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井散人

    因為要報劉玄德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諸葛亮盡心盡力輔佐劉備父子,這一點劉備心裡非常清楚。所以他臨死託孤,還說劉禪如可輔,諸葛亮就輔佐他,如不可輔,諸葛亮就代替他做皇上。劉備真是把帝王之術發揮到了極致,他明明知道,以諸葛亮的為人,絕不會這麼做,這一句話,反而更加堅定了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的意志和決心。

    所以劉備囑咐劉禪,一定要待丞相如父親。從此以後,劉禪對丞相那是張口閉口地叫相父。

    由於劉禪繼位時只有17歲,年紀尚小,所以軍國大事全都由諸葛亮包攬。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諸葛亮死於軍中。

    在諸葛亮的眼裡,劉禪是個小孩子,但是在古代17歲應該不小了,他已經有了理政的能力,但是諸葛亮基本上不給他機會。劉禪在歷史上留下無能名聲,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諸葛亮造成的,因為諸葛亮不給他鍛鍊的機會,他缺乏歷練,怎麼會有治國能力?

    而事實上劉禪已經長大成人,在其位,卻不能謀其政,他能沒有怨氣嗎?當然說有怨氣是要有根據的,這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看出來:

    一、對諸葛亮陽奉陰違。

    諸葛亮一生致力於北伐,目的是完成統一大業,這是先帝的遺願,也是他報答先帝的最重要的方式。但事實上劉禪是不支援北伐的,劉禪甚至有一次把諸葛亮從北伐前線給調了回來。劉禪對諸葛亮的不滿可見有多麼嚴重。

    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更是無意於北伐,雖然後來姜維也多次對魏國用兵,但是跟諸葛亮的北伐相比,那都是小打小鬧。

    二、在諸葛亮死後,乾脆廢除丞相一職。

    諸葛亮把全部心血都用來輔佐劉禪,但是劉禪卻把這種行為視為專權,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治理國家。

    所以諸葛亮一死,他乾脆就不再設丞相,而是把丞相的職權分解開來,分別由大司馬、尚書令和大將軍來分掌,這明擺著是衝著死去的諸葛亮來的,等於說,他不喜歡獨攬大權的相父。

    三、在諸葛亮死後,不準官民悼念,甚至阻止給諸葛亮立廟。

    諸葛亮累死軍中,噩耗傳來,舉國悲痛。但是劉禪卻下令不許官民到軍中悼念。如果說不許官吏悼念是出於國家的穩定還有情可原,不許百姓悼念,就有點說不過去,這裡邊就有情緒化的東西,說白了就是對相父不滿,甚至還有點醋意。

    以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和名望,死後立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卻遭到了劉禪的反對。無論如何他都沒有反對給相父立廟的理由,唯一的解釋是他怨恨相父。

    從道理上講,他應該第一個提出給相父立廟。當然,立廟的事情沒有阻止成功,那是因為蜀國的民意太強大了,劉禪阻止不了。

    當然諸葛亮全身心輔佐幼主,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劉氏江山上,忠心可昭日月,但是他也確實沒有顧及劉禪的感受,造成劉禪對他怨恨。

  • 2 # 小七讀歷史

    愛多還是恨多,主觀臆測沒意思,不如看看諸葛亮身故以後,劉禪做了什麼?

    諸葛亮去世後,國內很多人都在猜劉禪的心思,有個叫李邈的投機者趁機上書說諸葛亮生前手握重兵,恐有功高蓋主之嫌,如今這樣的權臣死了,國家的隱患就此消除,簡直大快人心,陛下應該高興才是。

    不難看出這是一封試探劉禪口風的上書,如果劉禪對諸葛亮真的有恨意,只要在此時鬆鬆口,那麼接下來更多的政治投機者就會加二連三地開始攻擊諸葛亮了,到時候劉禪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取消諸葛亮的一切優待,但是劉禪沒有這樣做。

    對於李邈的這封上書,劉禪的做法是直接下令將李邈誅殺,並親自為諸葛亮扶喪三天,徹底斷了這些想要攻擊諸葛亮的人的心思。要知道劉禪這人一輩子也沒殺過幾個人,歷史記載他只殺過兩個大臣,詆譭諸葛亮的李邈就是這兩人之一。

    除了不允許別人講諸葛亮的壞話,還有一點也能體現劉禪對諸葛亮的深厚信任,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依然沿用了諸葛亮生前制定的政治制度,不僅如此,劉禪還親自任命了一眾諸葛亮的親信。

    劉禪讓諸葛亮一手帶起來的蔣琬出任尚書令,掌管蜀國行政;讓諸葛亮親手提拔起來的費禕出任大將軍,掌管蜀國軍權,在費禕之後,劉禪更是提拔諸葛亮的鐵桿嫡系姜維來接替大將軍之位。劉禪若真是恨諸葛亮,那麼在諸葛亮去世後,應該是人亡政息的局面,就像歷史上的其他權臣諸如霍光、張居正那樣,身後被皇帝清算,生前苦心維持的政治制度也會被皇帝打破分崩離析,可劉禪的做法正好相反,但凡蜀國最重要的職位,幾乎都由諸葛亮的親信、或者諸葛亮生前曾經推薦提拔的人補上,這足見劉禪對諸葛亮的信任。

