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中厲害的武將多,聰明的軍師也多,那個時期哪位人物文學造詣最高呢?

回覆列表
  • 1 # 文友如林

    我認為,三國中曹操的文學造詣最高。

    曹操,字孟德,漢末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人。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也是個傑出的文學家。

    他在文學史上的成就主要是詩。他的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辭。這些歌辭沿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漢樂府民歌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深刻反映了漢末動亂現實。所以名人鍾惺說曹操的詩是“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薤露行》寫漢末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招致董卓在京師作亂。《蒿里行》揭露以袁紹為首的各路軍閥,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互相殘殺,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其中“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便是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慘相的真實寫照。

    曹操還有一部樂府詩,反映出他的政治抱負和堅毅的進取精神。如《對酒》中的“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三年耕有九年儲”等,這類詩的代表作是《短歌行》《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短歌行》反映出在混亂的現實中統一天下的艱難和詩人建功立業的雄心,以及對延攬賢才的渴念。《龜雖壽》表現了他對實現政治理想和報復的積極進取精神。這類詩慷慨悲歌,有濃厚的抒情氣氛。

    曹操也寫了求仙長生的遊仙詩,如《氣出唱》、《精列》、《秋胡行》。這類在服藥求仙風氣影響下的詩篇,內容不足取,是曹詩的糟粕。

    曹操的詩藝術成就很高。他不僅擅長寫四言詩,而且沿用樂府舊題所寫的五言詩也能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如本是雜言的婉歌《薤露行》和《蒿里行》改為五言形式來敘寫漢末時事。漢樂府多敘詩,曹操的樂府歌辭多抒情之作。他的詩,語言質樸自然,格調蒼勁悲壯,雄渾有力,感情濃郁,氣魄巨集偉。

    曹操也是“改造文章的祖師”。他的散文清峻、通脫,也反映了動盪黑暗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他的政治懷抱和豪情。

    總之,曹操對建安風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三國中曹操的文學造詣最高。

  • 2 # 獨到文化

      三國裡文學造詣最高的兩個人,一男一女我認為是——張飛、蔡琰。

      為什麼呢?我分別來說一說。

    張飛素有文才,擅長草書、畫美人。

      《三國演義》裡為了增加小說的張力,把張飛描寫成了一個五大三粗,有勇無謀的土霸王形象。

      如,“三顧茅廬”時,動不動就要燒諸葛亮的茅廬,又或者是要綁了諸葛亮回去,感覺是土匪行徑。

      又如,“據水斷橋”的典故,就是意在表現張飛目光短淺,有勇無謀的形象。

      這些情節是為了讓《三國演義》的人物更加個性化,突出戲劇效果而故意將人物的性格和行為做了調整和誇張。讓故事看起來更生動,引人入勝。

      後世不少名家,包括元代著名書法家吳鎮、明代書法家楊慎、清代名臣紀曉嵐等都對張飛的書法讚歎不已。尤其是吳鎮認為張飛的書法比之同時代的書法名家鍾繇、皇象等人的字還要好。

      據說是張飛當年以少勝多,大敗曹將張郃,一時興起用自己的八丈蛇矛在八濛山石壁上刻下了這幾行字。

      從拓印本上看,字態端正厚重,筆劃鈧鏘有力,不失為一幅好書法。

      除此之外,還有傳說張飛其實是個相貌俊美的儒將,與《三國演義》的描述相去甚遠。

      她父親蔡邕是東漢時期的名臣,也是出色的文學家,書法家。

      蔡文姬基本上將父親的絕學都學到了,她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傑出的女書法家。

      蔡文姬繼承了父親的音樂天賦,也傳承了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並譜下了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的《胡笳十八拍》,成為千古絕唱

      另外,蔡文姬博聞強識,憑一己之力為曹操補全了當年遺失的經典古籍400餘冊,堪稱奇蹟。

  • 3 # 漢上途夫

    當然是曹操。

    對於曹操,我們應該有更加公允的評說,從秦漢到盛唐的幾百年時間裡,還沒有人能夠超越他的文學影響,正是因為有了曹操的《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等樂府詩體,讓建安文學在歷史上大放異彩,也讓魏晉這個時代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清談和傳說,而是活生生的歷史文卷和藝術珍寶。

    曹操在馬背上渡過了他的崢嶸歲月,力挽漢末的頹勢而不得,反為曹魏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統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歷史的看,王侯將相者,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居其一或居其二,都大有人在,唯三立並舉拔萃出類者寥寥,而曹公可算是其中的一位。在有生之年開創帝國霸業,文學成就難有人企及,於德而言稍有爭議,歷史和民間多以奸雄、梟雄乎之,然並不乏溢美之詞。

