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城影隨
-
2 # 與生活交朋友
朱元璋從來都不見得有多信任劉伯溫,胡惟庸的挑撥誣陷,引起朱元璋對劉伯溫的猜忌,起了殺心。最後胡惟庸毒殺劉伯溫,朱元璋就順水推舟了。
劉伯溫出山的時候,就沒有給朱元璋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劉伯溫在1359年才出山,年近半百了。朱元璋派孫炎去請劉基、章溢、葉琛出山時,另兩個都痛快的去了,劉伯溫不知道是要學諸葛亮還是看不上朱元璋,拒絕不去。孫炎再去去請他,他還是不答應,順便送了孫炎一把寶劍。孫炎沒收他的劍,寫了首詩,意思是他的寶劍應該獻天子,專門斬殺不聽話的人。這不是赤裸裸的威脅嗎?劉伯溫馬上寫了著名的“時務十八策”,跑到南京獻給朱元璋。
劉伯溫雖然才比諸葛亮,但朱元璋不是劉備啊。出山就鬧這麼一出,朱元璋心裡肯定是不爽的,要不是他寫的“十八策”確實很有用,朱元璋未必待見他。
劉伯溫出山後,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短短8年時間,建立明朝,立了很大的功勞。
劉伯溫跟隨朱元璋短短8年而已,雖然能力特別強,但是論資排輩,他的資歷肯定不夠的。劉備離開了諸葛亮,啥都幹不了。朱元璋離開了劉伯溫,大明朝仍然可以建立。
從始至終,劉伯溫在朱元璋心裡都不會有太高的地位。就是個普通的很厲害的謀士而已,不會對他言聽計從,更談不上有多信任。
大明朝建立後,劉伯溫剛正不阿的性格,讓他得罪了一大批人。
朱元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伯溫說李善長功勞很大,威望很高,雖有過失,還是不要懲罰的好。朱元璋說要劉伯溫當丞相,劉伯溫不答應。
朱元璋擺明了要拿劉伯溫當劍對付李善長,劉伯溫不從,這不就得罪了朱元璋嗎?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朱元璋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時對劉伯溫很好,可劉伯溫極力反對,說楊憲氣量不行。朱元璋又問汪廣洋怎麼樣,劉伯溫又說汪廣洋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朱元璋再問胡惟庸,劉伯溫還是說他不行。朱元璋說那丞相只有劉伯溫能勝任了。劉伯溫又拒絕了,說自己性格不合適,要朱元璋去用心找,一定能找到合適的人。
劉伯溫確實能看人,那三位丞相都不得善終。但劉伯溫這麼一搞,直接得罪了三個大人物。最後還沒解決朱元璋的問題,朱元璋肯定是很惱火的。從之後朱元璋先後任命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為丞相,足以說明他對劉伯溫是不信任的。
劉伯溫也自知得罪了太多人,早早的辭官回家養老。楊憲,汪廣洋沒當多久丞相就玩完了。胡惟庸上位。胡惟庸可不是個善茬,從沒忘記劉伯溫。仗著朱元璋對自己的信任,指使人誣陷他在家鄉強佔有"王氣"的墳地。朱元璋對劉伯溫有了猜忌,起了殺心了。劉伯溫慌忙跑到京城認罪,抑鬱成疾。胡惟庸趁機給給劉伯溫下毒。
劉伯溫懷疑胡惟庸毒害自己,婉轉告訴朱元璋。這時候朱元璋寵信胡惟庸,猜忌劉伯溫。既然胡惟庸下手了,自然也合他心意。朱元璋當然是當作沒聽見,讓劉伯溫好好休息等死。
-
3 # 江湖小曉生
劉伯溫早早就想著退休回家了,可是朱元璋一直不放人。一直等到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給劉伯溫治病,給他開了一副藥。
這湯藥吃下去以後,劉伯溫的肚子裡就像是有石頭塊堆積著一般難受,為此劉伯溫第二天就跑去找朱元璋,他把整件事告訴了朱元璋,並且認為是胡惟庸在害他。
萬萬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卻毫不在意,輕描淡寫地安慰了劉伯溫幾句。劉伯溫不敢亂想,他甚至認為胡惟庸開的藥,其實是朱元璋給開的。
為此劉伯溫立刻請求回去養病,這一次朱元璋出奇地答應了劉伯溫。劉伯溫心灰意冷,終於意識到自己大限將至。結果回家沒幾天,果然就死了。
朱元璋是否策劃了劉伯溫的死?劉伯溫吃了那副藥以後,一直覺得不得勁兒,他認為胡惟庸帶來的那個御醫給他下了毒。至於誰是真正的幕後主使,劉伯溫還不清楚。
從見到朱元璋的那一刻之前,劉伯溫始終堅信,是胡惟庸在害他,這件事跟朱元璋絕對沒有任何關係。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明史》
自己輔佐朱元璋多年,一直都忠心耿耿,只不過因為要告老還鄉,朱元璋又何必在這個時候對他卸磨殺驢呢?
