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秋戰國的歷史,好像一個人是哪國人,很多就姓什麼。甚至很多不是某國人的,後來也姓某。比如著名的商鞅,原來叫衛鞅,只是賜封商地之後就叫商鞅了。再比如,大家都知道魯班,其實他原來叫公輸班,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叫魯班。
那姜子牙聽說祖上被封呂地所以也叫呂尚。那後來被封到齊國去,做了齊國君,怎麼不叫齊尚?齊國曆代國君為什麼不姓齊?
楚國王為什麼不姓楚?
回覆列表
-
1 # 掌門聽風
你的意思我大概瞭解了。就是為什麼國君不以國家的稱號為姓,而其他人卻要以國家稱號為姓?
古代的姓氏在我們現代人眼裡就比較隨意。我們現代人不是隨爸姓就是隨媽姓。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好像很隨意,生活在哪個地方就隨地點的姓,就像衛、魯、韓、蔡、陳、楚、秦等等,被虎餵養過的就姓虎,被狼餵養過就姓狼後變郎,還有就是國君賜姓的,自己創造姓的,應有盡有!
但是從古籍看,春秋戰國的姓氏是很嚴格的,不能隨便亂姓。
據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於文。”
從這可以知道,氏不是隨便稱呼的,有氏的人都是貴族,比如衛鞅就是衛國沒落貴族之後,衛國建立者是姬昌之子姬發之弟姬封,姬是姓不是氏,是隨黃帝而姓,黃帝又姓公孫,所以衛鞅又叫公孫鞅。黃帝是軒轅氏,黃帝本人可以稱為軒轅氏,但是姬昌姬發就不能稱為軒轅昌軒轅發,因為姬昌都不知道是黃帝的幾代孫了,姓氏已經合一,他可以自創一個氏,但不能跟黃帝的氏。衛國的氏是康氏,因為姬封被封於康地,國號衛。衛國的貴族都是康氏後代,衛鞅也可以叫康鞅,康氏後代。姬封三代以內(不包括姬封),康氏不能通婚,因為他們康氏不但同氏,而且同姓。三代內的同姓不能通婚。姬發的另一個弟弟姬度被封於蔡地,就成了蔡氏。三代內康氏和蔡氏不能通婚,因為同姓。若康氏賜一寒門為康姓,那麼三代以內這個寒門可以和蔡氏通婚,因為不同姓。而三代以外,不管是不是同姓,蔡氏就能和康氏通婚。所以衛鞅姓可以有很多但是隻有一個氏族就是康氏,代表著是姬封的後代。
從這就知道不是說平民百姓就要隨國家的稱號姓,貴族同樣也可以隨國家稱號姓。
姜尚之所以可以是呂尚,呂氏。因為祖先被封於呂地,呂就是代表他是呂氏族的後代。而姜姓代表他是炎帝的後代,炎帝姓姜,炎帝有一個後代被封在呂地,那就是姜姓呂氏。後來姜尚又被封在臨淄,國號齊。同樣他的後代也可以姓齊,只不過他自己並沒有改姓而已,畢竟本就是特別顯耀的貴族,何必再改?
所以,並不是姜尚不能叫齊尚,而是因為習慣或者自己不願改所以就稱姜尚或呂尚。
同理楚,秦,燕,晉,都一樣的。
商鞅能自立門戶,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所以就改為商氏,但還是出自姬姓。
最後,一個人是哪華人就姓哪個姓,就是因為平民沒有姓也沒有氏,只有名。他們成名以後,為了利於區分,那麼就冠之於國號,衛某,蔡某,陳某。有的為了讓他人重視自己就謊稱是姬姓之後,或者姜姓之後,年代如此久遠,這誰都無法考究。而貴族就不需要了,就算落寞到吃不飽也是貴族,也有姓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