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很多名士善於識人,司馬徽就是其中一個。龐統在20歲的時候拜見司馬徽,倆人從早到談到黑,司馬徽對龐統大為讚歎,認為他“為南州士之冠冕”,並向劉備大力舉薦“鳳雛”。
他的叔叔龐德公認為他是“鳳雛”。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龐德公,龐德公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隱士,比司馬徽大十多歲。諸葛亮的“臥龍”稱號,龐統的“鳳雛”稱號,司馬徽的“水鏡”稱號,都是龐德公說的。
司馬徽曾告訴劉備說:“臥龍、鳳雛,兩人得 一,可安天下。”這是龐統在《三國演義》中最 早被推介的一次。這句話中傳遞了幾個資訊:龐 統在賢才群聚的潁川之地依然得到司馬徽的大力 推介,其才能可見一斑;能與作品濃墨重彩渲染描 寫的諸葛亮雙峰並峙,更可見龐統的才名分量。 但無論在作品中還是在歷史真實的記載中,龐統根本無法與孔明並駕齊驅,羅貫中對於龐 統的描寫安排有其必然的原因,既來自於人物塑 造本身的需要,也取決於《三國演義》成書過程中對素材的取捨安排。對於龐統的描寫有些是出於羅貫中有意無意的疏漏,但更多的則是羅貫中的有意 為之,甚至在筆墨不多的龐統身上寄寓著為平常所不易察覺的深意。
龐統在《三國演義》中佔據“耒陽縣鳳雛理事”等獨立情節,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卻是作為次要人物而存在。龐統的存在更多是在烘托諸葛亮的智謀與高明。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地位之重要不言而 喻,《三國演義》以破壞敘事節奏的方式對“三顧茅廬”進 行濃墨重彩的渲染,甚至完全可以把“隆中決策” 看成是全書的主腦,“其餘諸節,皆從此生”,從這 個角度去考慮,《三國演義》未嘗不能看成是一部 《諸葛亮大傳》。龐統雖然在司馬徽等人的口中獲 得了與孔明同等的評價,卻無法在作品中獲得與 此相匹配的篇幅描寫和情感寄託,甚至在很多場 合下成為了烘托諸葛亮神鬼莫測智慧的一種敘述 手段。作品中諸葛亮在吳地見到龐統,留書一封 與之,勸其共輔劉備,這固然可以看做是英雄惺惺 相惜的表露,卻也未必沒有彰顯諸葛亮愛才意圖在內。龐統投於劉備帳下,與諸葛亮正面交往不 多,至少作品中對此未有描寫。龐統跟隨劉備進 兵益州,諸葛亮以書信告知告誡劉備將帥需要謹 慎從事,但卻被龐統視為“忌建功業”的用心,這是《三國演義》中二人的第二次接觸。而此情節的描寫卻成 為二人比較的一大因素,從《三國演義》的情節發展本身 到後人的評價體系,莫不如此。 龐統未聽從諸葛亮勸誡,執意進兵,導致身死 落鳳坡,這本身就對龐統之語進行了無言的批判,諸葛亮並非是怕龐統取西川建立功業,龐統之猜 忌有“小人心”之嫌,龐統收到諸葛亮來信時曾言: “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 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 蜀將冷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 兵。”但最後結果證明,諸葛亮的擔憂完全準 確,龐統則明顯失算,且誤了卿卿性命。同為傑出 的謀略之士,二人高下立判。
三國時期有很多名士善於識人,司馬徽就是其中一個。龐統在20歲的時候拜見司馬徽,倆人從早到談到黑,司馬徽對龐統大為讚歎,認為他“為南州士之冠冕”,並向劉備大力舉薦“鳳雛”。
他的叔叔龐德公認為他是“鳳雛”。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龐德公,龐德公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隱士,比司馬徽大十多歲。諸葛亮的“臥龍”稱號,龐統的“鳳雛”稱號,司馬徽的“水鏡”稱號,都是龐德公說的。
司馬徽曾告訴劉備說:“臥龍、鳳雛,兩人得 一,可安天下。”這是龐統在《三國演義》中最 早被推介的一次。這句話中傳遞了幾個資訊:龐 統在賢才群聚的潁川之地依然得到司馬徽的大力 推介,其才能可見一斑;能與作品濃墨重彩渲染描 寫的諸葛亮雙峰並峙,更可見龐統的才名分量。 但無論在作品中還是在歷史真實的記載中,龐統根本無法與孔明並駕齊驅,羅貫中對於龐 統的描寫安排有其必然的原因,既來自於人物塑 造本身的需要,也取決於《三國演義》成書過程中對素材的取捨安排。對於龐統的描寫有些是出於羅貫中有意無意的疏漏,但更多的則是羅貫中的有意 為之,甚至在筆墨不多的龐統身上寄寓著為平常所不易察覺的深意。
龐統在《三國演義》中佔據“耒陽縣鳳雛理事”等獨立情節,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卻是作為次要人物而存在。龐統的存在更多是在烘托諸葛亮的智謀與高明。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地位之重要不言而 喻,《三國演義》以破壞敘事節奏的方式對“三顧茅廬”進 行濃墨重彩的渲染,甚至完全可以把“隆中決策” 看成是全書的主腦,“其餘諸節,皆從此生”,從這 個角度去考慮,《三國演義》未嘗不能看成是一部 《諸葛亮大傳》。龐統雖然在司馬徽等人的口中獲 得了與孔明同等的評價,卻無法在作品中獲得與 此相匹配的篇幅描寫和情感寄託,甚至在很多場 合下成為了烘托諸葛亮神鬼莫測智慧的一種敘述 手段。作品中諸葛亮在吳地見到龐統,留書一封 與之,勸其共輔劉備,這固然可以看做是英雄惺惺 相惜的表露,卻也未必沒有彰顯諸葛亮愛才意圖在內。龐統投於劉備帳下,與諸葛亮正面交往不 多,至少作品中對此未有描寫。龐統跟隨劉備進 兵益州,諸葛亮以書信告知告誡劉備將帥需要謹 慎從事,但卻被龐統視為“忌建功業”的用心,這是《三國演義》中二人的第二次接觸。而此情節的描寫卻成 為二人比較的一大因素,從《三國演義》的情節發展本身 到後人的評價體系,莫不如此。 龐統未聽從諸葛亮勸誡,執意進兵,導致身死 落鳳坡,這本身就對龐統之語進行了無言的批判,諸葛亮並非是怕龐統取西川建立功業,龐統之猜 忌有“小人心”之嫌,龐統收到諸葛亮來信時曾言: “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 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 蜀將冷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 兵。”但最後結果證明,諸葛亮的擔憂完全準 確,龐統則明顯失算,且誤了卿卿性命。同為傑出 的謀略之士,二人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