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俚言

    因為中國的古代王朝的中心,一直以來,在地理上都處於溫帶。

    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黃河流經的區域,大約在35-40度的北緯線附近。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幾乎呈“幾”字型自西向東彎曲流過。其間經過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到達山東,最終進入渤海。

    現今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省,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發達的地區。後來,中華文明向兩翼發展,河南省以北的河北地區,河南省以南的兩湖地區,山東省以南的江浙地區等等,才陸續進入了中華文明的圈子。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文明的中心,一直在陝西、山西、山東一線。基本上,除了燕、楚以外,其他的大國都聚集在此。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這一帶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的。所以,古代的星象學家和氣候學家,就在心中形成了四季均分的觀念。在編制曆法的時候,也自然而然地會按照這個原則去辦。

    中原地區包括部分西北地區的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是古人編制二十四節氣的依據。一年四季均分,每季六個節氣均分,就是這麼來的。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除了水土以外,地理位置也是關鍵的因素。我們中國幅員遼闊,身處各地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必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廣東,古時稱為嶺南地區,二十四節氣就不能那麼準確地描述廣東地區的氣候特點。比如,今年立冬時節,廣東的人們還在穿短袖呢。

    再往南看,地理位置越接近赤道,所謂四季分明的情況就越不明顯。比如,印度一般民眾的觀念以雨季和旱季為主。不是說在印度沒有春夏秋冬之分,而是說,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在印度往往就不太實用啦。

    可見,所謂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民間諺語,也應該因時因地而調整。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一條標準通用下來,肯定是有毛病的。

  • 2 # 行者無疆902

    目前,流行用天文法來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把1年平均分為四等分來劃分四季,雖然簡單易記,但各地農作物的生長和季節的來臨早晚,顯然不可能是那樣整齊和同期出現。況且地表還不均勻地分佈著海洋、陸地、山脈、沙漠等,用簡單的平分法劃分季節,肯定是不確切的。

    為此,中國氣候學家提出用5天的平均溫度(候溫)為標準,併兼顧各地某些能反映季節來臨的植物或動物的生長和活動規律來劃分四季。即:當候溫達到10℃以上、低於22℃時為春季;候溫大於22℃為夏季;候溫在22℃到10℃之間為秋季;候溫在10℃以下時,則為冬季。

    近年來氣象學家又根據大範圍天氣形勢的調整結合當地的具體天氣、溫度等的突然變化來劃分四季,這叫“自然天氣季節”。這種劃分四季的方法比單純用候溫為標準來劃分四季又前進了一步,也更符合實際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七女八到底該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