可是當他把一切都告訴朱元璋以後,朱元璋卻依舊一臉無所謂,說話也是輕描淡寫,很明顯沒有任何驚訝之色。
朱元璋這是在向他傳遞一個資訊,這件事他全然都知道了,換句話說,朱元璋是在告訴劉伯溫,想讓他死的人,正是朱元璋。
既然是皇帝讓他死,那他怎麼都躲不過去了。但是他還是想要試探一下,他再次申請告老還鄉,如果朱元璋不肯,那說明事情還有餘地。很可惜的是,這一次朱元璋欣然地答應了劉伯溫,劉伯溫知道,這一回他死定了。但是他想要死在老家,想要落葉歸根。為此劉伯溫在朱元璋派遣的人員護送之下,回到了老家,在老家期間劉伯溫什麼藥都不吃,沒幾天就死掉了。可見整件事的策劃者,其實就是朱元璋一人。如果劉伯溫察覺身體不對勁,他應該去找醫生去吃藥,可是他堅決不治療。這是為了告訴朱元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朱元璋想要利用劉伯溫的死,來打擊胡惟庸?朱元璋未必就是這件事的直接唆使之人,但是他最起碼是縱容胡惟庸這麼幹的人。胡惟庸對劉伯溫那是恨之入骨的,因為劉伯溫足夠聰明,又跟他們不是一個派系的。
身為御史中丞,劉伯溫還常常跟胡惟庸一派的官員們鬥智鬥勇。胡惟庸和李善長代表的是淮西黨人,而劉伯溫被他們稱之為浙東黨魁。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明史》
既然是生死對頭,那麼胡惟庸在關鍵時刻,自然不會對劉伯溫手下留情。這次讓御醫給劉伯溫下毒的事情,基本可以斷定是胡惟庸親手乾的。
幕後主使者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朱元璋直接指使的,還有一種那就是他自己的主意。從動機上來說,胡惟庸要殺劉伯溫的動機更大,所以應該是他自己的主意。
但是派遣胡惟庸去的人,是朱元璋。這問題就大發了,明知道兩人是死對頭,朱元璋還是默許胡惟庸去,那說明朱元璋是贊成胡惟庸這麼做的。
那麼朱元璋為何非要逼死劉伯溫呢?我認為有這麼幾個理由。
首先,劉伯溫已經多次要求告老還鄉,這對於朱元璋來說,劉伯溫的心已經不在這裡了,既然是沒有價值的臣子,生死也就無所謂了。其次,既然生死無所謂,為什麼不讓劉伯溫的死,更加有價值呢?朱元璋希望胡惟庸毒死劉伯溫,這樣可以引起忠義臣子們對胡惟庸的痛恨。再者,等到胡惟庸成為眾矢之的的時候,那麼朱元璋就可以拿他開刀了。由於這次朱元璋要殺的,可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上萬人,所以必須要犧牲劉伯溫一個。這相當於是上萬人在給劉伯溫陪葬,我們都知道,胡惟庸的案子,牽扯到被殺的人,足有3萬人之多,在朱元璋看來,劉伯溫的死,也算是值得了。
大家都是棋子,黑白分明而已。相對於胡惟庸來說,劉伯溫當然算是良臣,他一心一意為朱元璋辦事,幫助朱元璋奪取了天下,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
可是不管多有用的人,在朱元璋看來,不過都是他的棋子罷了。胡惟庸自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也不過就是被朱元璋利用的一顆棋子。
朱元璋要廢除丞相制度,可是這種制度已經流傳了上千年之久,早就約定俗成了。但是在朱元璋看來,這玩意兒直接影響到皇權。
為此朱元璋想了很多方法,要想徹底說服所有臣子和天下臣民,就必須要玩一票大的。胡惟庸殺劉伯溫只是眾多導火索中的一項罷了。
等到胡惟庸玩大發了玩火自焚的時候,那麼朱元璋就可以把胡惟庸連根拔起。胡惟庸不是他的終極目標,丞相制度被罷黜,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劉伯溫是一顆白棋子,胡惟庸是一顆黑棋子,但是有時候,一部分白棋子需要落入黑棋子的包圍圈,甚至被黑棋子吃掉,那麼黑棋才能徹底落入白棋的圈套,從而滿盤皆輸。
