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菜根漫譚
-
2 # 向風之上
徐穉,字孺子,東漢著名的隱士,他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一生不曾出仕做官,他恭儉有禮,為人所敬重,曾有許多人推薦他做官,他都推辭了,但對推薦過他的人,都心存感激
太尉黃瓊曾推薦他做官,他沒有去,但黃瓊死後,徐穉為報答他的知遇之恩,千里迢迢,步行到了江夏,在墳前設酒置雞祭奠他,哭完後就走了,沒留姓名。當時名士郭林宗等數十人聽說後,便派人追他,挽留他敘談,並勸他出來做官,他仍然推辭掉。後人以此典故形容不忘舊恩。關於徐穉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那句詩“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裡的徐孺就是徐穉,陳蕃是指東漢名士陳蕃,陳蕃在京城洛陽犯言直諫得罪了權貴,從而被貶到豫章任太守。他聽說,豫章住有一名名士——徐穉,他“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譽。但對朝廷的屢次起用,他都予以推辭,如拜其為太原太守,“不就”;朝廷“以安車、元鱺、備禮徵之”,仍“不至”。他認為東漢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陳蕃對這樣的名士非常敬重,一到章豫,連官衙都沒進,就率領僚屬直奔徐孺子家。陳蕃想聘請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還是堅辭不就。但由於出於對陳蕃的敬重,徐孺子答應經常造訪太守府。陳蕃也出於對徐孺子的敬重,專門為徐孺子做了一個床榻,平時掛在牆上。徐孺子來訪的時候,就把床榻放下來,兩個人惺惺相惜,秉燭夜談;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懸於樑上。這就是“徐孺下陳蕃之榻”典故的由來
這就是我的一些瞭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
-
3 # 菜根漫譚
徐稺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唐代詩人王勃曾寫過一首名篇《滕王閣序》,其中有一名句“人傑地靈,徐孺 下陳蕃之榻”。句中的徐孺就是指的徐稺。 徐稺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愛讀書,善學習,卻淡泊不羈,不願做官,公然違背聖人“學而優則仕”的諄諄教誨。徐稺不願當官是真的不願意當官,他做到了終生不仕。他不像有些知識分子那樣,身子隱居於山林之中,眼晴和耳朵卻時刻瞅著朝廷,聽著訊息,一旦朝廷徵召,便喜眉笑眼、快馬加鞭地趕著去穿官服、抓大印。 徐稺曾經拜著名學者 黃瓊為師,後來黃瓊當了大官,徐稺毅然與他斷交。其間,又多次拒絕老師邀請他去當官的盛意。可是黃瓊死後,徐稺卻身背乾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他的重情重義,稱讚他是“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當時的豫章太守陳蕃非常敬重徐稺的人品學識,在自己家裡專門為他設了一個床榻,徐稺來的時候就放下,徐稺走了之後就懸掛起來。後來,陳蕃還曾多次贈糧給徐稺,但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把糧食全都轉送給了貧苦人家。 徐稺因其一生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卻 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布衣學者”和“人傑地靈之典範”。
-
4 # 向風之上
徐穉,字孺子,東漢著名的隱士,他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一生不曾出仕做官,他恭儉有禮,為人所敬重,曾有許多人推薦他做官,他都推辭了,但對推薦過他的人,都心存感激
太尉黃瓊曾推薦他做官,他沒有去,但黃瓊死後,徐穉為報答他的知遇之恩,千里迢迢,步行到了江夏,在墳前設酒置雞祭奠他,哭完後就走了,沒留姓名。當時名士郭林宗等數十人聽說後,便派人追他,挽留他敘談,並勸他出來做官,他仍然推辭掉。後人以此典故形容不忘舊恩。關於徐穉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那句詩“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裡的徐孺就是徐穉,陳蕃是指東漢名士陳蕃,陳蕃在京城洛陽犯言直諫得罪了權貴,從而被貶到豫章任太守。他聽說,豫章住有一名名士——徐穉,他“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譽。但對朝廷的屢次起用,他都予以推辭,如拜其為太原太守,“不就”;朝廷“以安車、元鱺、備禮徵之”,仍“不至”。他認為東漢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陳蕃對這樣的名士非常敬重,一到章豫,連官衙都沒進,就率領僚屬直奔徐孺子家。陳蕃想聘請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還是堅辭不就。但由於出於對陳蕃的敬重,徐孺子答應經常造訪太守府。陳蕃也出於對徐孺子的敬重,專門為徐孺子做了一個床榻,平時掛在牆上。徐孺子來訪的時候,就把床榻放下來,兩個人惺惺相惜,秉燭夜談;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懸於樑上。這就是“徐孺下陳蕃之榻”典故的由來
