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到底從哪方面得罪的呢

回覆列表
  • 1 # 星火文娛天地

    因為雍正時期的文字獄日益頻繁,所以說雍正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

    雍正時文字獄日益頻繁,汪景祺因諂附年羹堯而立斬梟首,查嗣庭因趨奉隆科多而戮屍示眾,陸生楠因議論時政而被軍前正法。

    最為轟動的是呂留良案,呂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學者,已去世40年,後有曾靜、張熙讀呂氏之書,受其影響,竟去策反嶽鍾琪,要他反清復明,釀成大案。

    呂留良被開棺戮屍,其兒子、學生處死刑。雍正朝文網甚密,株連人眾,處刑嚴酷。知識分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

    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古代收稅,只到老百姓家,官紳自外老百姓還要當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紳是屬於統治階級,不必當差不交稅。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讓他們也交稅當差,當然不是真要他們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銀兩兌買。但由於觸及官紳利益,因此實行起來有較大難度。

    但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必須暫時犧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這種暫時的利益犧牲是為了王朝鞏固之後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 2 # 立鶴書苑

    雍正帝被老爹和兒子搶了盛世之名,雍正才是真正算的上所謂“好皇帝”,這位皇帝當皇子的時候六部辦差,黃河發洪水和官吏一起泡黃河的皇子,對民生疾苦了解之深,整個中國史,都沒有雍正皇帝的這樣的皇帝,這位皇帝竟然是憂國憂民的,歷朝歷代,皇帝為了維護統治,都會拉攏貴族,對官吏的貪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中包括康熙皇帝,也包括乾隆皇帝,康熙時最典型當屬曹雪芹的家族,富可敵國的財富,也是寫紅樓夢的源泉,曹家就是雍正帝抄的,乾隆時更不用說,和珅的錢可以說路人皆知,雍正老爸康熙過於仁,寬恕了很多人,以至於到康熙結束,吏制到了幾乎奔潰的地步,雍正時,已經開始出現朋黨之爭,貪官惡吏,一個個張嘴仁義道德,閉嘴聖賢亞聖,乾的卻是兼併土地,結集為黨,官吏一入朋黨,無論賢與不賢,是其黨,爭先扶持,不是其黨,必惡語詆譭,搞的民貧而國庫虛弱,雍正時殺的一大批官吏,正是一群自詡聖賢的讀書人,大家是否有記得唐時寫四海無閒田農夫尤餓死,還有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真實的李紳貪婪至極,是不折不扣的貪官惡吏,而某些人會拿出文字獄這個大棒來說雍正興文字獄,事實上歷代都有文字獄,只不過清最盛,雍正時的文字獄,主要用來打擊其他皇子的勢力,畢竟,康熙在位時間超長,皇子們勢力深厚,文字獄真正的高峰是乾隆,乾隆的文字獄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雍正時文字獄有20餘,乾隆時有130餘,但是奇怪的是乾隆名聲比雍正好多,如今戲劇,只要是清朝的十有八九乾隆,文人編劇心中的乾隆,竟還有幾份正面形象,要知道雍正時,減輕了民眾負擔,國庫充足,雍正時殺人過多,留下了惡名,百年來一直被相傳,一至於掩蓋了這位皇帝真實的一面

  • 3 # 痴迷小書童

    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古代,讀書人絕對是封建王朝統治國家的人才儲備庫。從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排名中,也可以看出讀書人是“一等公民”,所以讀書人一直是君主巴結的物件,籠絡好讀書人的心,起碼可以天下太平。而雍正皇帝卻和其他皇帝不一樣,他不僅不巴結讀書人,反而與讀書人為敵,得罪了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了爭取更多讀書人的支援,國家給他們享有了不同其他階層的權利,這樣可以讓讀書人更好了為統治階級服務。讀書人考中秀才就有了功名,可以免除徭役田稅,堂上見縣級官吏不跪,輕微的違法行為可以免除處罰,可以出門遊學。如果中了舉人,國家就有機會給你包分配工作,大家可以看看范進中舉了的高興勁,學歷越高,享受的權利就越大。

