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子媽媽說育兒
-
2 # 樹袋寶寶孕嬰坊
當時還小,我們住的單元樓屬於家屬院,一共一棟樓三個單元,每個單元有四曾,每層兩戶。整個家屬院也就24戶人家,大家都很熟悉,小(xiong)孩子們自然也玩的很好。
2單元201的叔叔家,有輛皮卡。是我們每天下學後,最大的樂趣。
沒錯,爬車。在車斗裡翻滾打鬧。
沒錯,翻滾打鬧,也有角色扮演遊戲,我是將軍,一位副手,剩下的是小兵。
我媽很生氣,“你一個小姑娘就不能文文靜靜的?”
嗯,長大後的我回想起來,也很想指著自己的鼻子如此罵。
往井裡扔鞭炮,扔的還不少,可能都是雨水井吧沒有發生危險…上學學到沼氣這個東西,回憶一下真是命大… 以前每一層樓外面都有鐵欄杆,我們一小區十幾個熊孩子偶爾比賽爬那玩意,最強的熊孩子能爬到二樓 在停車場上竄下跳玩捉人,別說小貨車車廂(敞篷的那種),suv的車頂都上過了…
哪個老母親,不是在母慈子孝和雞飛狗跳之間,迂迴輾轉?
記得辰辰兩歲、圖圖一歲那會兒,兔媽每天最崩潰的就是:一通忙活後,好不容易飯菜上桌,看著他倆迫不及待的小樣,想著:終於能喘口氣兒了~
結果,咣噹! 圖圖勺子落地;呱唧! 辰辰飯碗倒扣。
真是,連苟延殘喘的機會都不給我!
我撿一次他們扔兩次,真是老腰的極大考驗;扔完竟然還對我附贈迷之微笑,簡直是老母親底線的終極挑戰!
嫌棄不嫌棄?必須嫌棄!崩潰不崩潰?必須崩潰!雞飛狗跳的生活,真是慘不忍睹啊。
後來,我去紐西蘭接觸到早期教育,才恍然大悟:這原來是個天大的誤會!
其實,娃兒扔勺子,就像他們學走路一樣,是再正常不過的發育過程。如果說,走路是看得見的“大動作發育”;那麼扔勺子,便是摸不著的“認知發育”。
兒童心理學家Jean Piaget,是這樣解釋認知發育的:孩子經常被懸在他們頭腦裡某個問題深深吸引著,痴迷而執著的尋找答案。尋找答案的過程會促進大腦神經元連線,幫助孩子形成認知體系.
直白說就是:孩子的腦回路和我們的,太不一樣了!
什麼?只要輕握勺子,甩動胳膊,勺子就能飛出去?
天啦!只要加速甩動,勺子就飛的更遠,砸到牆上!
簡直啦!勺子砸到牆上後,能自己彈回來?
關鍵是!不管怎麼扔,勺子最後都飛向地面?!
這真是宇宙第一發現,我真是宇宙之神,是阿凡達啊!
娃兒們的世界,分明就是一個自嗨的世界啊!對我們來說很普通的因果關係,對他(她)來說都具備頂級魔性。好不容易熬到一歲,握力夠了甩力足了,還不立馬開工體驗?!
所以說,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在努力探索的好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