    劉禪不僅多年提拔重用諸葛亮的親信,還羽翼庇護諸葛亮的子孫。諸葛亮去世多年後,他剛剛成年的兒子迎娶了劉禪的女兒公主為妻,更被劉禪委以重用,從騎都尉一路提拔到衛將軍。

  • 3 # 知常容

    劉禪對諸葛亮愛多,恨少。

    諸葛亮和劉禪幾乎是差不多時間來到劉備身邊,所以諸葛亮是看著劉禪長大的,諸葛亮在劉禪小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擁有劉禪。他建言劉備殺掉劉封,這其實是一件犯忌諱的事情,諸葛亮都做了。

    劉備讓劉禪以相父待之,劉禪也沒有任何違和感,因為長期生活下來,早就視其為長輩了。

    諸葛亮死前推薦的是蔣琬,劉禪照辦沒有改變,楊儀有怨言,他馬上廢了楊儀。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長大之後,他將女兒嫁給他,並且到後期讓他掌權,這些都是諸葛亮死後發生的事情。

    還有一件事情估計不翻史書的人不太清楚。

    蜀漢有一個叫李邈的,他的兄弟李永南曾經被諸葛亮讚賞。諸葛亮死後,他上書劉禪說這是好事,應該慶祝。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華陽國志·卷十·中》

    結果李邈被劉禪下令除死。

    如果說劉禪對諸葛亮沒有一點恨意,估計也不能下這個結論,因為劉禪禁止百姓為諸葛亮立廟,禁止大臣奔喪,諸葛亮死後不回葬成都,以及諸葛亮死後就廢掉丞相位置等等,這一切都表達了劉禪的一些態度。

    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劉禪對諸葛亮的評價應該是正面為主,還是以感激為主。

  • 4 # 老龔166916589

    蜀漢後主劉禪對諸葛髙的心態,可以說明裡暗裡各一套:從明裡看,諸葛亮是父皇的託孤重臣,相父,而諸葛亮對待他有理有節,威嚴並施,所以劉禪對諸葛亮有三分怕意,平時感到不適服,他經常看諸葛亮的面色,說起話來愁頭愁腦,怕諸葛亮責問,這是當面心態,從劉禪心裡雖是一國之君,其實是懶政,故歷史被稱為抱不上的劉阿斗,對待諸葛並不歡迎,他嫌諸葛多事,打擾了他的愛好,如六出祁山他並不贊成,認為耗費大量財力人力物力,但他當面不敢說,所以他厭惡諸葛亮。他喜歡玩,點型的愛玩鬥蟋蟀,為什麼他恩寵閹官黃皓。黃皓是國家的敗類,他早就著出劉禪的個性,故常投其所好,慢慢成為劉禪的寵臣,尤其是諸葛在世他還懼怕三分,在諸葛古後,黃皓失控,史無忌待,朝廷政權落在他的手中,劉禪言聽計從,忠良彈劾,劉禪還為他討情。比如:黃皓在帝前離間姜維,軍隊不發糧響,逼迫姜維屯田,自作自食,造成司馬昭攻蜀,姜維近水難救遠火而滅亡,劉被俘之許昌,司馬昭問劉禪你思蜀乎!劉禪答:這裡好,不思蜀。這說明一國之君一點沒有骨氣。

  • 5 # 百曉大神

    謝謝邀請。我個人推測應該愛恨交加吧,沒有諸葛亮的輔佐,那麼蜀國將很難治理,因為除此之外已經很難找到超越諸葛亮的人才了,當時的蜀國風雨飄搖前途渺茫,大部分官員和百姓人心惶惶。在種種不利的局面下,諸葛亮首先派人出使東吳,重新訂立了攻守同盟條約,吳蜀關係的改善,蜀國的形勢開始穩定,外交局面一片大好,接著諸葛亮開始面對南方的蠻族,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終於平定了蠻族地區,穩定了蜀國的大後方。對內鼓勵生產新修水利,從而使蜀國的糧食每年都能穩步增長,初步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在軍事上連連對魏國發動北伐,以攻代守,為蜀國的生存爭取時間。這都是他的功勞,當時蜀國上下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對於劉禪來說,事實上他已經成年,正常形勢下應該行使皇帝的權力,但諸葛亮認為他還不成熟,把持朝中大權,在出師表裡有一句話說,費瑋,蔣琬,將軍向寵,賢良淑德。勸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其實已經明白的表明了,劉禪只能信任和用自己推薦的人,費偉蔣婉在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時候,由他們代為處理朝政大事,而將軍向寵則是禁軍將領,說的更明白一點,皇帝流產的安全的安全,完全控制在諸葛亮的手裡。沒有人會開心,就這樣他還不滿足,拼命的培植自己的勢力,因為趙雲他只忠誠於劉備,而魏延桀驁不馴很難控制,諸葛亮開始培養自己的班底,比如說姜維,馬謖,張苞,王平,實際上它就是權臣,至少在諸葛亮病死之前劉禪,實際上沒有任何權利,所以對於皇帝劉禪來說,必須非常謹慎的對待諸葛亮,不用它不行,用它的話自己又被架空,事實上是又愛又恨。

  • 6 # Zh上善若水W

    我們都知道,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劉禪叫到諸葛亮的跟前,叫劉禪把諸葛亮當成自己的父親,稱呼他為相父。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劉禪和諸葛亮雖然有小的矛盾,但大體是和睦的。其實這只是小說家言,真實的歷史肯定不會像書中所寫的那麼簡單。那麼,劉禪對諸葛亮到底是個什麼態度呢?是愛多還是恨多?

