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郭川川
-
2 # 珊桃和露
“溫和堅定”我的理解就是;既要讓孩子感覺到溫暖,又要有自己的原則。我來說說我們家裡是怎麼溫和堅定的管理孩子:
我兒子91年的,因為我是家裡的老大,孩子的出生讓父母很是興奮,早早就計劃著怎麼帶,怎麼讓他“無憂無慮的生活”,我和老公開始也樂的當甩手掌櫃,還覺得是美事。
直到孩子3歲左右,他很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暴露出來了,老公覺得事態嚴重了,就說還是我們自己帶,開始我父母都不同意,說怕我們帶不好,經常都來看我們給孩子吃啥,穿啥。當我們是後爹後媽一樣不放心。
到了小學不寫作業,就知道玩,連鞋帶都不會系。老公是老師。在另外一個鄉下教書,每週回來一次。看到這種情況,就說把他帶到學校去吃住。我因為在鎮上做生意,沒法一起去。
第一週回來就會繫鞋帶了,會穿衣服了。兒子的變化很明顯。本來他們回鎮上是騎自行車,但是老公就推著車,先是陪他一起走路。
七八歲,走10裡地,每週一次。說是鍛鍊他的意志力。後來,就讓他自己走,他在後面遠遠的跟著,或者在前面等他。
開始的時候兒子會很怕會哭,畢竟鄉下的山路,到了傍晚到處是黑影或者有狗。後來知道自己拿根棍子或者走的快點。
老公教他走在路上唱歌給自己壯膽,或者大聲背課本,背唐詩,反正能說出什麼就大聲喊出來。
讓他知道爸爸就在附近會保護他,這就是溫和吧;讓他必須走完這10裡山路,體會其他山裡孩子上學的不易,就是堅定。
後來他還學會了下各種棋,特別是象棋,對他影響很大。五年級的時候,經常有老師來找他下象棋。後來,老公看他有些得意和痴迷,怕他耽誤學習,又進行了控制,必須寫完作業,每週玩二次。
允許有興趣愛好,這是溫和;但是必須有所控制,這就是堅定吧!
還有就是父母的配合教育也很重要,就是唱“黑白臉”。一個講道理,一個就必須要堅持原則,樹立威信,讓他有敬畏心,不能什麼都不怕。
結語:管理孩子就像修理樹木,既要他長的高大,又要修剪他的枝椏。既要他長的挺拔,又要防止他長歪了。
-
3 # momo媽媽
溫和而堅定的管理孩子表達的應該是對待孩子,不含敵意同時又堅持原則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需求。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裡提出的——溫柔而堅定,我們不去訓斥懲罰孩子,使孩子喪失自尊,而是要溫柔而堅定地對待,這是充分尊重孩子,而又不能沒有原則,該拒絕就要拒絕,但不加任何評論,這是堅定。
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到了計劃生育,獨生子女逐漸多起來的時候,就慢慢演變成了“蜜糖教育”。到了現在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發現對孩子既不能寵溺又不能過於嚴苛,要做到剛柔並濟。但是似乎並不那麼容易,一遇到孩子的言行沒有達到預期,就會很易怒並且呵斥孩子。有時想堅持自己的原則,卻架不住孩子哭鬧而妥協。
溫柔而又堅定的教育核心是家長思想和言行的昇華和修行。怎麼樣才能更好的做到溫柔而又堅定的教育孩子呢?