總結:犧牲一個劉伯溫不打緊,朱元璋要的是達成自己的目的。劉伯溫被害死的罪魁禍首,肯定是朱元璋了。不管這件事是不是他主導的,他一定是知情人。事先知道卻不阻止,這是一件令人膽寒的事情。
其實劉伯溫對那個時候的朱元璋來說,已經沒那麼重要了。江山打下來了,該穩固的地方也妥善穩固好了,朱元璋已經不需要劉伯溫的輔佐。
而廢除丞相制度的過程中,卻需要犧牲劉伯溫這個重要的人物。朱元璋要達成自己的目標,犧牲一個劉伯溫,完全不是個事兒。
參考資料:《明史》
-
4 # 歷史江湖
劉伯溫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君子,他夢想中的明主是唐宗宋祖那樣豁達賢明的曠世偉人,但朱元璋本質上是一個狡黠狠辣、心胸狹隘的軍閥,兩人的相逢註定要以悲劇結尾。
一、朱元璋是古代有名的“雄猜之主”,對劉伯溫這樣才幹超群的能臣,他在利用的同時,始終不無忌憚防範之心。
劉伯溫生於1311年,比朱元璋大17歲,出身於一個詩禮傳家的書香門第。1333年,朱元璋還是個玩泥巴的5歲娃娃時,劉伯溫已經高中進士,開始了在元朝的仕途生涯,並持續擔任元朝官吏將近二十年。1360年,49歲的劉伯溫才加入朱元璋集團。
明朝開國戰爭中,劉伯溫“佐定天下,料事如神”,屢屢在關鍵時刻獻上奇謀妙策,“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成為朱元璋智囊團的骨幹成員之一,朱元璋對他極為讚賞,稱之為“吾之子房”。但這只是表面現象。
朱元璋幼年時因家貧曾淪為乞丐,沿街乞討數年,在卑微飢寒中受盡欺凌和人間苦楚,這樣的人往往會具有一定程度的仇視社會人格傾向。在加入紅巾軍後,各派軍閥之間充斥著爾虞我詐和背叛仇殺,更加使得朱元璋養成了懷疑一切、不信任任何人的思維定勢。
劉伯溫具有數十年的元朝官吏背景,本身又是才兼文武、軍政雙優的大才,朱元璋內心深處根本沒有把握駕馭劉伯溫的信心。戰亂之時權且利用劉伯溫的才華,到了和平時期,劉伯溫的存在卻給他帶來極大不安全感。
二、劉伯溫的性格,也是造成這一悲劇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把劉伯溫比為諸葛亮,其實大謬不然。細讀《明史》就會發現,劉伯溫其實更像包拯或者海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是個以直道立身的鋼鐵直男。所以開國之後,朱元璋把他任命為御史中丞,專幹彈劾百官等得罪人的事。
然而在古代皇權體制下,這樣的人往往結局堪憂。劉伯溫敢於批龍鱗捋虎鬚直言進諫,敢於和李善長、胡惟庸等權臣的不法行為作鬥爭,固然盡到了為臣之道,但卻搞得自己四面樹敵,不為朝廷官場所容。
在山頭林立、派系鬥爭激烈的明初朝局中,劉伯溫最終淪為各派勢力的重點打擊目標,李善長鬍惟庸等人屢屢在朱元璋面前進讒言,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劉伯溫最終被迫退休,回鄉養老。
為了防止劉伯溫東山再起,胡惟庸斬草除根痛下殺手,在給劉伯溫的湯藥中暗中下毒,“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一代賢才就此黯然殞命。而劉伯溫的死也契合朱元璋的心意,故此採取了默許縱容的態度。
-
5 # 方圓樂山
劉伯溫的死因,正常病故的可能性比較大,朱元璋加害他的可能性很小。
先來說一說劉伯溫吧,12歲考中秀才,1333年二十三歲的他考中進士,後又因受到朝廷大臣責難,辭官回鄉,1359受朱元璋邀請,成為了朱元璋的謀臣,從此就跟了朱元璋。朱元璋很多重要的軍事決定都要和劉伯溫商量,可見劉伯溫的能力是非常出眾的,精於謀略,擅長兵法,為明朝開國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的。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了風寒害病,於農歷四月十六於故里病逝,享年65歲。劉伯溫的死引起了很多人的猜疑,很多人認為劉伯溫的死是朱元璋指示胡惟庸趁看病時下毒害劉伯溫。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劉伯溫的死。
