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必強求
-
2 # 博閱軒愛讀書屋
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習古而不泥古”,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充分繼承前人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再進行創造發揚。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學習的靈活性,如果生搬硬套,如此學習古人將自己變得古板迂腐。根本就談不上繼承發揚。
當然要達到習古而不泥古,並不是說說那麼簡單,這需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靈活的變通能力。否則學習古人後將自己沉迷於古人的一顰一笑中,更甚者模仿起一舉一動起來,談何超越。
其實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是學習人或事都需要具有這種習古而不泥古的精神,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養,將學習的知識最終轉化為自己所需能量,從而正確應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實現最終的學習價值!
如何正確理解“習古而不泥古” 。
“習古而不泥古”也是古人先提出來的,就是要學習前人寶貴的、優秀的東西,來提升現實的我們自己現有的水平;“泥古”指的是不分是非黑白的盲從,是指拘泥於前人的陳規,而不懂得加以變通,死板照舊,不能活用。那麼如何正確對待“習古而不泥古”呢?
一,“習古”的前提是尊重。
古人尊師重道的心態是值得我們永遠借鑑的佳品。有人可能認為古人尊崇的師道尊嚴不符合現實社會的道德標準。不過我覺得,無視師道尊嚴,不利於整個社會知識的進步。
不知從什麼時候,社會開始專注利益至上,各個領域開始專注名人效應,家庭的虛榮心開始極度的膨脹,對子女的教育開始無底線的放縱等等。一切的一切在利己主義環境的薰陶之下,尊重已不知再為何物!對任何知識的汲取早已蛻變為儘早獲取利益的手段,而尊重也演變為了虛偽的吹捧。正大光明的彼此心照不宣,各取所需。沒有五體投地的尊重何來傾其所有的傳授!現實如此,對古人還能咋樣?
二,“不泥古”並非全盤否定。
有人說“不泥古”就是不要墨守陳規,也有人說要以批判的態度對待古人。兩種說法都在理。但是也要有個前提,那就是我們自己的知識積累到沒到這種程度。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正確理解古人的用意,就僅憑我們的斷章取義蓋棺定論那豈不是荒唐透頂。
“無知無畏”的歷史教訓我們不是沒經歷過。文革時期批判“死讀書 讀死書 讀書死”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讀書,什麼剷除一切封建思想,什麼造反有理革命無罪。打著反帝反封建的旗號扼殺了多少人對知識的嚮往。學霸成了反動分子,交白卷到成了英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古人為我們建起了知識的寶庫,不“習古”也就沒資格“不泥古”。大文豪魯迅先生提倡的“拿來主義”就是說對於我們不懂的或不太理解的可以先拿過來,慢慢的去消化,去粗納精,對不符合社會進步的就擇善而從。
三,想要“不泥古”就先要去“習古”。
我們只有在把古人的東西學到手之後,才有本錢去談“不泥古”。任何的創新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