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溪九叔

    戰國之前百姓泛指貴族,戰國之後統稱平民為百姓。

    大致近意稱呼:布衣 庶民 群黎 匹夫 蒼生 平民 民眾 群眾 國民 黎民 人民等…

  • 2 # 生活百態百味

    除了百姓與平民之外,中國古代關於百姓的稱呼還有很多。

    與黎民近義的詞有黎庶、黎氓、黎甿、黎苗、黎首、黎烝、黎元等,都具有眾民之意。這些詞語長期活躍於古代漢語中,如《韓詩外傳》:“黎庶歡樂,衍盈方外。”《北齊書·顏之推傳》:“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猶曩。”錢起《入送李評事題漳州使幕》:“幕下由來貴無事,佇聞談笑靜黎甿。”《後漢書·鄧皇后紀》:“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驂,以贍黎苗。”《千字文》:“愛育黎首,臣服戎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正陽顯見,覺寤黎烝。”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詩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等等。

      戰國時候,稱老百姓多用“黔首”一詞,也是當時的流行語,在《呂氏春秋》《戰國策》《韓非子》等書中均曾出現。“黔”有“黑”的意思,古時老百姓因為地位低而不能戴冠,黑黑的腦袋露在外面,所以被稱為“黔首”。秦始皇還特別下令,要求將老百姓固定稱為“黔首”。賈誼的《過秦論》中就有“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這樣的句子。

      中國古代社會,普通民眾只能穿麻織的布,它相對於絲織的“帛”來說質粗而價低,所以“布衣”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又因為百姓通常沒有官職,不能穿有華麗顏色的官服,所以也用“白衣”代指百姓。與此相近的詞還有白士、白丁、白身等。如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又如高適《送桂陽孝廉》:“桂陽少年始入秦,數經甲科猶白身。”

      庶民也是對百姓的稱呼,庶也有“眾多”的意思,所以用“庶”“庶民”“庶人”泛指平民、眾民。如:《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詩經·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蘇軾《教戰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

      “氓”也是對百姓的稱呼,多指失去土地外來遷移的居民。由此還衍生出群氓(古代統治階級對百姓的蔑稱)、氓黎(民眾,百姓)、氓家(民家)、氓庶(百姓)、氓萌(民眾)等詞彙。

      此外,古代對百姓的稱呼還有生民(《孟子·公孫丑》:“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小民(《教戰守策》:“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勞而未嘗有病。”)、民眾(《公羊傳·宣公六年》:“趙穿緣民眾不悅,起弒靈公。”)、平人(《西遊記》第二十七回:“你怎麼步步行兇,打死這無故平人。”)、丁口(《聊齋志異·促織》:“里胥滑黠,假此科斂丁口。”)、野人(《孟子·滕文公》:“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生靈(《梁書·張纘傳》:“拯生靈於宇內。”)、蒼生(《晉書·王衍傳》:“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最搞笑的“騙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