一、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用更合適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與之溝通。多關心孩子在做什麼,他最好的朋友是誰,他週末想要幹什麼,有什麼喜歡的東西。關心他在意的事物和平常的小細節。
二、尊重孩子,把他當成獨立的個體。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家長應該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掌握孩子的聽覺、視覺與理解特性。許多爸媽會從大人的角度,和小孩互動,間接或直接安排甚至命令孩子怎麼做、怎麼玩、玩什麼。其實小孩就是小孩,他身體和思想的高度都還有待成長,如果站在大人的立場,就很難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
三、在自由中“溫柔”的建立原則。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孩子不同的自由。比如一兩歲的時候可以選擇穿哪一件衣服,三四歲的時候可以選擇去商場選購一個小玩具,八九歲可以選擇週末去同學家做作業等。孩子能承擔多大責任就給他多大自由。自由是行動、選擇、興趣、專注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是自我控制,能做選擇的事,而且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直到孩子這種在自由中建立原則不是外界壓迫產生的,是孩子內心產生的。
舉個例子:一個女孩之前跟媽媽約定買好了一條裙子,但是她又覺得一雙鞋子很漂亮。她想要就跟媽媽說:這雙鞋很漂亮,我想買一雙。媽媽說:我知道你想要,但是已經買了裙子了不可以哦。女孩:我真的很喜歡,媽媽就給我買吧!媽媽: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哦!下次在遇到類似問題,小女孩就不會堅持想要另外的“自由”了。這就是在自由中溫柔的建立原則。
四、長期堅持“堅定”,形成習慣。明白孩子在不同階段能承擔的責任和能給予的自由後,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長年累月,家長內心有原則,孩子在慢慢的成長中也有自己的原則。
溫柔而又堅定的對待孩子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方式。
-
4 # 千里馬的888
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在大量觀察中發現,父母親對於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識的學習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學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覆練習,父母給了他很多時間和耐心,但對於情緒的學習,父母親卻沒有那麼多耐心讓孩子跌倒、受傷、感覺疼痛,然後再學習。
這可能是基於我們的一個錯誤認識:孩子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
因此我們認為,讓孩子沒有負面情緒的媽媽,才是好媽媽。如果孩子表現出膽小、生氣、嫉妒,我們就會認為自己這個媽媽當得不夠好,所以總是企圖避免和掩蓋這些情緒。
事實上情緒並沒有對錯,我們常常把情緒劃分成“正面”或者“負面”,只是代表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
不舒服的負面情緒,會提醒孩子什麼事情需要改變,這樣他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處理的方式,學著改變自己的想法,改變目前的狀態。
負面情緒太多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有情緒後,通常有兩種表現:
1、隨意發洩出來,傷害別人,最後導致別人排斥他,人際關係出現問題。
2、用生命力來壓抑情緒,導致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受到干擾。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樣,人是跟著自己的生命本質去發展的,而原本所具備的生命力一定會提供足夠的能量,供他展現自己生命的本質。
但如果情緒太多、內在干擾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會太多,這就意味著,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來學習、行動、跟人交往、調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特別的是,0~6歲是孩子自然而然社會化的階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時候。單從別人的聲音裡,他就能夠分辨出這個人的情緒,以及自己的一些話語是否恰當,他會思考如何表達怎樣才恰當。
情緒好的孩子有能力調動五感來找出一些蛛絲馬跡,然後知道怎樣的言行舉止在和別人的互動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納的。
相反,孩子的情緒太多,內在很亂,他就沒辦法在最好的年齡裡鍛鍊這些分辨能力。
這些能力當然還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裡通過頭腦去學習,可無論爸爸媽媽怎麼教,或者自己怎麼學知識,那個尺度的把握依舊很困難,從長期來看會大大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化能力。
養育情緒穩定孩子的原則
想要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則是,父母儘可能給足孩子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安全感,讓孩子知道“此時我最重要”,肯定、認同、讚美,以及做好榜樣。
切忌三個“不要”:
1、不要傷孩子自尊,講“你很懶”“你很笨”這類貶低人格的話。
2、不要在公共場合讓孩子覺得羞恥。
3、爸媽自己不要太焦慮。
3歲前孩子的情緒問題一定源自他和父母的關係。被父母親責罵最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孩子已經開始的與外人的互動也會對他的情緒有影響。任何人際互動都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緒波動。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脾氣也會越來越大,動不動就愛發脾氣,還愛唱反調,你讓他往東,他偏偏往西。
還喜歡生悶氣,剛剛還和小朋友玩得好好的呢,就因為沒有拿到喜歡的玩具,就眼淚汪汪的躲在一個角落大哭起來。
還有的有的孩子總是要全家人圍著他轉,如果稍微一點讓他不滿意的地方就開始在家裡大哭大鬧,仍玩具,撕故事書,各種無理取鬧等等。
面對孩子的各種情緒你都處理正確了嗎?
