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鹿白說
-
2 # 我愛歐陽燕妮
王昭君悲情且偉大的一生還得從她出塞的緣由說起,
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進宮多年,得不到皇帝臨幸,心生“悲怨”而慷慨應召,自願出使匈奴(我以為可信度不是很高,因為當時匈奴和漢朝敵對,永結秦晉之好要一個弱女子來承擔,那這個弱女子得有多大的勇氣?況且這是一樁政治婚姻,昭君遠嫁匈奴就能保證匈奴王喜歡她?當然不能。不但不能,反而還有間諜之嫌)。
至於琴操中的“盡召後宮,問誰能行者,昭君盛飾請行”,更不足為據。(當時的情況下,正常人都不願意去)
兩相比較,漢書記載更為可靠。
遠赴匈奴和親對她個人來說是她個人不幸的開始,因為她根本就不願意,並且還沒得選擇,多可憐的女人啊。但對大漢及大漢政治來說是正確的。
而且,王昭君去了漠北後,無時無刻不盼望著回到大漢的懷抱。漢書記載,在呼韓邪死後,昭君曾“上書求歸”,但大漢和匈奴的統治者都冷漠以對。可見王昭君的內心是無奈和痛苦的。但別人都不理你,只有死扛了。牙掉了咽肚裡,死死的扛住。
她在匈奴用盡一生來完成自己的使命“帶來和平,爭取時間”。她做得很好,完完全全的達到了大漢對她的政治要求,並且還可能超額完成了指標。而結果嘞?大漢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加強戰備,恢復生產,改善民生,終於到漢武帝時期,攻守之勢轉變,匈奴被吊打,她的家(匈奴)被徹底蕩平,匈奴被迫西遷,可能她的子女也流血犧牲了(史書並無記載,但當時的鐵腕政策是不可能放過匈奴貴族的,“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此時王昭君已經坐古,如果她仍然在世,她的內心一定是痛苦和矛盾的,她犧牲了個人幸福來維護的大漢,此時卻毀了她的家,殺了她的親人。
所以說她的一生是悲情的,也是偉大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悲情也在重複上演,西施也是絕世美女,也是被迫和親,也是在政治價值被完全利用掉後銷聲匿跡。不過王昭君比西施幸運,因為她名流青史了)
最後來幾張昭君的盛世美顏!
-
3 # 長安史話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指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落雁指王昭君。而對於古代四大美女,結局都不是太好,西施被沉江而死,楊貴妃被賜死馬嵬驛,貂蟬被關羽斬殺,而王昭君身在異鄉鬱鬱而終。這也同時說明在古代女人的命運不由自己支配,特別是牽扯到君王的權利和社稷的利益時,女人只是附屬品或犧牲品。
王昭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王昭君本是漢元帝的一個宮女,由於王昭君未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始終未得到皇帝的臨幸,從而有了讓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單于,而出塞前漢元帝見到了如此漂亮的美人,又有些不捨,但又不能失了威嚴,只能殺死毛延壽。王昭君遠嫁匈奴後,六十年內漢匈和平相處,西北無戰事,而王昭君身在異鄉,始終懷念著中原和家鄉,只能遙望著故鄉,最終鬱鬱而終。
對於題主所說的王昭君晚年淒涼,我想最主要的就是表現在身在異鄉,無法還鄉的情懷,以及復株累若鞮單于去世後自己的思念和憂傷。
然後對於處於王權中的女子,王昭君是幸福的,雖然是和親,但在很大程度是自己選擇的路,比起西施和貂蟬那種直接的任人擺佈,而且不得善終,還留下罵名,王昭君算是幸運的。
我想引用王安石兩首《明妃曲》,那種無奈、淒涼、憂傷,更好的表達了王昭君的情感。
《明妃曲》其一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迴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恃。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其二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今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
4 # 子龍威武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是四大美女中的“落雁”,為什麼晚景淒涼?
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的一戶平民家庭,從小就美貌非凡,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由於王昭君生性耿直倔強,不願意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就在畫像中做了手腳,故意醜化了她,結果美麗的王昭君一直沒有被漢元帝發現。
公元前33年,投降漢朝的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覲見漢元帝,請求迎娶漢元帝的女兒,漢元帝為了籠絡他答應了。
漢元帝當然捨不得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樣一個荒涼胡地的單于,於是就想在自己成千上萬的後宮中,選一個姿色平常的女人,冒充公主去和親。
據說王昭君主動報名,成為五個待選宮女之一。有人覺得王昭君不可能主動報名,因為誰願意去那樣的蠻荒之地?
其實從王昭君角度想想就明白了,她已經在宮中等了三年,根本就沒有見到漢元帝的機會。即使見到了又能怎麼樣,就算幸運地被漢元帝臨幸一次,以後皇帝又會將自己忘記了,她這一生終究要在孤獨中度過。而且被拘禁在宮中,與坐牢又有多少區別?
