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姑臧李氏
-
2 # 像晚風吶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曹操是魏國實實在在的“一把手”,無論是在軍中還是在朝中,他都是一手遮天。他完全有能力讓漢獻帝主動“退位讓賢”,為什麼他卻沒有這樣做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曹操是個聰明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著支援正統漢室的旗幟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我們都知道,古代不論打仗還是起義,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號稱“正義之師”。舉個例子,農民起義軍在起義要推翻舊王朝前,都會撰文詳述舊王朝的罪惡之處,讓更多的人響應起義。而曹操聰明就聰明在這,他打著正統漢室的稱號,以輔佐年幼的漢獻帝為由掌握實權,他離皇帝只差一個虛名罷了,根本沒有必要篡位落人話柄,從而失去民心所向。
2、 高處不勝寒,有漢獻帝這個傀儡皇帝在臺前,而曹操作為實際掌權者在幕後,更方便他暗地裡進行佈局。如果曹操真做了皇帝,吳國和蜀國的矛頭都會直指向他,並且他的心思和精力就要放在繁雜的公務和瑣碎的國事上,不利於他與蜀國和吳國的爭雄。
挾天子以令諸侯,固然讓曹操從中獲得權力和便利,但也成了曹操的掣肘。一旦由他自己推翻漢室這把大旗,那麼接下來就會受到外界接踵而至的聲討,除非曹操能夠打破三足鼎立的格局,強大到無需在意外界異樣的聲音,那麼他就可以肆無忌憚的篡位稱帝了。可惜他在赤壁之戰中被劉備和孫權聯手打敗,也註定了他這輩子沒有稱帝的可能。
-
3 # myhome核桃樹
感謝題主的邀請。我認為曹操至死都沒有篡位稱帝原因有二,其一:他願做“治世的能臣,亂世的梟雄”,做一個平定亂世的英雄豪傑;其二:他的志向是“周公吐輔,天下歸心”,以周公為表率,輔佐漢天子實現天下大治。
1.“挾天子以令諸侯”給曹操帶來了影響世人三觀的負面影響。自從董卓擅權以來,政局不穩,天下豪傑並起,席捲全國的黃巾起義和董卓遷都長安對國家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使他意識到扛起大旗的必要性,只要漢室穩定,便可控制各方諸侯。
3.曹為人高調,視群雄如草芥,常用天子威名南征北伐,黨同伐異。出行擅用皇家九錫儀仗超越臣子規格,舉止出格。
4.各方諸侯利用反曹興漢名義,更容易發展自身勢力,對向漢的各路豪傑形成巨大的號召力。袁紹、孫權和劉備便是明證,其結果是曹可以稱帝的反而沒有既成事實,孫劉不能稱帝的反而積蓄力量成功逆襲。
5.曹被封為魏王,他認為已經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漢室已在掌控之中,稱王毫無意義且名聲不好,容易成為千夫所指的眾矢之的。
綜上所述,我們應從新的角度來看待曹操本人。假如用世俗的偏見,保守的傳統觀念來評判,曹將揹負亂臣賊子的惡名永世不得翻身。
-
4 # Y路程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
為何曹操為什麼至死都沒稱帝?下面來了解下。
在曹操取得北方後,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借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封為司空,做了“三公”。曹操做了丞相、當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獻帝只好依他封其為魏王。
但終究曹操還是沒當上皇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而不是“”。是他不想當、不敢當、甚至對皇帝?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後,馬上面見曹操,對他說千萬不能稱帝,不然會給孫劉攻打曹魏的口實,此事必須。當時曹操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為就是他的勸阻使曹操沒能在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後也鬱悶而死。
這件事說明夏侯墩認為曹操還是想當皇帝的,只是時機未到。為何曹操統一北方,在朝中有絕對的權威後,還沒有稱帝的最好條件?因為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輿論對己不宜,怕孫劉兩家藉機製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還有一事恰好說明了曹操的擔心。赤壁後曹操不敢再舉兵南下專心治理北方。記念後北方一片繁榮的景象。趁機拍拍曹操的馬屁,說曹操現在受萬民景仰,應一躍為帝才對哪。曹操讀了信後冷笑一聲,說:“孫權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燒烤哪。”這話一語雙關,既說了謀權不可行,還因為漢朝號稱得到“火德”自己代漢須勝於“火德”,就是讓自己坐在火爐上的意思。孫權這信是一半試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絕一半不甘心。
曹操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獻帝只是後宮的男主人,有時甚至連後宮也管不了。一切生殺大權都在曹操手上,只不過曹操只差黃袍加身罷了。
事實上,不稱帝對他也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使關中諸將望風而降;他則利用獻帝之名,實現和平的征服,讓大小諸侯掩耳盜鈴,“名正言順”地代表獻帝。劉琮投降、一派勸孫權投降,也是為了以此做擋箭牌。
因此曹操不稱帝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有皇帝之實,根本就無須皇帝之名。僅此而已。
-
5 #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因為時機不成熟,在曹操去世前的幾年裡,曹操一直在為稱帝做準備!