    通俗演義裡說:雄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動靜皆存智,高低善用賢。長驅百萬眾,親注《十三篇》。豪傑同時起,誰人敢贈鞭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近人黃仁宇先生認為,曹操不見得比劉備、孫權更為譎詐,而且他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

    《劍橋中國秦漢史》這樣評說:給予漢王朝的致命一擊卻留給了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賤,是大詩人、大戰略家,也是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對儒家的禮儀和道德束縛。

    我們說詩以言志,從曹公的諸多詩作中,也能感悟到他的胸懷和德望,不得不說“舞文龍墨”,“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太子太傅涼茂語),“天下英雄無過曹操”(漢末名士東平相李瓚語)。

    以《短歌行》為例,曹操高明地借用了詩經裡《子衿》的句子,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達了自己對賢才急切的渴求。這裡的悠悠我心,與男女情愛相思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而青青子衿無疑就成為青年才俊的最佳代言。

    《短歌行》開篇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表面上看很像《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苦短的人生當暢飲當歌詠當“及時行樂”,實際上曹公藉此抒發個人愁緒,慨嘆時間過得太快,來不及有所作為而建功立業。同時也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賢才”們人生就像“朝露”,歲月流逝如斯,儘早拿定主意,擇良木而棲。濃郁的抒情氣氛,用低沉的調子闡發積極的目的,用意和遣詞真切而巧妙。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對此詩的評價可以說是懂得了曹操的愁意,而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說得未免迂遠。曹公所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這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些微差別。

    曹公在這裡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事實上對於“賢才”的渴求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尋,所以含蓄的提醒:“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這首《短歌行》,就能抒發政治公文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公文起不到的作用。

    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歡快而融合,這給天下賢才以無限的嚮往。曹操詩中所用典故進一步加深了士人的信心。

    周公曾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傳達的不僅僅恐失賢才的擔憂,更有捨我其誰的氣魄、胸懷和信念。讓天下“士人”無不成為《子衿》之青青、曹公沉吟之賢君。

    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而言,在曹公的短歌行中,是不是更有嚼頭呢?!

  • 4 # 江南品古

    我個人認為三國時期文學造詣最高的是被謝靈運譽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的曹植。

    三國時期一般稱為建安時代。這是承上啟下的時代,上承兩漢,下啟魏晉南北朝,是文學自覺時代的開端。

    從建安文學開始,此後文學創作與兩漢文學相比,不論是傳統的詩歌、文賦,還是新興的小說、文學理論,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和巨大的成就,呈現出繁榮的景象,為唐代文學高潮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建安詩壇,是中國文學史上五言詩的興盛、七言詩奠基的階段。這個時期作家眾多,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創作高潮,並形成了“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在文學方面一改漢代詩學是經學附庸的傳統,轉向非功利的抒情。在形式上達到五言詩的成熟境地,追求辭采華美但又不假雕飾,情之所至色彩繽紛。其中以曹植成就最高,曹操次之。

    曹植是建安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他的五言詩創作在文學史上又很高的地位和成就。他的詩筆描繪了廣闊的社會人生。

    鍾嶸《詩品》更稱讚曹植的詩歌“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苑、體被文質”。他的詩內容充實豐富,多慷慨悲憤之氣,在藝術表現上又生動形象,注意辭藻華美、對仗工整和音韻流暢,形成了華麗綺煥且渾厚雄健的獨特藝術風格,即所謂華麗壯大,達到了建安詩歌的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

    在賦作方面,建安賦作上承漢末抒情小賦的遺風,抒情性進一步加強,尤其在對偶工整和詞藻富麗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漢賦向南北朝駢賦轉化的開端。曹植的《洛神賦》是最傑出的篇章。

  • 5 # 果妞爸

    這個問題好!其實古人已經幫我們回答了

    “才高八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其實就是謝靈運說曹植的。

    《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謝靈運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你吹捧曹子建(曹植)的時候,把自己也捎帶吹上天了——天底下除了曹子建,其他人加起來和你一樣多?

    那麼謝靈運有沒有這個資格自吹呢?我肯定的告訴你:相當有!