15個孩子情緒管理案例
01
果果2歲8個月,剛上幼兒園。她非常喜歡幼兒園, 老師也挺不錯。但是最近老師反應說:“ 果果什麼都好,就是一句都說不得,剛說一句,還沒批評呢,她立刻就哇哇大哭!”自尊心這麼強,以後怎麼辦呢?
2歲多的孩子都是這樣:不希望別人說她不好,聽到不好,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把難受的感覺表達出來。
其實任何人被批評時,都會難受,只不過成人有更多表達方式,比較容易恢復而已。而2歲多的孩子擁有的表達方式很少,哭,通常就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重要的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被批評當然會難過。”然後告訴孩子:“老師這樣說你的時候,她說的是一件事,而不是針對你這個人。”常常這樣對孩子講,她就能明白。
另外,媽媽平常在對孩子說話時也要注意,不能說:“你這個人真笨、真懶惰、真差勁。”措辭要針對事情,而不是人,這樣你才能真正告訴孩子:“我沒說你這個人,而是事情,這個事情要改過。”
02
女兒一遇到任何挫折都會哭鼻子。比如和小朋友合奏曲子時,她沒有跟上節奏就會有特別強烈的挫敗感。我該怎麼幫助她才好?
把這當成一個機會教導她:當她遇到挫敗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我不贊成沒完沒了地安慰孩子,跟她說“沒關係”。因為,有時候安慰會減輕孩子的挫折感,而當挫折感不是來自於道德上的對錯時,就應該讓孩子學會面對和接受生命裡的不如意,比如別人不喜歡他,或者他做得不如別人好。
簡單的安慰之後,直接告訴孩子失敗後應該怎麼做就可以了,因為她總要學習如何面對挫折。
比如當某個小朋友做得比她好時,讓她觀察這個小朋友好在哪裡?她是怎樣做到的?父母千萬不要指望讓孩子迴避競爭,也不要教導孩子別去和別人競爭,最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都要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競爭。
當然,如果爸爸媽媽在自己面對挫敗和競爭時,示範好的處理方式,那麼這對孩子會是最好的教導。
03
悠悠平時難免會因為調皮受到我的批評。以前批評他,他會生氣地扔東西以發洩他的不舒服,但是扔東西的結果就是導致我更多的批評,所以現在他改成在自己手背上狠狠咬一口,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孩子這種發洩情緒的方式讓我覺得很心疼,也很苦惱。可是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受一點批評是不可能的。我應該如何幫助悠悠排解受批評以後難過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表現已經到了這種程度,說明媽媽的批評過頭了。
媽媽可能覺得自己沒問題,或者為自己辯護說“我在教他”“我的批評很合理”,但我們應該從孩子的反應裡找答案、做檢討。
孩子傷害自己已經是一種偏差行為,而這種行為表明孩子內部的情緒過滿,超出了可以承受的範圍,這十之八九不是因為孩子過度脆弱,而是媽媽的態度過了頭,自己卻毫無察覺。
所以,現在媽媽要做的不是想辦法讓孩子學習承受情緒,而是反省自己在批評孩子時,聲音和語氣裡有沒有過大的力量?聲音能量過大,語氣過於強硬都會引起孩子的過度反應。試試改變自己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看能不能好一點!