2、劉伯溫那麼聰明的人朱元璋或者胡惟庸要害他,他難道會不知道嗎?
3、從時間上推斷,劉伯溫死時朱元璋還沒想屠殺老臣。
4、朱元璋再是鐵石心腸,劉伯溫跟了他12年忠心耿耿,什麼樣的人品,他難道不了解嗎?
綜合這幾點總結出:劉伯溫的死應正常病故的可能性比較大,朱元璋加害他的可能性很小。
-
6 # 文史趣評
根本原因就是朱元璋度量狹小,心狠手辣。
就像秦二世胡亥為了確保皇位坐得穩,分兩批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屠戮,第二批在杜郵這個地方,將六個兄長和十個姐妹一起用巨大的石碾碾死,刑場之上血肉模糊,慘不忍睹。
朱元璋和劉邦都是大老粗奪得皇位,兩人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功高震主,兔死狗烹這樣的故事;大肆殺戮異性功臣,然後大肆分封同姓王。其實被他們殺的人,只要是在軍隊上有威脅或者輿論上有威脅或者朝堂上勢力太大,都會被殺。只要他們認為有一丟丟風險,就要通過殺戮消滅隱患。
與之對比,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善待功臣的典範。所以太宗朝為啥名將良辰輩出?因為唐太宗連慫恿李建成殺他的魏徵都能重用,玄武門之變率李建成手下反撲秦王府的薛萬策都能重用。
哪怕是宋太祖趙匡胤,不想用那批黃袍加身的將領,但也沒殺人啊,給錢讓他們去當富家翁,也算留下杯酒釋兵權的美名。
-
7 # 大嶺頭王文兵
劉基,號伯溫,心思縝密,足智多謀,是朱元璋奪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謀士。戰場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許多的重要決策中,他準確的判斷力起到了制勝的關鍵作用。然而,明朝開國後,只得到一個次一等的伯爵封號,俸祿還是眾伯爵中最低的一位。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劉伯溫最終命喪黃泉,竟然與朱元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仔細回味其中緣由,不難發現,劉伯溫那身料事如神的本事在助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將他推向了生命的終點。
1.朱元璋是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而劉伯溫卻是個外鄉人,這在情分上已失親密,何況劉伯溫料事如神,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想不到的,他還是想到了。加之劉伯溫的那些計策並非安民之計 而是權謀之策,朱元璋本身就妒忌賢能,心存猜忌。所以不緊要防患於未然,更要除之而後快。
2.劉伯溫最致命的失誤,即驗證了人“禍從口出”的箴言。朱元璋曾就誰更適合出任宰相一職的事找劉伯溫談話,言語中暗藏試探玄機,劉伯溫雖等閒之輩,但最終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長的說出此職位只有劉伯溫才能擔此大任的時候,劉伯溫說到了: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此話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深意,使得兩個人自此之後徹底決裂,始終是個難解之謎。總之它被看成了劉伯溫的催命符,為其後來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筆。