    雍正上位就廢除不合理特權,首先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康熙駕崩之後,雍正接手了一個表面上文治武功的盛世王朝,實則是一個有嚴重危機的亂攤子。偌大的一個國家,國庫裡的存銀只有區區500萬兩,又面臨西北草原部落的軍事壓力,這點銀子是杯水車薪。冷麵王爺一登位,變成了鐵血皇帝,他認為國家的大部分財富都掌握在士紳手裡,但是他們卻不交稅納涼糧,不服徭役,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呢?就因為讀了書當了官就不需要為國家出力了?本著這種想法,雍正開始在河南省試行不管是官員還是有功名的讀書少,都要交稅納糧。這些士紳口袋裡有的是錢,他們才是交稅大戶,現在國庫緊張,雍正只有拿這幫人開刀。所以說雍正的這項政策,可以說是衝著天下讀書人來的。

    火耗歸公又把高階讀書人——大清官員給得罪光了

    明清時期官員的俸祿很少,為了增加灰色收入,官員在徵收稅收的時候會以耗損為由,多徵錢銀,稱為火耗,朝廷也默認了這種貪腐行為。到了雍正二年,開始在山西試行火耗歸公,後又推廣全國。將多的火耗全部收公,不準官員私自挪用,並制度養廉銀,意在打擊地方官員的任意徵稅行為。實施這項改革,使官員們不能再有豐厚的利益回報了,算是動了所有官員的乳酪,也就得罪了所有的官員。

    什麼,我們有功名的讀書少不需要交稅納糧,幾千年來的祖制,現在因皇上的一句話就沒有了,這是什麼道理?讀書人表示讀書不能改變命運了,那我們還讀什麼書呢,甚至在河南還出現了大量生源棄考的現象。更有甚者,還有許多皇親國戚和朝廷官員扇風點火,故意加劇了雍正和讀書少的對立。此時讀書人還動用所有的關係,阻止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當時天下文人的領袖直隸總督李紱就站在讀書人這一邊,李紱還斥河南巡撫田文靜身為封疆大吏,有意蹂踐讀書人。雍正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嚴重懲治了李紱,李紱可是清流首領,為了讀書少的利益被下罪入獄,廣大讀書人不更加恨透了雍正。

    雍正的這些改革,其實是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因為雍正心裡也清楚,讀書人就算是反對這件事,他們也鬧騰不起來的,因為讀書人需要朝廷賞飯吃的。倒是這些窮苦的普通百姓,如果他們過不下去了,就會鋌而走險去造反的,大清王朝鐵定也不會長久的。所以這個時候出的政策,表面上沒百姓什麼事,實際上是給百姓增發福利,減輕他們的生存壓力的。富人交的稅收多了,相對來說窮人就可以少交稅了,相當於一個惠民政策。

    其實,雍正的所有的新政改革都動了既得利益的蛋糕。

    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幾乎把讀書人得罪光了;火耗歸公幾乎把大清官員得罪光了;攤丁入畝幾乎把天下士紳得罪光了;整頓旗務,讓八旗子弟自己種地養活自己,又把八旗得罪光了,此時的雍正可以說是四面楚歌。

    雍正皇帝就是帝王中的一個另類,為了治理國家,為了新政的順利實施,誰阻礙新政就毫不客氣的處理誰,在他看來,國策不能改,更不能動搖。也許可以用《雍正王朝》中的一句話來概括他的改革:

    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

  • 4 # a趙佔華

    答:讀書人對雍正不齒的是,他不喜歡讀書人,而且屢次大興:文字獄!當時讀書人,謹小慎微,生怕倒黴的事落在頭上。雍正製造文字獄其原因如下:滿族貴族統治全國以後,覺得自己是少數民族,不論經濟和文化,都比漢族落後,總擔心漢族知識分子看不起他們。他們一方面努力學習漢族文化,另一方面又疑神疑鬼,對文人們寫的詩詞文章特別注意,只要從中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話,就說影射朝廷,大興冤獄,同時株連親屬,事大的處以極刑!到了雍正執政時,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裡提及一個典型的事例:雍正4年(公元1726年)查嗣庭一案,查嗣庭是當時禮部侍郎,他到江南主持科舉考試,出了一道八股的試題,《維民所止》。維民所止本是古書,大學,上的一句話,清政府卻根據維和止恰好是雍正兩個字去了頭,硬說要砍雍正皇帝的頭。皇帝知道後大怒,馬上把杳關進監獄,查嗣庭有嘴難辯,氣死獄中,並將其家屬流放三千里!窺一斑可見全豹,您說當時的知識分子,能喜歡雍正嗎?...恨他也是情裡之中了!!

  • 5 # 江南御史臺

    雍正不僅得罪了讀書人,清朝的文武官員,滿族的八旗子弟,他都靠實力得罪了。

    雍正皇帝為什麼要得罪讀書人

    康熙皇帝好大喜功,非常懂得享受,再加上戰爭也不少,所以國庫空虛。等到了雍正皇帝上位後,一看國庫沒錢了,他覺得不行啊,手裡沒錢,心裡發虛。所以想法設法的想讓國庫的錢變得多起來。另外一方面,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況是皇帝。雍正皇帝想要實施一些新政策,超越他老爹,成為歷史明君, 流芳百世。

    為了讓老百姓能更好的生活,同時消除康熙末期的一些弊端,雍正只能硬著頭皮,轟轟烈烈的開始搞事了。

    另外,雍正時期大興文字獄,死掉了許多讀書人,這也是得罪讀書人的原因之一。

    雍正皇帝怎麼搞事的

    雍正皇帝想怎麼搞事,才能讓百姓過得稍微好一點呢?於是他把清朝的階級分為了三個集團:讀書人、滿族八旗子弟及貴族、百官。只要把打壓這三個集團,不僅國庫能變充足,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

    1 讀書人

    讀書人雖然出身也是普通百姓,但是他們一旦高中後,功名在身,就可以不用在向朝廷上繳糧食了。因此許多普通老百姓就說我們把地賣給你,一來我們也不用上繳了,二來我們還可以有飯吃,你名下的地也更多了。因此,掛名的事情越來越多。

    雍正皇帝繼位後一看不行啊,你們有的賺,也得讓我過得好一點吧,所以決定功名在身的也要繳納賦稅。

    2 百官

    清朝官員的工資效仿了明朝的做法-工資低。那問題就來了,當百姓沒錢花,當了官,工資低,還是沒錢花,那為什麼還要花大力氣當官呢?所以雍正時期的官員一般都會貪汙。後來雍正皇帝推行官員候補制度,一旦發現貪汙,不好意思,你下臺吧,會有後補頂上的。除此以外,還有連坐的罪名。

    雍正皇帝推行了一系列舉措來懲治貪汙現象,這一舉動把大部分官員都給得罪了。

    3 貴族。

    滿清貴族是清朝的根基,按理來說雍正不會得罪他們。但是康熙末年各大皇子都在爭奪皇位,手底下的勢力錯綜複雜,當初滿清貴族千方百計的跟雍正皇帝較勁,阻撓他登記。雍正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在出現,所以將大部分宗族都貶斥了。

    總的來說,雍正繼位後,一方面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改善底層百姓的的生活,在多方面實行了新政,基本上將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得罪了。

