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出自《論語·憲問》“報怨以德”,出自《道德經》六十三章。
3
回覆列表
  • 1 # 子歸明

    這兩句話,單從字面意思看,很難理解其豐富的內涵,甚至會產生與原文相反的意思,所以必須放在這兩句話的原文出處進行理解。原文並不贊成“報怨以德”,而簡單地把兩句話連在一起理解的話,則似乎變成了提倡“報怨以德”的意思。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出自《論語》,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原文的意思來看,孔子不贊成“以德報怨”,而提倡“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報怨以德”,其實就是“以德報怨”的意思。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原文如下: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從這一章全文的意思來看,老子也不贊成“報怨以德”,並且也說明了不贊成的理由,即:“和大怨,必有餘怨”。

    孔子和老子,分別作為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為什麼他們都不贊成“報怨以德”呢?《論語》中只提倡說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但並沒有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但《論語》的其他章節提到了類似的問題。

    從《論語·學而篇》可以找到原因,原文如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另外,我們從《道德經》的相關語句中也能找到答案。

    老子不贊成“報怨以德”的原因,就是“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兩個相互怨恨的人,必然的是因為互相碰撞,碰撞的很厲害了,才會造成傷害並留下怨恨。要讓怨恨和解,就相當於強行把兩個必然會產生碰撞的人融和在一起,雙方越退讓,反而越會覺得心裡更怨恨。這就是和大怨,必有餘怨的道理。

    老子並不贊成,無條件地和解怨恨,無底線地寬容傷害自己的人。老子認為,唯有以德相交,才不會造成相傷相怨。不以德相交,即便表面上和解了,兩者依然是合不來的兩個人。

  • 2 # 九道學者

    這兩句話乍一看是矛盾的兩個觀點,但是把這兩句話理解成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對德和怨的一個態度,那麼這兩句話都是合理的。

    第一句話: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是站在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待德和怨這個事情,當然,一個老百姓,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要,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你是一個統治者,你的,身份不一樣,你處理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第二句話:以德報怨,一個領導者、統治者,你的下屬或者你的部下抱怨你,你難道也跟他們一樣也抱怨他們嗎?這樣有用嗎?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或者統治者,就要有領導者和統治者的這個境界和胸懷,部下和下屬抱怨你,你還要對他們好,因為你是上位者,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就是這個道理。

    要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樣的事情,你就會有不同的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哪個氣候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