建安十七年(212),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漢帝冊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七月建魏國宗廟社稷
建安十九年(214),魏公曹操位在諸侯王之上
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
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立曹丕為魏王國太子
這一步一步,就是為了稱帝做準備,如果沒有意外,下一步就是劉協的禪位以及曹操的登基了,因為就是曹操不稱帝,跟隨曹操多年的文成武將也會擁立曹操稱帝,做從龍之臣!
但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從217年開始,曹操就停止了稱帝的步伐,為什麼呢?
漢中失守天下三分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進攻漢中,最終在建安二十四年(2019年)獲得漢中之戰勝利,曹軍敗退,劉備進位漢中王,同年關羽北伐,威震華夏,甚至曹操都準備遷都避其鋒芒。
要知道古代禪位需要“順應天意”的,但此時的曹操前失守漢中,後被逼差點遷都,甚至漢室宗親正在復興漢室,怎麼看都不合時宜,此時冒然登基,無異於落人口實,甚至成為眾矢之的,於是曹操停止了稱帝的步驟,以“吾為周文王矣”自居,甚至對孫權勸其稱帝的心思都一眼看穿!
-
6 # 北社野老
曹操不稱帝是有其原因的,首先,曹操出身低微,他父親是過繼給宦官曹騰的,這樣的出身是當時的士大夫詬病的,也的確宦官集團是東漢朝廷上毒瘤,曹操因為有這個出身被陳琳痛罵過。曹操後來招兵起事,他是打著匡扶漢室(漢獻帝)的旗號削平袁紹、袁術、呂布等群雄割劇的,他若稱了帝,就等於打自已的嘴巴。
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但漢室招牌還在,誰敢叛逆稱帝必遭天下諸候的討伐。袁術失敗的教訓曹操看得很清。
就曹操內部而言,視漢室為正統觀念的人還不少,象荀彧、荀攸、孔融等,還直接參與謀殺的董承、吉平等,許都動亂的危機還潛伏著。他敢稱帝劉備討伐的調子將更高,號召力將更大。
孫權曾經上書勸他稱帝,他認為孫權是捉弄他,把他送到火上烤。稱帝的風險太大了。
再者 ,他封魏王,加九錫,殺伐大權在握,敢殺皇后,誅皇子,獨霸朝綱稱帝不稱帝已無兩樣。既然已當了實質的皇帝,又何必在那徒有虛名的冠冕。
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他為兒子曹丕稱帝鋪平了道路。
-
7 # 國學童生
我來試試分析分析,你們看看對不對,請指正:
一、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點
曹操一直有個難以言說的痛,就是他出身於宦官家族: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前後歷經四代皇帝,被封為費亭侯,是熾手可熱的大宦官。曹嵩通過賄賂“捐錢一億萬”而被封為太尉,一度位列“三公”之一。
東漢時期,世家大族鼎盛,與干政奪權的宦官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態勢,而東漢末天下大亂的直接起因就是宦官與外戚爭權。
宦官為了奪權,一直殘殺、打壓士族,以致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士族與宦官長期勢不兩立,作為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點。
儘管曹操一直試圖擺脫這種宦官家族的名聲,更是在董卓之亂中“首倡義兵”,但是士族階層仍然看不起他。後來,在與士族代表袁紹對戰時,袁紹的下屬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文》中說到: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曹)騰,與(宦官)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曹)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痛罵曹操是“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
二、擁漢派士族持續不斷的反抗,是震懾曹操稱帝的重要因素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到許縣建都,並“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漢派士族大夫認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從建安5-23年(200-218年)整整18年間,擁漢派士族前後三次發起了針對曹操的刺殺行動:
