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堅海闊

    這個問題問到儒家根上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這個春秋就是我批判的從小寫作文沒真話的文章。孔子的春秋筆法重點就是為尊者諱,把領導的不德,不禮,不睦等等不好的都一筆帶過,或者只說好的,只說叫你誤會的話?我知道的歷史比較著名的春秋筆法,一個“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個是“死後無餘錢”,其本來面目都不是我們從字面理解的意思。趙普無書,趙匡胤逼者他讀,每次檢查都是那一章,被逼急了推說,半部就行,很明顯不想看下部。岳陽樓記的滕子京是個貪官,這人仗義,燒了集體貪汙的賬本,自己一人扛被范仲淹等同學聯保,才被髮配岳陽。不敢再貪了,但又想花錢,怎麼辦?替民間要死賬,要回來之後歸官府,有了錢才修了岳陽樓。死後他把錢花完了,就有了死後無餘錢的評語,後世再修史,依據這句就成了清官。我們以此再理解孔子射箭圍觀者眾,很有可能孔子射箭不行才如此隱諱的描述。

    孔子這樣的教育誰喜歡,誰有不喜歡?我想無需要我再說的明白吧?就今天來說以儒家這些東西掌控領導是很有效的。

  • 2 # 紹興李珍

    為什麼孔子有“知我罪我,唯其春秋”的感慨?

    感恩邀答:

    我們知道孔子是《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論語》是弟子們編纂的,《春秋》即《左傳》是左丘明編纂的,孔老夫子只不過覺得好,拿來當作課本,講給弟子們聽。

    孔子自己又不是史官,因為孔子是第一個向平民傳授知識,當時又沒有具體的課本,拿《春秋》當課本,就是這麼一件事,只是講的時候有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觀點。

    知“道”的說是“微言大義”,歷史猶如一隻天眼,怕遺臭萬年可起到震懾作用。不知“道”的專學下流,禍害人間。

    說句公道話,孔子不敢多說,只微言都能遭受眾多非議。他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民眾有太平之年,安康之享受;讓民眾享足天命,而不沉迷於不可知與權貴。敬奉!

  • 3 # 塔心

    孔子編寫完《春秋》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大意是說,我做的這些事,寫的這本書,後人一定會譭譽不一、褒貶不一的,但我只要認為這是對的,是有價值的,不論別人如何評說,我都會堅定的做下去!

    這個就和現代網路語“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給天意”一樣的意思。孔子編寫《春秋》是其傳世作品之一,好壞自然都有人去評論,不同的解讀會讀出不同的含義,所以只要《春秋》面世,那麼孔子自然會因《春秋》受到非議,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罷了。這就像武器無罪,有罪的是使用他的人一樣,而有些人會怪罪到它的發明者身上,例如現在的原子彈,對發明人來說,可能就是他的罪孽了。

    另外孔子筆削春秋後,能看懂並完全領悟他意圖的畢竟屬於少數,而大多數只是在路上而已,路上多歧路,見解自然多分歧。

  • 4 # 君與道

    我們普通人想修定,普通人打坐不算入定哦,打坐是練習習定,打坐的目的是先求止,把這個念頭求止。止了以後再來起觀。也可以說止中再來起觀,觀中有止,止觀到達了才是定境,那個才稱定。

    但還不稱“住”。不需要去定它,不要用力用功了,不用心了,自然而然,隨時隨地都在這個境界裡,那叫做“住地”,比定還要超一層了。你不要認為盤個腿打坐,我也在住在三摩地中,你那個什麼地呀?你那個“莫得”地。

    打坐由止起觀,或能成住。人生難得一求,不往來世這一回!

  • 5 # 何以解憂唯有成長

    孔子著書《春秋》大家都知道,而且還發明瞭著名的"春秋筆法"。

    孔子有自己的一套倫理治國標準,在寫書的時候自然按照自己的理念來的,而所有理想落實下來,總得弄一套標準,樹立幾個現實標杆的,才好教化世人學習。

    但孔子在著書的過程中發現,他曾經崇拜的人都有著人性的缺點,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是人就會多少有些私心的,但是標杆不能有缺點啊,標杆都有缺點了世人還怎麼相信那?

    所以孔子在寫書的過程中就隱去了部分史實,並且隱晦的將自己的標準放到他所描述的事件當中。

    而這些標準自然被後來的當政者加以推廣教化百姓了。

  • 6 # 思想聖者

    真正偉大的人生就是把奉獻作為生命的始終,任何一個心靈高尚的生命,都是首先從自身找到一些問題產生的根源。人內心當中總是有這樣的能力得到有力的實現。

  • 7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這不需問人,孔子後的兩千多年曆史已給你答案,聖人所言完全正確!古人對此早有定論,簡介幾句,供參考。

    【1,孔子預言的原因】

    主要是五個:(1)孔子重編的《春秋》史實,屬於民間修史,與當時各諸侯國自修官史的史實不同,故必遭時人非議。(2)孔子修的《春秋》儘可能還原真實,但觸犯了各諸侯國官場修史的潛規則。(3)孔子所修的《春秋》有歌頌和讚美今世君王的內容,不被當時的其他反對勢力接受。(4)孔子修《春秋》時,改變了舊史的很多不實之詞,以及對禮教和國政等措施的解釋,不被時任官方文官階層接受。(5)孔子所修《春秋》的某些史實,不符合他一貫提倡的儒家思想,呈現出自相矛盾之處。孔子對這五點早就肚明,所以留下這句自知語,以示後人。

    【2,鑑史和評史的天然矛盾】

    《春秋》是部史書,後人讀評,先要過“鑑史”關,若沒能力鑑別真偽,所言皆無憑據,故理解孔子這句話,也要有這個前提,是個文化史常識。但後來人往往能讀史,而沒能力鑑史,天然失去評價孔子和《春秋》的能力,所以誤解也將是必然的。對這一點,孔子也知道。換言之,哪怕是今世的讀者,若沒能力鑑史,也沒資格評判孔子和《春秋》。

    【3,孔子的態度值得後人讚賞和繼承】

    後人不在歷史當代,故修史是件難事。孔子此語就帶著某種謙遜,而沒把話說絕,藏著“留待時間檢驗”的初衷,是能被明眼人理解的。畢竟,自認權威、好為人師,不是孔子的處事風格。在這一點上,後人對前人多些寬鬆,也是應該的。古代和現在不同,不懂這一點,非要苛責孔子,有多大意義呢?

    【4,話題本質是“修史話語權”的爭奪】

    從孔子話語和目前的史料看,孔子重修《春秋》時,有兩個現狀是存在的:(1)編修《春秋》史的,不止孔子一人。(2)當時的各種史料存在大量爭議。這也說明,編修《春秋》在當時是個冒險的事和是非之事,但孔子依舊而為,不懼所難,要為後人留下正記,這種胸懷也是令人欽佩的。

    總之,今人不要輕易對孔子編撰《春秋》這件事下定論,因為時光就是公正的判官,對此早已給出了答案。孔子修的《春秋》能流傳至今,本身就支援了孔子的話,是毋庸置疑的。

  • 8 # 趙日金141

    春秋筆法。《史記孔子世家》有描述,“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

    其實,歷代都是如此,記述歷史,對統治者有利的就寫下來,對統治者不利的就刪去。

    所以,只讀古代歷史書,不一定靠譜,許多考古發現,有些歷史,不是歷史書描寫的那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聲和利益哪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