沒想到呼韓邪單于一眼就在五個女人中,相中了美麗的王昭君。當漢元帝為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主持婚禮時,才第一次見到王昭君的真容,一下子驚呆了!
王昭君竟然在自己龐大的後宮美女中鶴立雞群,眉如遠山,眼含春水,面板勝雪,身材婀娜多姿,令六宮粉黛無顏色。
漢元帝沒想到自己的後宮中竟然隱藏著這樣的絕世佳人,當時就想悔婚,可是那樣很可能重燃戰火,漢朝已經沒有與匈奴開戰的資本,只能忍痛割愛。
呼韓邪單于還以為漢元帝捨不得女兒,急忙跪下,說自己一定好好優待公主,而且子子孫孫臣服天朝。
漢元帝只能作罷,回頭徹查此事,才發現是畫師毛延壽因為沒有收到王昭君的賄賂,故意將王昭君畫得十分平庸,臉上又點了一個黑痣,於是以欺君之罪將毛延壽斬首。四個月後,漢元帝抑鬱而終。
王昭君就這樣揹著心愛的琵琶,與這個比自己大二十多歲的男人,在漫漫黃沙中踏上了去塞外的行程。
面對荒涼的大漠,騎在馬背上的王昭君心情十分淒涼,她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回到家鄉,不知道自己以後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眼淚潸然而下,伴隨著蒼涼的《出塞曲》,令人肝腸欲斷,天上飛過的大雁竟然被眼前的美女驚呆了,紛紛掉落下來。
漢元帝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意思是安撫胡人的正印夫人。王昭君不過是漢朝的政治犧牲品。
好在呼韓邪單于並不是一個粗鄙不堪的人。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對如花似玉的王昭君小心呵護,兩個人十分恩愛,王昭君還生下了一個男孩,起名叫伊圖智伢師。這應該是王昭君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短短一年以後,呼韓邪單于就一命嗚呼了,只留下王昭君一兒寡母,無比淒涼。
呼韓邪的兒子繼位,尊號復株累單于,他竟然看中了自己的後母王昭君。
按照胡人的規矩,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自己後母;兄長死了,兄弟可以娶自己的嫂子。復株累的這種要求完全符合胡人規矩。
可是王昭君接受不了。在漢族人看來,自己畢竟是後媽,怎麼能嫁給自己的繼子?這不是亂倫嗎?
王昭君給漢成帝寫信,要求回國,被殘酷的拒絕了。漢成帝要求王昭君“從胡俗”,王昭君也只能服從,擦去屈辱的眼淚,踏進了復株累的新房。
剛嫁給復株累單于,自己的兒子伊圖智伢師就被他殺了,因為留著會對復株累的單于之位形成威脅。王昭君無力護兒,只能在悲憤中流盡眼淚。
嫁給復株累的十一年,王昭君又生下兩個女兒,王昭君的臉上又見到了微笑,女兒又讓她燃起生命之火。
因為王昭君和親,南匈奴沒有再騷擾西漢,一直到王莽篡權。王昭君以一己犧牲,換來了漢朝半個世紀的和平,足以流芳後世。
復株累單于死後,王昭君又成為寡婦,此時沒人再娶她,朝廷也把她遺忘了。一年以後,王昭君在孤獨寂寞中去世。
杜甫在詩中感慨王昭君道: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如今,昭君墓芳草萋萋。青山依舊,黃河水流濤濤,訴說著一代佳人的千年往事,令後人淚溼衣襟。
-
5 # 蜀山精靈
作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其實就是一部充滿了悲情色彩的被迫抉擇史。
在公元前55至公元前33年,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與其兄長爭奪草原之主的位置,不敵,退到了草原邊塞(長城邊上)。公元前33年,也就是王昭君20歲那年,再次戰敗後的呼韓邪單于來到了長安,表示願意稱臣,永結盟好,漢元帝答應嫁公主和親。
這個時候,不甘深宮煎熬的王昭君,為了民族的大義,為了兩華人民能夠友好相處,王昭君主動請纓,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遠嫁匈奴,出塞和親。從此這位漢朝宮女,被永久地載入史冊,被無數後人讚美稱頌。昭君出塞也成為了一個令人欽佩的絕美史實。
她在嫁給呼韓邪單于後,也確實過上了3年幸福的美好時光,在與呼韓邪的三年相處中,呼韓邪對她甚是關乎、寵愛,王昭君還為呼韓邪誕下一子,可見他們的夫妻生活還是很和諧美滿的。
只是,好景不長。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1年,在王昭君22歲月那年,呼韓邪病逝。按照匈奴收繼式的婚嫁習俗,父親死後,家裡的長子(當家者)是有權力,而且是一定要把父親的遺孀娶為妻妾的。所以,呼韓邪死後,他的長子成為新一任單于,也就是復株累單于。根據婚嫁習俗,復株累單于理直氣壯的把王昭君納入後宮,成為了自己的妃子。這對於在漢朝長大,受三綱五常薰陶的王昭君來說,又是一種煎熬,她是異常抗拒的。