-
8 # 野袍子仙女
導語:說起明初時期的謀臣,首推應該就是劉伯溫了,有一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雖然說得有失偏頗,但依然可以反映出劉伯溫的能力和重要性。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勞。
劉伯溫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朱元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為何不願放過劉伯溫?朱元璋成為紅巾軍的大哥,拜青田人劉伯溫為軍師,劉伯溫的加入,讓朱元璋如虎添翼。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而且已經站穩腳跟。對於劉伯溫的計策,他是一百個信任。但是在他平定天下之後,他就開始多疑擔心起來了 ,首先是驕兵悍將的頭痛。這些都比較好處理,粗人一個,賞他個黃金百兩就心滿意足了!倒是對劉伯溫不放心,為啥呀?劉伯溫聰慧無比,而且心思慎密。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甚至比朱元璋想的還要細緻具體,再說他有雅士之名。不好名聲,不好女色,不好錢財!不好官位,更加不好利益!這就讓太祖疑心重重了!最後勉強的讓他當督察御史,然而這個官位對劉伯溫來說正好,他先後查出了江西苟貴的貪汙案件,查的朱元璋冷汗直冒,覺得此人太聰明,於是便聽從馬皇后的建議,讓他掛了一個有名無實的閒職,但是在具體事務上他還是親力親為,每每都忙到三更半夜!最後到了老眼昏花,精力殆盡之後,朱元璋才批准他告老還鄉,但在回去的路上,歷來對功臣從不手軟的朱元璋,暗中安排錦衣衛跟蹤,甚至派胡惟庸把他給殺害了 !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迴圈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總結:上述所說天文書就是《六甲天書》了,具體有何作用,不得而知,但想來,能讓朱元璋都如此忌憚,想來也非凡品;至於劉伯溫密奏的遺書,應該是與“燒餅歌”一樣,對未來的一些推測;劉伯溫深知,只有把這兩樣都交給朱元璋了,朱元璋才會放過他的家人。
-
9 # HuiNanHistory
在劉伯溫之死的問題上,朱元璋確實是被冤枉的。
朱元璋是個殘暴的皇帝,不過他從沒有想要殺害劉伯溫。這件事,其實是一個歷史的謠言。
這自然不是清朝人對朱元璋的汙衊,而是早在明朝時期,這種觀點就已經非常流行了。人們揣測——
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對劉伯溫下毒,等到劉伯溫死後,朱元璋再以毒殺劉伯溫的罪名,誅滅胡惟庸,算是一石二鳥。
但是,這個設想沒有根據,各種史料是互相矛盾的。對此,中國的明史專家楊訥先生在《劉基事蹟考》一書,系統考證了劉伯溫的死因。
在洪武八年(1375)二月初三日,劉伯溫離京返鄉,此時的他已經患上了“霜露之疾”。
那麼,到底什麼是“霜露之疾”?這其實是一種由風寒而引起的疾病。
劉伯溫返鄉時,已經年邁,此時患上風寒,長途跋涉肯定會加重病情,最終一命嗚呼。
按照時間線索,劉伯溫是從二月初三日出發,在四月十六日去世,歷時73天。如果劉伯溫真是被毒殺的,這世界上怎麼會有讓人存活這麼多天的毒藥呢?
