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奔說史

    蒙古人在統治時,奉行“因俗而治”的原則,除了官吏的公服以外,並沒有對服飾進行強制性的規定。

    但在民間,蒙古人的衣冠髮式等影響力極其強大,以至於明代初年反覆下詔對“胡服”予以清理整頓,從而“復中國之衣冠”。

    一、官場上胡服一統天下

    在蒙古人統治時期,有不少漢人為了攀附權勢,主動改用蒙古習俗。

    比如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江西制置使黃萬石投降,主動“削去頂發,三搭辮髮,領韃賊深入”;元軍進攻嚴州的時候,守官方回也主動“韃帽氈裘”,迎降於30裡之外。

    元代初年,遺民詩人鄭思肖就親眼見到江南漢人官吏“騌笠氈靴搭護衣,金牌駿馬走如飛”,其中騌笠、氈靴都是蒙古人常用之物,搭護,則是一種便於馬上馳騁的半袖蒙古袍。

    二、民間自發更改

    除了官場上的衣冠改制,還有民間的自發更改。

    元代統治中原期間,廢除科舉制,傳統儒生科舉入仕的道路基本被堵死。為了和蒙古人套近乎,很多漢族文人主動在衣冠髮式方面向蒙古人看齊。

    明代初年著名文士王禕回憶時,感慨地說道,“元既有江南,未數十年,宋之遺俗,消滅盡矣。為士者辮髮短衣。”

    靖難忠臣之一的方孝孺,在一位儒生的墓誌中也提到,元代統治期間,江南文人普遍都“世俗淪為胡夷,辮髮椎髻”。

    三、明代初年的改革

    1、巾帽

    正因為元代統治期間,胡人衣冠變得非常普遍,以至於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二年和洪武二十四年,連續兩次“申嚴巾帽之禁”,“凡文武官,除本等紗帽外,遇雨許戴雨帽,公差外出許戴帽子,入城不許;鄉村農夫許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親農業者不許。”

    其中,就連對何人、何時、何地可以戴雨帽、帽子、斗笠這種小事都不厭其煩的加以規定,可見蒙古習俗的強大慣性。

    2、衣裳

    蒙古人為了便於騎馬而採用的“辮線腰褶”、“袴褶窄袖”被一律禁止,此外,兩截胡服也被“禁止官民步卒人等用”。

    朱元璋要求官員穿著圓領袍、士庶禮服穿盤領衣。

    此外,婦女也被禁止穿著受胡風影響的“窄袖短衣”,要求穿“大袖交領,衣長至足”的團衫為禮服。

    當然,明代初年統一全國的時候,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先後經歷了遼、金、元三代大約300多年的統治,因此在衣冠制度上早就不不知不覺中受到了邊境民族的影響。

    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才一遍又一遍地釋出命令,全方位消除外來影響。而經過朱元璋的不懈努力後,終於“一洗胡俗,民皆復古”。

    最後,“大明衣冠”更是成為明亡以後,無數遺民心中念念不忘的故國精神象徵。

  • 2 # 蒼茫大地一棵草

    蒙古遊牧民族靠的是野蠻殘忍征戰得天下,統治還是靠家族部落控制,唯一是被征服之間有了交流,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其中一個兒子忽必烈滅宋建元統治中原,將西夏金宋的制度綜合出不倫不類的制度統治疆土,在藏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方法,元將人分四等,漢人地位極其低下,位居其他少數民族之後,怎麼可能在中原學宋,衣冠改制,所以最終被歷史淘汰滅亡。

  • 3 # 金陵有點兒美

    官方沒有改制,從元書中就可以看到,蒙古統治者為了保持自己的風俗做了不少事。但是有很多蒙古人被漢族所同化,也有很多蒙古人主動學習漢語和漢族文化,是一個主動和自然融合的過程。

  • 4 # 莫失莫忘永壽恆昌

    提到衣冠改制,鬥爭最嚴重的便是清代入關後,對漢族百姓所實施的剃髮令等壓迫政策。忍令上國衣冠淪於戎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這是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所做,就是漢族人士的強烈控訴。

    但據史可查,元代並沒有對漢族實施過衣冠改制。元代蒙古統治者,實施的是嚴重的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劃分四個等級,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統治者從內心認為蒙古人的人種,文化,服飾等各方面都比漢人具有無需言說的優勢,根本不屑於去改造漢人衣冠。恰恰,漢人衣冠也是區分高等人與低等人最直觀的依據。加之,元代統治時期較短,也沒有產生一個在文治武功上均具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也就沒有提出過以文化人的政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貓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