這就是我的一些瞭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
-
5 # 菜根漫譚
徐稺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唐代詩人王勃曾寫過一首名篇《滕王閣序》,其中有一名句“人傑地靈,徐孺 下陳蕃之榻”。句中的徐孺就是指的徐稺。 徐稺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愛讀書,善學習,卻淡泊不羈,不願做官,公然違背聖人“學而優則仕”的諄諄教誨。徐稺不願當官是真的不願意當官,他做到了終生不仕。他不像有些知識分子那樣,身子隱居於山林之中,眼晴和耳朵卻時刻瞅著朝廷,聽著訊息,一旦朝廷徵召,便喜眉笑眼、快馬加鞭地趕著去穿官服、抓大印。 徐稺曾經拜著名學者 黃瓊為師,後來黃瓊當了大官,徐稺毅然與他斷交。其間,又多次拒絕老師邀請他去當官的盛意。可是黃瓊死後,徐稺卻身背乾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他的重情重義,稱讚他是“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當時的豫章太守陳蕃非常敬重徐稺的人品學識,在自己家裡專門為他設了一個床榻,徐稺來的時候就放下,徐稺走了之後就懸掛起來。後來,陳蕃還曾多次贈糧給徐稺,但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把糧食全都轉送給了貧苦人家。 徐稺因其一生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卻 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布衣學者”和“人傑地靈之典範”。
-
6 # 向風之上
徐穉,字孺子,東漢著名的隱士,他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一生不曾出仕做官,他恭儉有禮,為人所敬重,曾有許多人推薦他做官,他都推辭了,但對推薦過他的人,都心存感激
太尉黃瓊曾推薦他做官,他沒有去,但黃瓊死後,徐穉為報答他的知遇之恩,千里迢迢,步行到了江夏,在墳前設酒置雞祭奠他,哭完後就走了,沒留姓名。當時名士郭林宗等數十人聽說後,便派人追他,挽留他敘談,並勸他出來做官,他仍然推辭掉。後人以此典故形容不忘舊恩。關於徐穉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那句詩“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裡的徐孺就是徐穉,陳蕃是指東漢名士陳蕃,陳蕃在京城洛陽犯言直諫得罪了權貴,從而被貶到豫章任太守。他聽說,豫章住有一名名士——徐穉,他“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譽。但對朝廷的屢次起用,他都予以推辭,如拜其為太原太守,“不就”;朝廷“以安車、元鱺、備禮徵之”,仍“不至”。他認為東漢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陳蕃對這樣的名士非常敬重,一到章豫,連官衙都沒進,就率領僚屬直奔徐孺子家。陳蕃想聘請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還是堅辭不就。但由於出於對陳蕃的敬重,徐孺子答應經常造訪太守府。陳蕃也出於對徐孺子的敬重,專門為徐孺子做了一個床榻,平時掛在牆上。徐孺子來訪的時候,就把床榻放下來,兩個人惺惺相惜,秉燭夜談;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懸於樑上。這就是“徐孺下陳蕃之榻”典故的由來
這就是我的一些瞭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
回覆列表
徐稺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唐代詩人王勃曾寫過一首名篇《滕王閣序》,其中有一名句“人傑地靈,徐孺 下陳蕃之榻”。句中的徐孺就是指的徐稺。 徐稺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愛讀書,善學習,卻淡泊不羈,不願做官,公然違背聖人“學而優則仕”的諄諄教誨。徐稺不願當官是真的不願意當官,他做到了終生不仕。他不像有些知識分子那樣,身子隱居於山林之中,眼晴和耳朵卻時刻瞅著朝廷,聽著訊息,一旦朝廷徵召,便喜眉笑眼、快馬加鞭地趕著去穿官服、抓大印。 徐稺曾經拜著名學者 黃瓊為師,後來黃瓊當了大官,徐稺毅然與他斷交。其間,又多次拒絕老師邀請他去當官的盛意。可是黃瓊死後,徐稺卻身背乾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他的重情重義,稱讚他是“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當時的豫章太守陳蕃非常敬重徐稺的人品學識,在自己家裡專門為他設了一個床榻,徐稺來的時候就放下,徐稺走了之後就懸掛起來。後來,陳蕃還曾多次贈糧給徐稺,但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把糧食全都轉送給了貧苦人家。 徐稺因其一生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卻 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布衣學者”和“人傑地靈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