如果溫和客氣的教導對孩子不管用,我們也可以嘗試其他辦法,比如,孩子不肯收拾東西,我們就不同意他出門玩,直到他完成分內的事情。溫和的說教沒效果,不代表我們只能用激烈的批評。
即使當孩子犯了很大的錯,我們需要用認真、嚴肅的態度講尖銳的話時,我們也要用身體和孩子做連線,比如靠近他,用手握著他的手或肩膀,告訴他:“你剛才那樣做,媽媽覺得錯得太離譜。”
這樣,孩子比較容易聽進去教導,因為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自己只是被批評,而不是被拒絕。“媽媽的批評不代表媽媽不愛我、不要我”,恐懼也會因此減少。
另外,我們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當我們想讓孩子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時,那就在孩子收拾好東西的時候表揚他:“你自己收拾了,真好。”或者“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放回了原位,我很高興。”
我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教導,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如果正面鼓勵比批評更有效,為什麼我們不用這個方法呢?
-
5 # 光輝新家庭教育
首先,看到一個家長知道溫和而堅定並且想要溫和而堅定的管理孩子,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是非常欣慰的,這也說明平時您或許比較愛學習也很愛自己的孩子,接觸過教育孩子理念和方法,知道通過學習自己能夠成為更好的爸爸媽媽,經由學習可以讓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拿到更多的好處,特別開心更多的家長走進學習的課堂。
其次,我想解釋一下什麼是溫和而堅定。
溫和是一種情緒,可以理解為溫暖和平和,也可以理解為情緒穩定,只有情緒穩定的時候家長才能生髮智慧,認真的思考某一個問題,在管理孩子是才更有效果。
堅定呢,是一種狀態,顧名思義堅定可以理解為穩定堅強,也可以理解為意志堅強不動搖,簡單點說是堅持。
只有溫和而沒有堅定,孩子不知道家長的底線和界限在那裡,容易觸及你的底線;只有堅定而沒有溫和,孩子會收到家長負面情緒的影響,時間長了也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所以,溫和而堅定是一個整體的概念,缺哪一個效果都不會太理想。
溫和和堅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能又是另外一種狀態,每一個詞都需要在生活中認真的體驗和體會,只有真正體悟到了,等你用起來才會遊刃有餘,祝福您和您的孩子!
我是許友,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兩個孩子的爸爸,目前也一直走在學習並分享的路上,讓我們一起加油,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家庭環境和更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助力孩子們更加優秀和卓越。
-
6 # 越醉越逍遙
溫和而堅定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的
溫和而堅定是一種態度,也是權威型父母的必修課。
“生話讓我們無可奈何,而我們轉頭去打我們的孩子”這是太多中國式家庭真實的生活寫照。家庭成了戰場,成績成了陣地,而孩子變成了靶子。為了孩子鬧得雞飛狗跳,以至於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傾刻間變成了仇人。
從《正面管教》的封面可以看到,本書的宗旨是:
如何不懲罰 不嬌縱地 有效管教孩子阿德勒·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也提到了這個觀點。
溫和堅定的宗旨是用正向反饋逐步建立孩子的自尊體系,其核心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可以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錯誤”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您的態度是怎樣的?怒不可遏,大氣訓斥,甚至“混合雙打”?
正確的做法是接受結果,與孩子共同找到原因,然後改善它。
當父母忍不住想發飈時,這時其實是對父母的考驗,每當自己想發飈時,應該先停下來識別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問自己“我為什麼對這件事情這麼在意”?
大多憤怒的情緒都來自原生家庭,即你和你父母的關係瞭解了之後,那再問自己,我需要把這種情緒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麼?如果您已經有了結果,相信您一定也找到了答案,並且知道怎麼做了。
二、關於表達我們更習慣於用所謂的“反向激勵”的方式進行表達,並且過程中帶著情緒,有時情緒中還帶著節奏。。。
比如:“你不衣服凍死你啦!”
再比如:“你再不認真就真的沒希望了!”