建安5年(200年),20歲的漢獻帝劉協不甘心作為傀儡,密詔車騎將軍董承誅殺曹操,然而事情洩露,董承及吳子蘭、王子服等全部被誅;
建安19年(214年),盡忠漢朝皇室的伏氏家族試圖行刺曹操未果,隨後整個伏氏一百多人被曹操滅門斬殺;
建安23年(218年),擁漢派士族少府耿紀、司直韋晃起兵試圖誅殺曹操,失敗後,耿紀、韋晃被“夷三族”。
儘管曹操前後挫敗了三次刺殺行動,然而擁漢派的士族階層前仆後繼、不顧家族被滅門也要奮起刺殺,極大地震撼了曹操。
因此,曹操明白他的內部並不穩定,很多士族只是迫於他的威權和兵勢默不作聲而已。
三、劉備、孫權制衡,是曹操稱帝的最大障礙
迎漢獻帝后,曹操先後擊敗了呂布、袁紹等強敵,又北征烏桓,基本平定北方,但赤壁慘敗,使得曹劉孫鼎立局勢形成。
建安24年(219年),劉備奪得漢中,兵指關中,孫權同年出兵合肥。趁曹、孫權對抗之際,關羽北伐樊城。 曹、孫緊急休兵,隨後孫權襲取荊州、斬殺關羽,解了曹軍樊城之圍,佔據從荊州到建康地區。
於是,在關中一側,有佔據益州和漢中的劉備虎視眈眈;在長江戰線,有孫權隔江對峙。 劉備和孫權始終未能剷除,成為了曹操稱帝路上最大的隱患。
在曹操看來,只要不稱帝,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輿論和道德制高點,以漢中央的名義討伐劉、孫。如果篡漢稱帝,要揹負“篡漢”的罪名,落人口實,在輿論上處於弱勢。
四、從夢想做太守到徵西將軍,起初也有一顆愛國心
從曹操的人生歷程來說,剛開始時,他確實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只是想做一個大漢王朝的忠臣、揚名立萬而已,儘管後來他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內心深處,他仍然掙扎不已。
曹操在後世廣為流傳《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中說:年輕時“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起初只想做一名太守。
後黃巾起,他升典軍校尉,想著“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升為級想做一名“為國家討賊立功”的“徵西將軍”。
所以討伐董卓時,並不敢招募太多兵馬,“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統一北方後,晉封為宰相,雖野心日益膨脹,但對外仍自稱“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維護著“忠心為國”的“人設”,並以周公自擬: “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自己心中曾經的報國情懷,加上董卓廢立皇帝的敗亡下場,都在內心制約和警醒著曹操,最後公開表示: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現實的種種桎梏著他,無論是擁漢派士族前仆後繼的刺殺,還是劉備和孫權的虎視眈眈,抑或自身殘存的一點對大漢王朝的內疚,都在妨礙著他邁出最後一步。
在說出“吾為周文王”幾個月後,建安25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65歲。承襲魏王的曹丕在“推卻”漢獻帝三次“禪讓”後,最終代漢為帝,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是為魏武帝。
-
8 # 農民工歪說歷史
如果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初還多少有些不得已,到晚年進位魏公、魏王,加九錫之後,已經完全可以取漢獻帝劉協而代之了,這一點相信大家不會有什麼異議吧?就在曹操去世之後不久,他的兒子兼繼承人曹丕就正式上演了一出“禪讓”與“受禪”的大戲,改朝換代當起了皇帝。論威望、才幹,曹丕都不及他老子,曹丕稱帝尚且沒有遭到太大阻力,就更別說是他老子曹操了。那麼,曹操為什麼至死也沒有稱帝呢?個人認為,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
9 # 一蓑煙雨FW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的理解,不對之處,敬請指教。
首先,曹操是有稱帝的野心的,但到死都沒有付諸行動,為什麼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曹操若稱帝,必招致孫、劉和諸多漢朝老臣的反對,促使他們聯合赤壁大敗不僅使曹操大傷元氣,也使他認識到短期內掃平東吳、統一天下是不太現實的,再加上劉備崛起,稱帝只會激起他們的強烈反對,促使二者聯合。二者若打起“扶漢安劉”的旗幟,討伐叛逆,應該能聯合很多漢朝老臣和天下其他勢力,這對曹操十分不利。試想,劉備僅憑藉一個區區“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就籠絡了多少民心?