    李白是何等人物?你知道他文學上只佩服誰嗎?就是謝靈運,有文為證:

    在他寫的《春夜宴桃李園序》裡,有一句“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意思是,我李白在詠詩方面,僅僅不如謝靈運(謝靈運的爵位是康樂公)。

    還有一個例子,在王勃(在我心裡,他是唐代文學天賦第一高)的《滕王閣序》裡,提到的文學家就是頂尖級的,其中曹植和謝靈運他都提到了,就是這一句“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前面一句是曹植,後面一句就是謝靈運(曾任臨川內史)

    綜上所述,三國文學造詣最高的,就是曹植。

    有朋友要問,那為什麼我們平時所接觸和吟誦的詩歌裡,都是曹操的,而極少有曹植的呢?況且,那個《七步詩》好像還是他人偽造的,就等於說,曹植的文章和詩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碰不到。為什麼?

    曹操寫的詩歌,因為用詞相對上口和簡單,所以到了現在,我們都容易理解和記憶,換句話說,就是“接地氣兒”,比如

    《短歌行》裡的(節選)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還有《龜雖壽》裡的(節選)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再如《觀滄海》裡的(節選)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以上的詩歌,聽到就覺得有感覺,很舒服,有意思!讀幾遍就能記下來,當然我們對於曹操的詩歌記憶更多!

    曹植的文章,有的篇幅過長,有的用詞,對於現在的人有些難懂,還有一個可能,遺失了不少... ...

    在我心裡的中國古今第一奇文,就是出自曹植

    他的《洛神賦》隨便舉出幾句吧: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不好意思,本來想例舉2-3句的,一下子弄了這麼多)

    曹植的文章,寫的真的,太,太,太棒了!

    又如《七哀詩》裡的(節選)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按照文學造詣,我心裡,曹植是三國時期第一高的,我同意謝靈運“才高八斗”的話(不過,王勃如果在當時,應該能分出幾鬥去)。

  • 6 # 白先森Max

    三國裡文學造詣最高的是“三曹”,這個我想沒有異議。“三曹”裡誰的文學造詣最高,這個分歧就大了。

    我是老白,我來回答。

    造詣呼聲最高的是曹植,曹子建七步成詩,有《白馬篇》、《洛神賦》等名篇傳世。曹植在奪嫡之爭中失敗了,處處受到壓制,先天會得到讀者的同情分,再加上確實有才,故而呼聲最高。

    曹操的文學造詣也是有目共睹的,一生留下了《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名篇,作品中金句頻出,奪人眼球。

    但老白在這裡有不同的意見,個人認為曹丕的文學造詣被世人嚴重低估了。“三曹”中,曹丕的文學造詣實際還要在曹操和曹植之上。

    老白從不信口胡謅,我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曹丕寫出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全韻七言古詩《燕歌行》,開風氣之先。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曹丕開古今之先的七言詩《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三國時期的詩歌都是四言、五言,也有六言,在曹丕之前沒有這樣完整的七言詩。這首《燕歌行》為後世七言詩的流行打開了局面。

    曹丕的詩歌句勢多變,尤其擅長五言、七言。他用詞平凡中透出清奇,通俗易懂,具有民間民歌的風致,但又能脫俗為雅,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高度。

    這首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證完成於建安12年曹操北征烏桓期間。曹丕採用漢樂府詩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完成此作,是現存於世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古詩。

    《燕歌行》從“婦人相思”的小角度出發,以小及大,深刻地反映了東漢末年國民在戰亂中失落流離的殘酷現實。他用委婉、清麗、優美的文字,表達出被命運左右、無奈分離的愛人內心的幽怨、憤恨和惆悵。

    整首詩用詞自然流出,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意蘊悠長,美不勝收。被明朝王夫之盛讚“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

    二、曹丕完成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公認的中國最早的文學批評專著,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是曹丕身為魏王世子時寫的對當時國家政治、道德、社會、文化全方位的論文集。

    《典論》裡的文章多已失傳,《論文》因為被南朝的蕭統選入《昭明文選》,得以完好地儲存到現在。

    根據殘存下來的《典論》竹簡和《論文》所述,我們可以窺見曹丕的絕世才情。其中不乏流傳至今的亮點:

    比如“文人相輕”這個詞,語出曹丕的《論文》。

    曹丕以班固和傅毅做例證,批評了文學家們“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只看到別人的不足,卻看不到自身缺點的通病。對文學大家們揪著別人的小缺點不放,刻意忽視別人優點的行為發出了尖銳的詰問。

    在文中,曹丕還詳細評價了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的文風和得失,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建安七子”的說法,是曹丕最先在文中提出的。

