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i看世界

    《賣炭翁》是一首敘事詩。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描寫,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本質,反映了中唐以後統治階層直接剝削、壓迫人民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一節寫賣炭翁勞苦悲慘的生活。開頭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況,繼而對他的肖像做了精練傳神的描繪,“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寫兩鬢可見其蒼老,寫面龐、十指可見其生活之艱辛。接著用一問一答,將老翁的命運與他所燒所賣的炭緊緊聯絡在一起——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託,但也不過是換取起碼的溫飽而已。“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一極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實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慘境遇。這一點與白居易《觀刈麥》詩中“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心理如出一轍,而其根源都在於社會的不公平。接下來寫老翁趕車賣炭的情景。詩人有意將他放在雪後這樣一種極其寒冷的天氣狀況下(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天氣已如他所願,他強忍飢寒,滿懷希望地“曉駕炭車輾冰轍”,掙扎著來到“市南門外”,“泥中歇”更寫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態。

    第二節寫“宮使”對賣炭翁的掠奪。前四句描繪“宮使”橫行霸道的醜惡行徑:“翩細”寫出其橫衝直撞、趾高氣揚的動作和神態;“手把”“口稱”見其仗勢欺人、專橫跋扈;“回”“叱”“牽”這一連串動作,則刻畫出其蠻不講理、霸道兇殘的面目。後四句寫被掠奪的結果。“一車炭,千餘斤”極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憑,卻只因為是“宮使驅將”,所以“惜不得”——看似輕描淡寫的三個字,多少無奈,多少悲憤,多少絕望,盡在其中。“半匹紅紗一丈綾”,數量極少,價值極低,與“一車炭,千餘斤”構成強烈的反差,宮使竟將其“充炭直”,明明是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搶劫,卻要打著“宮市”的旗號,無恥的嘴臉更是暴露無遺。

    詩人沒有直接發議論,對統治階層罪惡的揭露和控訴,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蘊含在情節的敘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寫中,這是《賣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盜墓者是透過什麼方法知道墓的準確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