-
10 # 聽史論今
沒必要。
1、忠於漢廷的士子不在少數,甚至荀彧也是!
2、名為漢相,實為漢帝,皇帝只是掌中棋子!
3、以剷除群賊,匡扶漢室為名,順天得道,帶來諸多好處!
回覆列表
曹操,這個名字家喻戶曉,說曹操,曹操就到,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一個人物,有人說曹操是個亂世梟雄,也有人說曹操戎馬一生,對漢朝忠貞不二,而相反孫權,劉備皆為叛逆之徒!
深思熟慮,不免有些道理,曹操出身卑微,志向遠大,憑藉著過人的智慧以及禮賢下士的友好態度在東漢末年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
那麼曹操到底是忠還是奸?
曹操一生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無數次的廝殺,面對百萬雄軍,談笑風生,即便是赤壁之戰敗軍而逃,仍舊不免指點孔明用兵!嘲笑無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試問,這麼一位 ?雄才大略的軍事家,為什麼不敢稱帝?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的曹操可以說不僅僅擁兵百萬,更是天下就在手邊,唾手可得!為什麼他卻仍舊盡心盡力的輔佐小皇帝25年,就在曹操再世之時,可以說大漢並未真正的滅亡,就算劉備,孫權皆稱帝王,為什麼曹操不稱帝?是他不具備稱帝的條件麼?不是的,曹操統治整個北方,孫權與劉備聯合才能抗衡,可以說軍事上不足為慮!而曹操手下能兵強將如雲,謀士更是多不勝數,曹操更是善於籠絡人心,可以說振臂一呼,理所應當,如果曹操登基為帝,絕不會被束手束腳,但是曹操寧可束手束腳也不稱帝,原因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曹操並沒有謀權篡逆之心,曹操可以說是一代忠臣!大儒風範,東漢末年,漢室頹廢,天下大亂,董卓謀逆,曹操幾次誅殺董卓,董卓死後,曹操想憑著一己之力匡扶漢室,但是奸臣當道,不得不總攬大權,於是就有了挾天子而令諸侯之事,畢竟獻帝太過於年幼,如果不是曹操拼死保護,根本不可能長大成人,而孫權呢?劉備呢?他們指著曹操唾棄!“名為漢相,實為奸賊”這話是多麼的可笑?三人之中唯一至死不稱帝的只有曹操,正所謂日久見人心!他們正如曹操所說的,亂臣賊子!
曹操何曾不知道成王敗寇的道理?但是他骨子裡仍舊認為自己是漢朝臣子,他想做一名一心輔佐幼主的能臣,像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一樣,可以流芳千古,可以成就大漢的千古基業!即便是被罵為漢賊,他仍舊苦苦堅持根本扶不起來的大漢!從曹操留下的二十六篇詩歌裡,我們讀出了曹操的霸氣,不甘!《短歌行》裡嘆息歲月,無人懂其心,那些如此高昂的詩詞,若是曹操真是一個心胸狹義的亂世梟雄,一個野心勃勃的亂臣賊子,他不會說出這般豪氣衝雲天的話語!
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就是說自己做到宰相已經非常的尊貴了,已經非常的滿足了,由此可見,歷史也證明,曹操並非奸臣,而自立為帝的劉備,孫權,為什麼卻流芳百世,而曹操卻一世罵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