    他不僅肯定了“建安七子”的作用,也分析了建安文學的弊病。

    曹丕在文中提出了“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認為作家的修養和氣質決定了作品的風格和高度。

    在文中,曹丕肯定了文學的歷史價值,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魯迅認為,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的自覺覺醒,是里程碑式的著作。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如此嚴整且成體系的作品。

    三、曹丕的 詩體賦 風貌獨特,有其標準性的特點,對後世賦文的寫法影響巨大。

    曹丕一生作品數量眾多,詩歌、散文、論文、賦、詔,只以數量論,也是不低於曹植的高產作家。

    我們這裡單說他的賦。

    曹丕創作了30多篇賦作,其中帶序文的有16篇。

    其所作的賦文有:《浮淮賦》、《滄海賦》、《濟川賦》、《離居賦》、《戒盈賦》、《悼夭賦》、《寡婦賦》、《出婦賦》、《彈棋賦》、《校獵賦》、《登臺賦》、《登城賦》、《感物賦》、《感離賦》、《臨渦賦》、《述徵賦》、《戒盈賦》、《永思賦》、《愁霖賦》、《喜霽賦》、《彈棋賦》、《瑪瑙勒賦》、《車渠梳賦》、《玉塊賦》、《柳賦》、《槐賦》、《鶯賦》、《迷迭香賦》、《蔡伯喈女》、《哀己賦》、《殘賦》等 。

    這些賦文從內容來講,多以抒情、詠物為主,一改漢賦之前鴻篇巨幅的風氣,多作短小精悍的抒情小賦。

    以情取勝,以真感人,用真摯的筆觸描繪、歌詠時代中的社會現實,同時在作品中糅合入作者個人的喜怒哀樂,昇華了主題。

    為賦文這個體裁得以流行後世,打開了新的通道。

    四、曹丕以帝王的身份肯定文學的歷史價值,他所寫的《列異傳》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志怪小說集。比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早1600年。

    最早記錄《列異傳》是曹丕作品的,是唐朝的魏徵。

    魏徵等史官修撰前朝史書,在《隋書·經籍志》裡記載了曹丕為《列異傳》的作者。這部作品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描寫鬼類故事的志怪小說。在此之前沒有類似作品,對唐宋的傳奇小說,明清的志怪小說影響深遠。

    這裡可能有人會提《山海經》。

    但《山海經》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志怪小說,更像是古代的地理風情志,並不是杜撰。

    宋朝修的《舊唐書》裡,把《列異傳》改為張華所著,這種說法沒有任何佐證。

    唐朝相比宋朝離三國時代更近,相信魏徵等人的在治史方面更有專業操守。所以老白相信《列異傳》的作者就是曹丕。

    在三國時代,道教神仙之術風行。一手發動“黃巾起義”的張角就是託身“太平道人”來傳播教義,發動民眾。

    曹操父子本身也迷戀道術,曹操曾封道士張魯做鎮南將軍,並和張魯結下姻親。當時的魏地,道教興盛,是神仙之術的溫床。

    曹丕即位第一個年號是“黃初”,濃厚的神仙意味撲面而來。他寫出《列異傳》這樣的作品,一點也不奇怪。

    綜上所述,老白說,曹丕是三國時代文學造詣最高的人,諸君可有異議否?

    說起來,曹操還真是一位成功的父親,在教育兒子這方面有一套,他的兒子們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從這一點上來說,劉備和孫權得甘拜下風。

  • 7 # 福園書院

    三國,軍閥割據,戰亂四起,武將輩出,但若論文學造詣最高,當屬曹操。

    且看歷代對曹操的讚譽,

    魯迅:“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毛澤東: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1、在歷代帝王中,能在文學上有精深造詣的,非常罕見,不但又造詣,而且能開建立派的,少之又少。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 。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全部是樂府詩體。

    2、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定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採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祕書省。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1、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

    2、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短歌行》。

    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觀滄海》。

    5、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龜雖壽》。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7、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龜雖壽》。

    8、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內。容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

    9、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苦寒行》。

    10、遨遊八極,乃到崑崙之山,西王母側,神仙金止玉亭。——《氣出唱》。

    11、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卻東西門行》。

    12、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讓縣自明本志令》。

  • 8 # 菩提娑哈

    李白有詩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建安風骨”是指以三曹為首的“建安七子”。可見,三國時期文學造詣最高的當屬“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而“三曹”中文學最強者,非曹植莫屬。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和武宣卞皇后所生,是曹丕之弟,少而聰穎,十多歲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他年少時寫的文章,竟讓其父曹操誤以為是請高人代筆而寫。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是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集大成者。歷代傳頌的七步成詩,是他在其兄曹丕的政治逼迫下所做。其代表作很多,有《贈白馬王彪》《七哀詩》、《白馬篇》、《洛神賦》等。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