  • 6 # 言真輕

    雍正主要從三個方面得罪了讀書人。

    一:攤丁入畝得罪了所有地多的人

    古代人頭稅是政府財政的一項重要收入,只要你活著,就要繳稅。這種情況造成了大量無地百姓生活困難,只得逃亡,躲避。

    雍正決定改變這種現象,推出攤丁入畝的稅收政策,即:國家不再徵收人頭稅,將人頭稅攤入土地稅,一起徵收。

    免除人頭稅自然不存在得罪讀書人,但是政府少了這份收入,怎麼過日子?怎麼給官員發工資?所以只能從其他地方想辦法了,雍正想到的辦法就是把人頭稅攤入到土地稅裡面,地多的多繳稅,地少的少繳稅,沒有地的不要繳稅。這樣一來,國家的財政收入並沒有減少,而土地稅就加重了。

    土地稅加重,對土地少的人沒什麼影響,但是對土地多的人,影響可就大了。土地多的人是什麼人呢?都是官員,士紳,豪強,商人,地主,小吏。

    雍正為了杜絕這種胡亂攤派的行為,制訂了統一的耗損標準,收繳上來的火耗錢糧,成立官員的養廉銀。

    這種行為無疑斷絕了官員合法貪汙的財路,因此得罪了所有的地方官員和小吏。

    明朝開始,朱元璋更是將讀書人的特權發展到了極致,那就是免稅。具體操作,歷朝歷代都有細微不同,但都差不多。

    讀書人中舉後,名下所有田地免除稅賦(明朝好像對舉人名下能夠免稅土地數量有限制),至於進士等高階知識分子,或者官員,更是如此。

    於是,眾多沒有功名,有沒當官,卻有很多土地的商人,豪強,地主,甚至普通有地的老百姓,都把自己名下的土地,掛到這些擁有特權的人名下,以此逃稅。

    到了康熙晚年,這種現象已經非常嚴重,大量的免稅土地出現,讓大清朝國庫入不敷出,財政艱難。

    雍正繼位後,為了革除這一弊病,推出了官紳一體納糧制,也就是說,今後不管你是讀書人,還是官員,抑或貴族,通通都給勞資繳稅!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雍正這一招打出來,幾乎站在了所有中產階級的對立面。

    為改革,揹負暴君罵名

    雍正這一套針對土地財政的組合拳下來,把所有擁有固定資產的人打懵了。

    前面兩種改革還好,打擊面不廣,畢竟攤丁入畝對擁有免稅權的,貴族,官員士紳來說,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官神一體納糧,可就是無差別攻擊,徹徹底底將天下的貴族,官員,士紳,商人,豪強,地主都得罪了!

    如此大範圍的改革,得罪了這麼多人,居然還讓他搞成了,佩服不佩服?

    現在明白雍正為什麼被罵了吧?有人說他刻薄寡恩,還有人說他是暴君!

    當然,歷史故事,見仁見智,如題:雍正得罪了所有讀書人。

  • 7 # 俠客隨談

    封建王朝隨著時間的積累,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人。由於它們的壯大,這些人一方面不斷的兼併土地,通過各種手段壓榨底層老百姓,以滿足自己。另一方面由於他們自身的勢力,與朝廷盤根錯節,朝廷也不太好對付他們。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深受其苦,同時,朝廷也沒有辦法募集到足夠的錢糧來加強國家的實力。這樣子,如果不變法,長此以往,朝廷是堅持不了多久的。

    歷史上的王朝新政無非兩種,一是找出一個讓大家都能受益的辦法,另一種就是打擊小部分人讓大部分的人受益。毫無疑問第一種是最完美的,也是阻力阻力最小的,只是歷史上這樣的新政通常是在王朝初期。因為那個時候新王朝剛剛建立,人口數量少,老百姓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比如漢朝初期便是這樣,幾代皇帝不斷的降低賦稅,天下大治。

    大部分中後期的王朝選擇的新政主要是第二種,打擊當時國內的豪強,加強朝廷的權力,想辦法現實利益再分配,讓大多數的老百姓受益,以緩解封建王朝本身的內部矛盾。所以雍正繼位時候,為了革除康熙晚期的弊端,他實行的新政只能是走第二條道路。

