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鏡心靈明

    心學智慧的精髓就是“無"和“一"。所謂“無"就是無善無惡,去處私慾,廓然大公。所謂“一"即萬事不可分割,不二則不息。知“無"和“一"後,才可致良知。學習心學,先從王陽明的《傳習錄》入手,靜坐且束縛心思雜慮,一心習學王陽明對弟子的教誨。第二,立志真切。念念不忘“去人慾,存天理",做到日常中“必有事焉"。此處的事指人的良知。久之,心學便能常駐於心,且在生活中,隨心所欲的運用心學智慧,即“物來順應"。

  • 2 # 何書彬

    心學,可以稱作一種行動的哲學。

    心學的兩大特點:1,立志;2,力行

    關於立志,可以參考陽明先生在悟道之後,所寫的《教條示龍場諸生》,即龍崗書院學規。

    該學規,尤可注意者,即為第一條“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關於力行,陽明先生前期所講的“知行合一”,自然是極其強調力行;他後期所講的“致良知”,當然也不例外。

    比如,他這樣說:“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語言上轉說轉楜塗。”

    至於如何學習,且舉一個例子。

    一個《傳習錄》中的例項:

    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有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今人“感悟”經典,動輒講得天花亂墜,還把經典講得玄之又玄。

    不客氣地說,只所以如此,原因也不復雜,有些喜歡這樣講的,實則為騙子;還有一些喜歡這樣講的,只是為了顯示學術地位。

    《論語》載:“巧言令色,鮮矣仁。”

    那麼,陽明先生當年是怎麼說的?

    他說:“聖人教人,只怕人不簡易,他說的皆是簡易之規。以今人好博之心觀之,卻似聖人教人差了。”

    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後世廣記博誦古人之言詞,以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達之具於外者也。”

  • 3 # 代用名

    克己復禮: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去雜念人慾,循本體天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到村裡是低調還是高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