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王勃)

    書讀舊語心鬱結,哀哀而言不知別。

    年少未經人間事,沉浮冷暖難明白。

    ——):王勃的此番情結,皆是讀書而得,並非親歷……。讀色書知美人之妙,讀鴻鵠之句生凌天之志,讀音律之格知節奏之美……。

  • 2 # 山居撫琴

    關於王勃寫《滕王閣序》的時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五代王定保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 (675年) 王勃去交趾省親,過南昌時而作,時年二十六歲。另有,《唐摭言》中也是這樣記載。

    關於王勃生平經歷:

    王勃(公元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學者王通之孫,唐代詩人。年十歲,便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十六歲(666年)時,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輕的命官。後經主考官介紹 ,任沛王府修撰。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做《檄英王雞文》助興。不料,被高宗得知,認為王勃有挑撥離間之嫌,將他削職逐出長安。後來又在咸亨二年(671年),王勃從蜀地返長安參加科選。經虢州時,朋友為他謀了一個參軍之職。在其任上,他殺死了官奴曹元而犯了死罪,幸遇大赦,才保住性命,因此事也連累他父親被貶為南荒之地的交趾縣令。王勃出獄後,在家呆了一年多,朝廷讓他官復原職,他沒接受。後於上元(675年)秋,從洛陽啟程南下,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之交到達交趾,見到父親。在回程,因南海風急浪高溺水而死。

    關於《滕王閣序》:

    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並於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在閣上大宴群僚與賓客。王勃去交趾省親恰好路過,並參加宴會,即席賦得此篇。

    此序主要寫滕王閣的雄偉壯觀 ,然後寫宴會的高雅與宏大氣勢,抒發自己的感慨之情。

    此篇共分四段: 第1段,(1自然段)歷述洪都的雄偉地勢、遊玩時間、珍奇物產、傑出人才與尊貴賓客。 第2段 ,(2-3自然段)透過遠眺近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滕王閣的壯美秀麗的景色。第3段,(4-5自然段)由宴會描寫引出人生感慨。第4段,(6-7自然段)自述人生際遇,作別之機,賦文留念。

    資料羅列至此,再來分析回答問題。

    王勃在文章上確屬天縱英才,也是少年成名。但是,以他的人生履歷來看,十四歲寫《滕王閣序》的說法應該不對。因為此序文中由景抒情,抒的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抒的是憤懣悲涼。如果說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已歷經宦海沉浮,飽經貶謫顛沛之苦,顯然他沒有這樣的時間 ,如果他沒有這樣的經歷又怎能如此感同身受。

    這樣,在第二個時間節點寫此序文,抒發了不得志情緒就不難理解了。他此時已二十六歲,已經飽經仕途沉浮之苦,看盡江湖險惡。又恰逢此勝景盛宴,盛邀賦文,他才由景抒情、由感傷懷。寫此雄文之際,胸中鬱悶也得以噴薄而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逼婚多次,女友也不願結婚還提分手,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