他在處理胡惟庸案時,肆意羅織莫須有的罪名,將劉伯溫的死亡扣在胡惟庸的頭上。
但誰也沒想到,謠言傳著傳著,就演變成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動手了,也算是自作自受吧。
-
10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劉基,字伯溫,是朱元璋的眾要謀士之一。在中國民間的傳說中,他不僅能神機妙算,而且能呼風喚雨,好象世間萬之變化都在他的撐握中。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劉基所走的路並不蕭灑,甚至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便如此,最後,劉基仍然不得善終。
古人認為,天象由人事決定,天有異象,必是人事問題。劉基借天象進諫,朱元璋同意其所請。
然而,這一次劉基失算了,十多天過去了,仍未降雨。朱元璋盛怒之下作出了讓劉基還鄉為民的處罰。
三個月後,朱元璋恢復了劉基的官職。
洪武四年,朱元璋封劉基為誠意伯。還是在這一年,劉基又一次被賜歸。
領教了天威不測的劉基,這一次徹底寒了心,決意退出官場,終老家鄉。然而,真能如此嗎?
面對這個有著有滅族危險的罪名,劉基不得不再次進京,面見朱元璋請罪。好在這一次朱元璋寬巨集大量,沒有治他的罪。但是,不見的朱元璋就放過了他。
不久,朝庭祭奠孔子,儀式結束後,照例把祭祀用的肉分給重臣,雖是小亊,但卻是一種榮譽。這一次,劉基沒有參加祭奠,卻也接受了肉。朱元璋說:劉基是學聖人之道的,不參加祭奠卻享受祭品,學禮學到哪裡了?下令停發一個月俸祿。朱元璋借這件小亊,又一次讓劉基領教了什麼是天威不測,你劉基不是一個大儒嗎?我就用儒家亊來羞辱你,讓你斯文掃地顏面無存。
朱元璋頒了一紙詔書,詔書由讚揚了劉基的功績,也責備了當年沒有早早歸附。
洪武七年四月十六日,劉基卒於家中。他是在吃了丞相胡惟庸隨身醫生帶來的藥後死的。這也是胡惟庸後來的罪狀之一。
問題是,朝野上下,都知道胡劉不合,胡惟庸此舉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倆嗎?再者說,劉基是一個將死之人了,對他己經沒有威脅了,胡惟庸範得著嗎?
這一切,和他們身後那雙巨手脫不了關係。
那麼,是什麼讓朱元璋對劉基如此念念不忘呢?
這一切都要從朱元璋手下兩大集團,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說起,前者首領是開國元勳李善長,後者首領是劉基。朱元璋對這兩大集團的存在一直是耿耿於懷,他不允許這些集團的存在,為了大明江山永固,即便他們沒有雜念,也必須處理掉。
劉基死了,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那個己經退休在家的李善長了。
回覆列表
說起明初時期的謀臣,首推應該就是劉伯溫了,有一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雖然說得有失偏頗,但依然可以反映出劉伯溫的能力和重要性。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勞。
劉伯溫的本名叫劉基,自幼便展示出了過人的聰慧,12歲時便考取了秀才,被同鄉稱之為“神童”;在劉伯溫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便已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
在劉伯溫23歲時便高中進士,但多舛的仕途讓劉伯溫心灰意冷,最終蟄居隱退。在朱元璋攻破應天后,徵劉伯溫為自己的謀臣,據說朱元璋也有明教的背景,所以劉伯溫也就答應了。劉伯溫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
公元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
但其實,當時朱元璋對劉伯溫識天機懂鬼神的手段已經極為忌憚,但當時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才能還頗為倚重,所以一直重用劉伯溫,視劉伯溫為自己的左右手。劉伯溫又如何不知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也的確想一展自己的才能,雙方就在這樣面和心不和的情況下,維持了下來。
在劉伯溫辭官四年後,雖然早已不在官場,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頌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伯溫複雜的心情;其中有不滿,有失落;這讓朱元璋內心對劉伯溫的不滿更甚。
在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時,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後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
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伯溫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長子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伯溫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最終還說:“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
這本天文書就是《六甲天書》了,具體有何作用,不得而知,但想來,能讓朱元璋都如此忌憚,想來也非凡品;至於劉伯溫密奏的遺書,應該是與“燒餅歌”一樣,對未來的一些推測;劉伯溫深知,只有把這兩樣都交給朱元璋了,朱元璋才會放過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