我們說著說著,孩子就逐漸變成了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樣子。這也是可以找到相關心理學依據的,原本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最終卻事與願違。
正確的做法是用正向的方式去表達。
比如第一句您想表達的是“今天天氣涼,你需要比平時多加些衣服”,而第二句您可能要說的是“你應該更加認真和專注的思考問題”。無論如何,在過程中都在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的好習慣是鼓勵出來的,而非打壓出來的,哪怕是一點點的好習慣也要發現它並誇獎出來。誇的時候要誇好習慣而非好結果,誇努力而非聰明。更多方法可參考《媽媽知道怎麼辦》,裡面把正面管教的思想再一次提煉昇華
我們應該正確輸出我們的情緒。少發洩情緒,多傳遞價值。我們可以用堅定的不帶有攻擊或負面的個情緒的表達去傳遞我們的思想,但這並不意味著妥協,而是建立在平等和無條件愛的基礎上去表達。
-
7 # 莫莫聽風
溫和堅定的管束我理解為:態度溫和,言語、行動堅定,不受對方的情緒、哭鬧、威逼而妥協。
例如:假如之前和孩子約定好作業完成就外出玩耍。結果孩子全然不當彼此的約定是一回事,既沒有完成作業,卻要求外出玩。家長忍住火,不吼、不打、不罵,堅定立場,任娃兒使出一切手段,就是不收拾他,也不放縱他,最終達到約定的結果的做法就是溫和而堅定的管束。
-
8 # 終生成長growing
真正的“溫柔堅定”,首先需要有自己明確的底線,堅定的原則。堅定不是吼叫,而是態度的確定。缺少“堅定”的“溫柔堅定”,只是軟弱討好的父母而已。
-
9 # 黃豆黃豆麻麻
我有兩個孩子,大的五歲,小的才三個月,小的平時肯定是溫柔對待,這時也一定是同樣態度對待大的不然會給孩子偏心的感覺
-
10 # 佳又喜仕
溫和而堅定,如果是必須聽父母的,比如夜裡九點鐘必須上床睡覺,父母內心就是很堅定,堅信自己的原則。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家庭,爸爸非常嚴格,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但是母親很柔和,習慣了遷就孩子,孩子問題很多。
在父親面前極其乖,父親任何要要立即執行,即使有些過於嚴苛的要求。
在母親面前,孩子極其固執,母親說什麼都基本不聽,為所欲為。所以他是否聽話,完全出取決於父親是不是在場,如果父親在場的話,他就是乖寶寶。父親不在場,他就是總鬧騰。
現在,溫和而堅定,父母內心需要很堅定,孩子可以決定什麼,不可以決定什麼。
回覆列表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家庭,爸爸非常嚴厲,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親很柔和,習慣遷就孩子。孩子問題很多。在父親面前極其乖順,父親任何要求立即執行,即使有些過於嚴苛的要求。在母親面前,孩子極其固執,母親說什麼基本不聽,為所欲為。所以,他是否聽話,完全取決於父親是不是在場。如果父親在場,他就是乖寶寶,父親不在場,他就各種鬧騰。他在父親那裡過度乖順,所造成的壓力,很多時候都釋放到母親身上,這種模式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處。之所以很多人推崇這種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很多人都聽過“溫和而堅定”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怎麼去做。要想溫和而堅定,有三個步驟:
1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一歲多點的孩子,多陪他,愛撫他,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都可以。
再大一點,三五歲,你可以關心他畫裡畫了什麼東西,週末去哪裡玩過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遊戲,跟他賽跑之類的。
到了六七歲,你可以關心她喜歡的形象,奧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類的。
讓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關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關係。2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其實,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想吃飯就吃飯,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到了六七歲,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打,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真正的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小孩一兩歲的時候,理性還沒有建立,很多事情還不清楚,你讓他決定是什麼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承擔不起結果。所以,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他能負多大的責任,就能有多大的自由。比如,一歲半小孩想吃冰棒,吃完了可能拉肚子,他不一定能把拉肚子和吃冰棒聯絡起來。而且,他那麼小,拉肚子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不明確。
所以,大人就不必給他吃冰棒的自由。因為他無法為自己的身體負責。
可是,如果是一個七歲的孩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