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楓91

    過年,也叫春節。按曆法概念上講,是年尾與年頭的交替,是四季之中,新輪迴的開始,是冬季與春季的交接。也是人們忙碌一年,難得的休閒期。

    至於民間對於過年,賦予更多美好的傳統習俗,也是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向望。有些習俗由於受當時社會環境,生活環境,文化發展環境的影響,帶有一些迷信和低俗色彩,與當今的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生活需求,多少有些消級因素,和負面影響,需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剔除糟粕,不斷增加新的,積極向上,更加健康的內容。但是,取締這種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至今的傳統節日,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扼殺,是對中華民族感情的褻瀆和犯罪。

    放眼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包括族群,都有自己特定的傳統節日,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欠發達和貧窮落後的國家或地區,都把自己的傳統節日,看得十分神聖。說白了,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與號召力的體現!它透過一個節日,統一了一個民族千百萬人的步伐與節奏,增強了民族認同感與自信心。所以,傳統節日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是個別"專家″想抺殺就能抹殺,想否定就能否定的!

    年(春節),是中華民族,華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世界華人的重要節日。它比西方的"聖誕節″更有豐富的內涵和生命力!"自行消失″論可以破產了,可以讓那些無事生非的"專家″閉嘴了,只要中華民族存在一天,年就不會消失!

  • 2 # 東方連話

    這個有沒有必要存在,不是任何人說了就可以有效的。這是和自然規律一樣的社會規律,某種程度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過年的確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但是同時也是這片土地上的傳統。改變傳統是需要天翻地覆的變化的,現在雖然工業化現代化甚至後現代化的程序都已經開始,都已經方興未艾,但是我們並沒有完全脫離開農業社會的狀態,我們還有大量的人口是生活在農業社會或者準農業社會狀態之中的。

    況且,文化和傳統都有其慣性,不是社會形態改變立刻隨之變化的。文化傳統的相對恆定是人類集體生活的重要基密碼之一種,它在相當程度上是這一地域這一族群的固定的生命格式和象徵;即便已經脫離開了既有的原生社會條件,也因為這樣的文化和傳統已經演化成了生命中強大的集體文化記憶,而近於永不磨滅。

    當然,這並不是說春節會一成不變永遠是原來的樣子。變化總還是有的:過去沒有春晚,後來有了,現在又淡了。過去放鞭炮現在不放了。過去走家串戶去拜年,現在改成手機一鍵可達了;還有了去飯館吃年夜飯,一家人一起利用春節假期出去旅遊……

    在這些變化中,人們的心態也肯定隨之在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但是春節最核心的本質,就是不管距離多遠都儘量要闔家團圓,這一點還是沒有多大變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尹志平輕薄小龍女的設定是怎麼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