    後來在曹操立嗣之爭失敗後,受其兄曹丕的政治迫害和排擠,被遠封為鄄城王。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在《洛神賦》中,詩人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徵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於破滅。[1]

    曹植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豔、富麗,有逸世之才,高士之風。他在詩、文、賦、樂府、書法、畫論等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 他的詩歌,既有《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溫麗悲遠的情調。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曾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清初著名學者、詩人、文學家王士禎說: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 9 # 沉睡的天堂

    要是論帝王文學中,曹操是第一,帝王寫詩的造詣都很低,而曹操卻開創了流派,這比單個寫詩來說還要牛逼,相信能入初高中教材的作品想必低不到哪去,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以及周公吐璞天下歸心又或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都是傳世名句,浪漫主義中又有著帝王的豪放情懷,在詩人角度看來,曹操的詩也是別具一格的。

    曹操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怎樣的?

      曹操(155~220),漢魏間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曹操自幼機警有智計,好遊蕩任俠。20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執法嚴厲、不避豪強。

    黃巾起義爆發後,拜騎都尉,參與鎮壓起義軍。初平元年(190),參與關東州郡討伐董卓,開始建立自己的武裝。此後與陶謙、呂布、袁術等連年互相攻戰,實力逐漸壯大。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於洛陽,又奉帝遷都於許昌,拜司空,封武平侯。

    自此建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建安五年,官渡一戰,擊敗袁紹,此後即逐步統一了北方廣大地區,結束了中原地區持續達20年之久的戰亂。

      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南征荊州,在赤壁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三國鼎形勢初步形成。建安十八年,封魏公,二十一年,進封魏王。二十五年正月,病逝於洛陽。曹丕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

      曹操,曹操與曹植、曹丕三父子在文學上被稱作“三曹”,是當時的代表人物。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

      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詩,作於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進謀誅宦官事敗,董卓入洛陽作亂;後一篇寫關東各州郡興兵討卓,又各懷野心,互相殺伐,在內容上緊相承接。

    詩篇以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地寫出了這一段歷史過程,因此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鍾惺《古詩歸》)。尤其可貴的是,在《蒿里行》詩中他以同情的筆調,寫出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所罹的深重苦難:“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苦寒行》作於建安十一年,詩篇描寫冬日太行山區的酷寒、荒蕪、險峻,形象生動,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複雜感受。

    《步出夏門行》作於建安十二年徵三郡烏桓時。該詩包括“豔”(前奏)及四解。“豔”著重寫了詩人出征時的複雜心情。

    一解“觀滄海”,寫進軍途經碣石時的觀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寫歸途中見聞;四解“龜雖壽”,寫取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勝利後的思想活動。其中“觀滄海”描寫大海景象,“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氣勢磅礴,格調雄放,映襯出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龜雖壽”以一系列生動的比喻,表達詩人對人生及事業的看法:“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詩人貫徹終生的積極進取精神的真實表白。

      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詩歌有《度關山》、《對酒》、《短歌行》等。前兩篇寫政治理想。他設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採、恩威並用的賢君良臣政治。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短歌行》的主題是求賢,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心情。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

    《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心雕龍時序》)。

    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此外,曹操還有不少其他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文字質樸,感情流露,流暢率真。

      曹操著述,據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考證,有《魏武帝集》30卷錄1卷、《兵書》13卷等十餘種,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孫子注》。

    明代張溥輯散見詩、文等145篇為《魏武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於張溥輯本。1959年,中華書局據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補充,增入《孫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紀》、《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為《曹操集》。

  • 10 # 紅色閃電

    關注

    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兩個字,一個姓和一個名。這就很容易出“問題”,導致出了不少同名同姓之人。本文給大家盤點一下三國時期到底有多少比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據統計,至少有五對比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同名不同命”,他們分別是誰呢?結局如何?