不過那時王昭君的兒子尚小,為了顧及兒子的人身安全,孤兒寡母的王昭君被迫接受了這種慘無人道、違背倫理的婚嫁習俗,委曲求全地下嫁給了復株累單于。迫於無奈,王昭君與復株累單于生活了11年之久,併為復株累又誕生了兩個女兒。或許出於子女方面的原因,王昭君最終選擇了妥協,但是這種妥協並沒有為她贏來上天的眷顧。
11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0年,王昭君32歲。這一年與她長久相處的復株累單于也去世了。復株累的弟弟繼任為新一代單于,也就是搜諧若鞮單于。按照匈奴有些可笑的婚嫁習俗,王昭君被迫又嫁給了搜諧若鞮單于。也就是說,王昭君相繼嫁給了匈奴單于的父子三人。這對於知書達禮、遵守倫理綱常的王昭君來說,是萬萬不能忍受的。說到底,王昭君也只是一位軟弱的漢族女子罷了。
自此,王昭君鬱鬱寡歡,大概在1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9年,不堪重負、羞恥無比的王昭君在病床上鬱郁而病終,享年33歲。
-
6 # 陳lvshi
王昭君背井離鄉遠去大漠。呼韓邪單于死後,王昭君看到回漢的希望,上書請歸。但是匈奴有個風俗,丈夫死後妻子繼續嫁給兒子。於是漢廷駁回王昭君的請求,讓她改嫁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單于。這對深受漢文化薰陶的王昭君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折磨。
回覆列表
大抵是因為身不由己。
根據《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記載,漢元帝把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而非民間廣為流傳的自願請行。
《漢書·元帝記》記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漢書·匈奴傳》記載:“單于自言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漢元帝封昭君為“寧胡閼氏”,這個稱號的意義就是安撫胡人,說明在皇帝的眼中,王昭君的作用就是安撫匈奴。
昭君隨著大她20歲的匈奴單于去了草原,慶幸的是,這個單于頗有些俠骨柔情,對於這個新婚妻子很是疼愛,兩人百般恩愛,著實過了一段讓人羨慕的日子。倆人還生了一個兒子,名為伊屠智伢師,被封為右日逐王。這大概是王昭君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了。
可惜好景不長,一年多之後,閻王爺召喚走了呼韓邪單于,就剩下王昭君兩個孤兒寡母。
這時的王昭君覺得老單于死了,那麼自己應該算是已經完成了和親匈奴的任務,便滿心期待的上書漢朝皇帝,請求歸漢。而當時的皇帝已經不是漢元帝,而是漢成帝了。
本來這是一件很簡單的是,只要皇帝下詔同意,王昭君就可以功德圓滿的回到家鄉了。可是當時正值匈奴政權重組,漢成帝出於各種考慮,並沒有同意王昭君的請求,而是讓她“從胡俗”,大概是覺得王昭君說不定還可以發揮一下餘熱。
當時匈奴實行收繼婚制,說白了就是: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後母;兄弟死了,妻子就歸活著的兄弟了。
《史記.匈奴列傳》:“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這時,匈奴也結束了權力的交替,繼位的是呼韓邪和前妻的兒子,復株累單于。
男人都愛美人,而復株累也早就看上了王昭君,要娶她。
按照當時漢朝的風俗,並不反對寡婦改嫁,但是嫁給自己的“兒子”,這無論在哪個時期,都是超過人們心裡底線的,可是漢成帝不允許昭君歸漢,要求昭君“從胡俗”,昭君帶著個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又能怎麼辦呢。也只好順從新單于,嫁給了他,在往後一起生活的11年中,還生了兩個女兒。
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也死了,這回沒有人逼迫王昭君改嫁了,可是朝廷也像是遺忘了這位和親匈奴的奇女子,長安不再有指令。
王昭君一直鬱鬱寡歡,之前的那11年,對她來說是一種內心上的折磨,終於在復株累單于死後一年,也離開了人世,當時她只有33歲。
縱觀王昭君的一生,都是在被統治者支配,每一個選擇都不是出自她的意願,她的意願沒有人在乎,她只需要聽命令就可以。
因為她沒有反抗的力量,所以她的人生從走出長安的那一刻,她只能無奈得過著自己不喜歡的日子,最後落得早逝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