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一般都要預先炮製,方能飲用,這裡到底有什麼奧秘呢?小時候聽我爺爺說:中藥炮製有三大好處,一是對有毒性的中藥經炮製後可降低毒性,以免使人服用後產生毒副作用,二是依中藥性味,歸經的理論,要使不同的中藥經炮製後引向病灶區,比如用於打傷藥要用酒制,用於補脾胃藥要麩或黃土製,用於軟堅藥要用白醋制等等,三是將中藥炮製,整理、剪條切片、除塵、分類包裝,便於熬製,這一過程對有些不溶於水的中藥經炮製後使其溶於藥液,達到較好的效果好。
回覆列表
-
1 # 逸仙藥師
-
2 # 984854680
中醫認為青篙可以治療瘧疾,採用各種中醫認為的炮製方法,結果如何?實驗證明古代所有的幾百種青篙配方全部無效。最後還是用乙醚提取有效成分,才對治療瘧疾有效。說明什麼?不要墨守成規,要創新!
中藥炮製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的總結。金代劉完素曰:“物各有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施以品劑,其功用豈有窮哉。”中醫用藥特點,依法炮製,組方配伍。炮製對於中醫臨床療效有重要作用。
一、炮製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
中醫藥理論認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偏則利害相隨,不能完全適應臨床治療的要求,甚至產生毒性,因此需要透過炮製來調整藥性,減低毒性,使其升降有序,補瀉調暢,解毒糾偏,發揮最佳藥效。
二、炮製與臨床療效關係
1、淨制去雜,保證臨床用藥準確
中藥來源於自然界的原材料,常混有一些雜質或非藥用部位,需要分離淨制,以保證處方用藥準確。如巴戟天的木心為非藥用部分,且佔的比例較大,若不除去,則用藥劑量不準,降低療效。一種原藥材的不同部位作用不同,若一併入藥,則難於達到治療目的,如麻黃,莖具有發汗作用,而根有止汗作用,因此《中國藥典》“炮製通則”將淨制列為三大炮製工序之一,所有的中藥材都必須經過淨制。
2、切制飲片,利於調劑和製劑,保證療效
一部分藥材體積較大,無法直接調劑,須按藥材質地不同,採取“質堅宜薄”,“質松宜厚”的原則進行切制,以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3、加熱炮製,緩性減毒,安全有效
加熱是中藥炮製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應用最廣泛,許多中藥經過炒制,不僅可以產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氣,有健脾開胃的作用,如炒麥芽,炒谷芽等,還可以利於藥物煎出率,如種子和細小果實類藥物(梔子和杏仁),有的藥物加熱煮制後,其毒性顯著降低,如川烏,草烏。
煅制常用於處理礦物類,動物類和化石類藥物,或需制炭的植物藥。煅制不但能使藥物酥脆,利於煎熬和粉碎,而且作用也發生變化,如自然銅煅後入藥,具散瘀止痛之效,並能提高煎出效果。
4、加輔料制,趨利避害,提高療效
輔料具有緩和藥性,降低毒性作用,與藥物炮製產生協同作用,如蜜制款冬花等能增強潤肺止咳化痰作用。
中藥經輔料制後,在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和毒副作用都會發生變化,從而最大限度發揮療效,
5、其他法炮製,減毒增效,滿足用藥要求
中藥炮製還有發芽、發酵、制霜、水飛等方法,不僅可以製備新藥,產生新的藥理活性,滿足臨床用藥需要,還可以炮製減毒,保證用藥安全,
總之,炮製與中醫臨床療效關係密切,中藥材必須經過炮製後才能用於湯劑和成藥調劑配方,才能適應中醫整體觀念、辯證用藥的要求。只有高質量的飲片和準確的應用才能保證中醫臨床的安全有效,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倫俊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