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假農人

    是按照地支命名的,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12個部分,,木星公轉週期為12年,所以古代用木星來紀年,後來又將這12個部分命名,,這就是地支,

  • 2 # 一人好人好夢成真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黃帝內經》與十二時辰的完美結合

  • 3 # 戰國春秋007

    十二時辰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它由子醜寅卯等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在中國先秦古籍中,可以追溯出這些詞語最早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曆,“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

    十二時辰制,最早從西周時期開始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來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目前一些命相研究者通常仍舊採用這一傳統時間單位名稱,進行預測和推算。另外在中醫養生等領域,也仍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 4 # 檸檬有點酸兒

    首先先說明十二個時辰是哪些

    1.子時:子夜,(相當於臺北時間23時到01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以下以此類推

    2.丑時:雞鳴,(相當於臺北時間01時到03時)

    3.寅時:平旦,就是我們常說的早晨,黎明,(相當於臺北時間03時至05時)

    4.卯時:日出,指的是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相當於臺北時間05時至07時)

    5.辰時:食時,又名早食,也就是古人吃早飯的時間(相當於臺北時間07時至09時)

    6.巳時:隅中,就是快要臨近中午的時候(相當於臺北時間09時至11時)

    7.午時:日中,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午(相當於臺北時間11時至13時)

    8.未時:日昳,大概是太陽偏西的時候(相當於臺北時間13時至15時)

    9.申時:哺時,(相當於臺北時間15時至17時)

    10.酉時:日入,就是我們所說的太陽落山的時候(相當於臺北時間17時至19時)

    11.戌時:日暮,此時太陽已經落山了,天已經變黑,萬物朦朧(相當於臺北時間19時至21時)

    12.亥時:人定,此時正是夜深人靜之時,人們已經停止了活動,開始睡眠休息了(相當於臺北時間21時至23時) 在中國古代都是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也是我們常說的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木星的公轉週期大約在十二年,古代便用木星來紀年,地支可迴圈使用,一週期為12個,十二個時辰正好對應於十二地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蕭炎接二連三跟小醫仙親密接觸,他當時是把燻兒妹妹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