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海裔族
-
2 # 大樹作筆
我覺得《雙子殺手》還是一部難得的,較好的電影,標誌著華人電影上的新成果。
現在北美的低口碑,國內的票房不佳,主要還是糾纏在這部電影的技術層面,或因為不具備播放120幀的條件,或者說是它的故事陳舊。
實際上,我們看一下李安為什麼選擇拍攝這部電影的闡述,就會了解李安的苦心,就能理解這部電影的深層主題。
李安在國內一次採訪中說:我選擇《雙子殺手》,不是因為我看上了這個故事,而是故事背後人的成長和“我與我”的搏鬥。
我們從電影中亨利與克隆人小克的幾次精彩的搏鬥,從他們在彼此身上受到的震驚與啟發,能體會到李安的初衷在實現,能理解“我與我”較量的深邃含義。這正是人從“年輕時的自己”身上重新審視自己的一生,重新反思自己的對錯,從而真正地看清自己,認識自己。
“認識你自己”是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的著名的人生課題。但因為世事的艱危,生活的壓力巨大,人對這一課題視而不見,看不清自己。使這一問題至今還沒有很好的解決。
這時就需要回望一下自己“曾經的純真”。它會給人活力,給人朝氣,更會讓人檢討自己曾經的失誤與不足,從而修正自身,看清自己,在更高層面上覆歸人的“純真”。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當感謝苦心孤詣的、有“華人之光”美譽的李安,應當包容電影《雙子殺手》的不足,在它內涵的主題中吸取你所需要的能量。
-
3 # 格調成
拋開技術層面 只講電影的可看度 就是一部爛片 劇情沒絲毫亮點 劇情十分老套 感覺李安這次有失水準 重心不對 電影首先好看其次才是技術
-
4 # 阿土198
美國國防情報局特工Henry(威爾·史密斯飾),準備退休之際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殺手的追殺,在兩人的激烈較量中,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了20多歲的自己,一場我與我的對決旋即展開,而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雙子殺手評價怎麼樣
李安是一個作者性非常強的電影導演,他最新執導的這部《雙子殺手》雖然有著特工動作片的型別化包裝,但電影核心卻依然是李安獨有的風格化特徵。很多人提到李安的風格特徵時,往往會談到父子關係,甚至認為父子關係是一種典型的東方式主題。但實際上,弒父情結同樣也是西方文學表達常常出現的情感主題。所以,父子關係其實是沒有東西方文化的區別的。真正的區別在於,如何表達父子關係。
《雙子殺手》這個故事中,如果拋開科幻設定不談,而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那麼這部電影其實講的是人到中年的特工亨利,如何重塑自己過往的故事。真正能體現一個導演風格的,也不在於這個導演講述了什麼故事,而在於這個導演如何講述故事。在我看來,李安真正的風格特徵,在於他講述父子關係的故事時,呈現出的那種模稜兩可、閃爍其詞、曖昧含糊,最終卻又寬容溫厚的態度。這種態度,在我看來才是典型的東方式的表達,也唯有李安能用一種電影化的語言,將這種態度呈現於他的電影之中。
如果拋開科幻設定不談,而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那麼這部電影其實講的是人到中年的特工亨利,如何重塑自己過往的故事。中年的亨利透過給少年的自己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讓少年的自己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之前李安的那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如何做出選擇,決定了你自己的人生。
-
5 # 百合白果
我個人的感受。李安在這部電影裡隱含著一個每個人的心理成長問題,我們是誰?我是誰?
我們內心的陰影是什麼?如何看到自己內心的陰影,並用愛去化解它,從而治癒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活得完整。李安用雙子殺手來演繹主人翁的心理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部分,如電影主人翁,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心理創傷和陰影,在現實生活裡如何面對我們自己的陰影和創傷是我們的主題。唯有用愛接納自己才能獲得我們最終完整和諧的人生。感謝李安導演用他獨特的方式分享給我們每個觀眾。
回覆列表
《雙子殺手》 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的非典型功作片。
其有兩大看點:
一是威爾·史密斯一人分飾兩角,其中一個還是20多歲的他,除了一些兩角同場競技的戲難度相當大,如何在大銀幕上呈現一個年輕版的史密斯也是一大難題,而導演用最先進的“數字造人”技術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最後呈現出來的銀幕效果足以令人拍案叫絕。
二是最新的120幀視效技術在大銀幕上的應用。和詹姆斯·卡梅隆一樣,近年來的李安在追求視覺特效的路上越走越遠,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大膽嘗試,結果有好有壞,但是新技術的應用在現階段還難以大規模鋪開,一方面是絕大多數影院的硬體條件還不足以支援,另一方面是觀眾的欣賞習慣,畢竟電影主要以情節取勝,畫面細節再精美再繁複也不可能讓一個普通觀眾留心去看所有的細節。
觀片之後,就會明白李安此片為何會遭遇票房滑鐵盧,原因很簡單,李安沒有按照型別片的標準去好好拍這部動作片。《雙子殺手》本來是一部劇情很簡單的動作片,加上有威爾·史密斯領銜主演,只要故事講明白,動作戲拍精彩,吸引觀眾並不難。但是李安習慣了不走尋常路,拿本片作為120幀視效的試驗品,結果悲劇了:
1、動作戲乏善可陳。片中真正吸引人的動作戲只有一場,就是一老一少兩個史密斯在街頭的汽車追逐打鬥戲,不僅精彩刺激,而且頗具想象力和視覺衝擊力。但是很可惜,除此之外的動作戲都顯得敷衍潦草,給人感覺好像劇組經費不足似的。好幾次本該是濃墨重彩渲染一番的動作場面,結果鏡頭一轉就結束了,實在讓人很不過癮。
2、廢話太多,影響節奏。李安是一位頗有人文情懷的國際導演,在他片中少不了很多人文思考的東西,可是他把這些放在一部動作片中,卻顯得不倫不類。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片中無意義的對話太多,砍掉10分鐘毫不足惜,這些大大影響了一部動作片的正常節奏。這方面,李安真的要學學《疾速追殺》,沒那麼多廢話,不服就幹。
其實客觀來看,本片還是值得一看的,至少李安在電影技術創新方面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只是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也許並不是他們想要看的片子,至少不是他們想看的那種動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