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遠神逸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在現代社會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所以學習四書五經不能說沒有意義,但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是要學。儒家經典著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代社會生活仍在產生著影響。未來的學生如果對國學精粹一無所知,未是歷史的倒退,更是民族的悲哀。二是不宜多學。盡信書不如無書,倘若不加選擇的全盤學習繼承,對於推進社會發展也未必是好事!三是慎重改革。將這些內容加入教材,先要進行試點,還應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以便很好的推進新課改!

  • 2 # 荊山一狼2

    我還是沒看懂提問者問的是什麼意思,這個“必修課”是個什麼意思?是單獨設立一門學科,還是將部分內容編入教材?這有本質區別。如果是為四書五經單獨設立一門經科或者經學,那不但不可行,而且,絕對要禁止。事實上,教育部已經有明確禁令,嚴禁借學習國學為名,傳授灌輸封建糟粕。四書五經,儘管內涵豐富,包含了大量的優秀文化遺產,但是,不可否認,它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框架,是陳舊的落後的僵化的思想體系,與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與我們積極引領世界經濟發展,與我們放眼未來都是背道而馳的。如果將部分仍然有積極意義的內容編寫入現有教材,則不但可以,也完全必要,事實上我們幾十年一直就在做。我們現行的公民道德規範,就大量的汲取了儒家的人倫思想,思想品德課教材也批判的編入了大量的仍然具有活力的儒家論斷。中學語文教材從古漢語學角度,也每冊都選取了一些接近日常生活,學生容易理解的片段,作為古文篇目。套用一句老生常談卻無比正確的話說,就是要批判的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什麼是精華?不背離馬克思主義三觀,仍然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積極向上的就是精華。反之就是糟粕。

  • 3 # 百合蘇小小的故事

    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教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人的意識中被逐漸的淡化,也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漸漸缺失,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好吃懶做,自私自利甚至是是非觀念淡薄,民族意識、集體意識、國家榮譽意識缺失,這樣的結果必然將削弱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最終會導致中國幾千年前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流失。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未成年人啟蒙教育的優良傳統,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一筆文化遺產,對現階段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的養成大有禆益。了孔子的一生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寶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從“孟母三遷”等一系列的故事,把仁愛教育、禮貌教育、善心教育貫穿始終,突出了萬事德為先的優良傳統文化的精髓,當然,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學,關鍵還在於學什麼、怎麼學。傳統文化的學習,絕非照搬硬套,穿漢服、行跪禮,重表而不重裡,重儀式而輕內涵,這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誤讀,需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發展中創新,讓孩子們從小知廉恥,重禮儀,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合諧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返鄉種地成功的機率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