    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劉禪當時是真的做到了的。在劉備死後,劉禪每件事都要過問諸葛亮,只有諸葛亮同意了他才做。正因如此,劉禪雖然有帝王之名,卻無帝王之權,而丞相諸葛亮不僅統帥三軍,更掌管內政大權,不是君王,已勝似君王。而諸葛亮對於劉禪,也是以教育為主,比如在《出師表》中,就曾今要求劉禪不能妄自菲薄,不可阻擋了忠言勸諫之路,要賞罰分明等等。這些話不像是臣子對君王提出的建議,更像是長輩對晚輩提出的要求。可以說,在劉備死後,劉禪與諸葛亮真的完全按照劉備的遺言去做了,但實際上,兩人之間的關係真的有那麼好麼?

    從以上幾件事可以看出,雖說劉禪十七歲繼承大統,遵照劉備的遺囑,對諸葛亮極為尊敬,甚至不惜交出大權。但他一個青春少年,本身並不愚笨,自然心中有大志,而這份志氣卻因為諸葛亮的存在,無法施展。說白了,這個時候的劉禪還處於叛逆期,即便有劉備的遺囑,內心之中還是會對專權的諸葛亮有些不滿的。但無論是諸葛亮的死也好,民眾為諸葛亮立廟也罷,此時已經二十七歲的劉禪已經不是當初懵懂的少年,他已經在諸葛亮的指導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維與想法,因此對於這些諸葛亮的身後事,在自己謹慎思考後作出了決策,這於情於理都是正確的。從這方面來看,劉禪或許多諸葛亮有一些小的埋怨,但兩人之間的關係確實是非比尋常的。

    《三國志》說:“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整個蜀漢的權力都是由諸葛亮在把持著,劉禪後來成年後也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實際上不過是個空殼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如同後世光緒帝對慈禧那樣,你說劉禪會打心眼裡敬愛諸葛亮?小編認為,劉禪的心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面他渴望權力,一方面又離不開諸葛亮的幫助。所以劉禪對諸葛亮是又愛又恨啊!

  • 7 # 張小白白了個白

    筆者認為劉禪對諸葛亮愛多於恨。

    廢丞相職,表明在劉禪眼中沒人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殺李邈,表明劉禪不容許任何人詆譭諸葛亮;大力提拔諸葛瞻,表明後主心裡一直有武侯的位置,還把女兒嫁給諸葛瞻了;最終同意立廟,400年大漢王朝首例。說劉禪不尊重諸葛亮?不太可能。

    劉備生於161年,劉禪生於207年。劉禪比他的父親小了46歲,加上劉備常年征戰,出門在外,聚少離多。而比自己大26歲,從自己很小時就一直在身邊輔佐的諸葛亮,可能更像一個父親。劉禪曾說看見「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那就是事之如父,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劉禪明白,哪怕他成天在宮裡鬥蟋蟀,這個國家和自己皇位都可以安如泰山。這樣的安全感。便是諸葛亮作為半個父親帶給他的。

  • 8 # 我是何闖啊

    在劉備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希望他好好的輔佐劉禪,這一幕挺讓人感動的也有不少人認為劉備是一個自私的人,讓諸葛亮為他們留家一輩子賣命。諸葛亮對劉備也算是仁至義盡,從劉禪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導他,在他長大了登上皇位之後,更是盡心盡力守住蜀國江山,為他們操勞了一輩子,而劉禪對於這個師傅又如父親的人,感情挺複雜的

  • 9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後主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無疑十分複雜。

    一方面,劉禪十分清楚,諸葛亮對蜀漢的作用,可以說是系關生死存亡。劉備去世後,蜀國內部元老派、荊州派、本土派派系林立,夷陵戰敗元氣未復,叛亂頻發;對外,魏、吳兩國虎視眈眈,確實可謂“危急存亡之秋也”。此時,能夠對內平衡各方關係,對外抵禦各方,只有諸葛亮一人,所以,劉禪非常明智的秉承劉備遺願,在繼位後,就讓諸葛亮將大小事務全部交予諸葛亮,並對他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可以說,諸葛亮掌權十幾年時間,劉禪始終如同繼位時的承諾,沒有絲毫干涉諸葛亮執政。從表面上,劉禪確實對諸葛亮十分尊敬,還把女兒嫁給諸葛亮兒子諸葛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今天過得好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