    第一對:馬忠

    提起馬忠,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就是他擒獲關羽的,準確點,是東吳的將軍馬忠擒獲關羽的。其實三國時期,有兩個馬忠,一個是東吳部將,另一個是蜀漢大將。

    東吳的馬忠,乃是大將潘璋部下司馬。他曾於公元219年跟隨吳大都督呂蒙,奇襲荊州,攻打關羽。不知道馬忠走了什麼狗屎運,在臨沮擒獲關羽其長子關平等人,立下了頭功。正史上,馬忠在擒獲關羽後,便沒有了記載。這樣的小人物,也就幹了擒關羽這件大事,其他事情也上不了檯面,所以沒有記載。

    演義中,馬忠不但擒獲關羽,還在夷陵之戰中射傷老將黃忠,導致黃忠去世。他是被麋芳、傅士仁這兩個小人刺殺的,算是報應吧。

    蜀漢大將馬忠,是一個難得的大將,曾被推舉為孝廉,被劉備稱為賢才。劉備非常器重馬忠,將其看作與黃權相提並論(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 他是蜀漢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間,深受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老百姓的愛戴。

    馬忠是蜀漢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鎮南中,穩定了大後方。公元249年,馬忠去世,他的子馬修繼承爵位。

    第二對:張溫

    東漢末年大臣張溫,南陽穰縣人,他曾帶著董卓、孫堅、陶謙等人,討伐韓遂、邊章等西涼地區的叛亂。他還有一項歷史記錄,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三公(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權時,張溫仗著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殺大權的董卓誣衊張溫和袁術私通,將其在大街上亂棍打死。《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故太尉張溫時為衛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

    東吳張溫,字惠恕,“少修節操,容貌奇偉”,被孫權徵召為議郎。他最出色的是公元224年出使蜀漢,表達了東吳和解的意願,重新結盟。但是孫權卻對張溫給蜀漢的文書中過度稱頌蜀漢的行為不滿,還擔心張溫被蜀漢諸葛亮收買,於是將其擱置在一邊,不再重用。後碰上暨豔濫用職權事件,張溫與暨豔來往親密,受到牽連,將其發配到吳郡。過了六年,張溫病逝。

    第三對:劉琮

    劉表次子劉琮,娶了劉表繼室蔡夫人的侄女為妻,受到蔡夫人的重視。在蔡夫人的耳旁風中,劉表漸漸不信任長子劉琦,寵幸次子劉琮,在臨終前,將荊州交給了次子劉琮。

    劉琮剛剛繼承荊州,遇到曹操大舉征討,在蔡瑁在蔡瑁、蒯越、韓嵩等人的勸說下,歸降曹操。劉琮歸順曹操後,被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此後便沒有了記載。

    蜀漢劉琮,劉備之孫,後主劉禪三子,於公元262年病逝。

    第四對:張虎

    劉表部將張虎,歷史上原為賊寇,在名士蒯越、龐季等人的勸說下歸順了劉表,成為了劉表手下一員戰將。演義中,張虎是荊州江夏太守黃祖部將,在與孫策軍隊的交戰中,被韓當一刀削去半個腦袋,死於非命。

    曹魏張虎,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張遼之子,正史上官至偏將軍,沒什麼太出色表現,便去世了。

    演義中,張虎和樂進之子樂綝,先後跟著曹真、司馬懿,與蜀軍交戰,還被諸葛亮蜀軍活捉過,被塗面放歸。張虎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張遼,卻也是曹魏中後期的一員虎將,跟隨司馬懿對抗蜀軍,討伐遼東公孫淵,都立下了大功。

    第五對:張苞

    蜀漢張苞,是張飛之子,早逝。他的兒子張遵,官至蜀漢尚書。在魏滅蜀之戰時,張苞跟著諸葛亮獨子諸葛瞻來到綿竹,抵禦偷渡陰平的鄧艾大軍,不幸戰死。

    在演義中,張苞和關羽之子關興結拜為異姓兄弟,繼承了父親張飛家傳的丈八蛇矛。在夷陵之戰及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之戰中,張苞驍勇善戰,立下了無數戰功。但是在一次戰鬥中,張苞追殺曹魏大將郭淮,馬失前蹄,跌落山谷,送回成都,不治身亡。

    群雄張苞,是董卓部將李傕的中郎將。據歷史記載,他曾背叛李傕,和郭汜、張寵等進攻李傕。最後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這個張苞的結局,多半跟著郭汜等人覆滅了。

    結語

    三國時期,大都是兩個字,即一個姓,一個名,導致了許多人同名同姓。這些人大部分是無名小卒,在歷史上出場很少。但也有少數比較出名,三國時期比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至少有以上五對,他們“同名不同命”,結局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是婚姻的必要條件嗎?懷有其他目的,或各取所需的婚姻就一定不道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