡有大象的“象”。那時候的氣候條件比現在好得多。森林佔比高。適宜生存。後來氣候逐漸惡化,另外人口眾多,戰亂頻繁導致大量樹木被伐,也加快了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危害越來越大。
-
3 # 使用者4437553677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那時候還沒有黃土高原,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人口逐水草而居,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那時候的南方瘴氣很多,不適合生存,北方氣候溫和,條件很好。
由於氣候變化和戰亂破壞,人口逐漸南遷,長江流域也逐漸發展了起來。唐宋以後,江南越來越宜居,成了有名的魚米之鄉,北方越來越荒涼,兵荒馬亂,天蒼蒼,野茫茫,黃沙滿天飛起來。
環境氣候也有一定的可逆性。比如現在的植樹造林工程,通過幾十年的植樹種草,能把毛素烏沙漠變成水草豐茂的塞北江南。現在的黃土高原被逐步得到治理,聽說陝南的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四五十,陝北的差一點,也達到20%以上。相信不久的將來,北方也會越來越宜居。
古代人生產力比較低。武俠劇裡面那些才子佳人們不會考慮這些問題。地主階級肯定過的比較好,不考慮種地的問題啊。一般的農民就不好過了,一畝地產三四百斤糧食,算不錯了,一家人能種幾十畝地,還要交地租,到哪都不好過。
-
4 # 慕什塔戈
黃土高原儘管氣候乾旱、土壤貧瘠,卻始終都有人類居住,數百萬年來,中國的古代先民們一直都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為了挑戰缺水困境,改善生活條件,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概括起來,古人解決黃土高原上的缺水問題,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即:挖澇池、住窯洞和修梯田。
去過陝西關中的人都會對當地遍佈各個村莊的澇池讚不絕口,甚至會發出“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感慨。的確,在乾旱地區能隨處找到這種常備水源地,實屬不易,這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澇池是黃土高原地區特有的利用地表徑流而形成的蓄水工程,通常每個村莊都會在低窪處選址,修建一個澇池,以備乾旱季節的生活用水所需。
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型別,通常依坡而建,具有冬暖夏涼、防風固沙的特點。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使用木材,特別適合乾旱少雨、缺少樹木的黃土高原人民住用。此外,窯洞只有一面通風朝陽,這種構造便於減少水分流失,可有效緩解用水困難。
梯田,是黃土高原農民從古至今一直延續下來的土地耕種形式,依據地勢開墾農田,形成階梯分佈的旱地農作物耕地。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採用由高到低、逐層灌溉的方法,有效避免水資源浪費。
回覆列表
作為中華民族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地方,現在乾旱,不代表以前乾旱。或許就是因為地殼運動,導致該區域海拔增高,各個江河水域不能爬到該地區,最後無奈,跟它打了個招呼,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