    雍正怎麼實行新政?簡單說就是打擊當時雍正朝的利益階層,讓這些人能夠給底下老百姓留一點活路,朝廷也能夠多收點銀子。首先,分析一下當時雍正朝的有那幾個大的利益階層:

    第一,天下的讀書人。這些人雖然讀的是聖賢書,很多也是從底層走上來的,但是一旦他們取得功名,那麼他們就能夠憑藉自己的功名,不用向朝廷納糧。這樣自然而然,很多老百姓就會賣掉自己的土地,而在他們這些人手底下種地,從而避免向朝廷納糧。放到現在就是如果一個人高考考取了多少名,那麼他便不用交稅。那麼自然而然,越來越多的公司會讓他掛名。這個問題康熙其實已經發現了,只是他過於年邁了,沒有精力去做這些事情。

    第二、朝廷的文武官員。清朝的官員延續了明朝官員俸祿低的做法。可是正如鄔思道雍正所言,一個人如果甘守貧窮,那麼他為什麼出來做官呢?所以在雍正時期,大部分的官員都是不大清白的。一方面來說朝廷的做法是有問題的,官員俸祿遠遠配不上他們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來說,康熙晚年的時候,過於仁慈了些,對下面的人太過放縱了。

    第三、滿清權貴以及八旗子弟。這些人可以說是清朝權力的根基,是最堅定的支持者。不過,由於康熙晚年,九龍奪嫡,很多滿清權貴對雍正是敵對的,不斷的暗中和雍正較勁。比如總理王大臣八爺胤禩、還有九爺、十爺、以及曾經的大將軍王十四爺。雍正如果不打壓他們,自己的聖旨估計出不來紫禁城。

    八旗子弟就更不用說了。這些人早已經沒有祖先的驍勇,很多人甚至連馬都不會騎了。入關以後,他們除了學到一些吃喝玩樂本事,可以說是百無一用。八旗子弟人口高達數百萬之多,天天遊手好閒,不種地,不工作,一直靠從朝廷領糧餉過日子。長此以往,大清朝真有危機的時候,他們能夠幹做什麼?

    後面雍正的新政基本都是圍繞著三股勢力進行的,比如李衛,田文鏡實行的士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給土地讓八旗子弟去耕種。可想而知,雍正得罪天下讀書人也是必然的。畢竟他們這樣子發展下去,對封建王朝終究不是好事。

  • 8 # 華夏趣談

    雍正不光得罪了天下讀書人,大部分的皇族,文武大臣以及八旗子弟都得罪光了。

    歷代王朝到了一定時期,便會有人站出來想要實行新政,以革除弊端,變法圖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道德經》中有句話說得很好,“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反之”。通常情況一下,一個人有錢有勢,那麼他的子孫肯定比普通人起點高很多,這樣幾代人積累下來便慢慢的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

    封建王朝隨著時間的積累,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人。由於它們的壯大,這些人一方面不斷的兼併土地,通過各種手段壓榨底層老百姓,以滿足自己。另一方面由於他們自身的勢力,與朝廷盤根錯節,朝廷也不太好對付他們。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深受其苦,同時,朝廷也沒有辦法募集到足夠的錢糧來加強國家的實力。這樣子,如果不變法,長此以往,朝廷是堅持不了多久的。

    歷史上的王朝新政無非兩種,一是找出一個讓大家都能受益的辦法,另一種就是打擊小部分人讓大部分的人受益。毫無疑問第一種是最完美的,也是阻力阻力最小的,只是歷史上這樣的新政通常是在王朝初期。因為那個時候新王朝剛剛建立,人口數量少,老百姓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比如漢朝初期便是這樣,幾代皇帝不斷的降低賦稅,天下大治。

    大部分中後期的王朝選擇的新政主要是第二種,打擊當時國內的豪強,加強朝廷的權力,想辦法現實利益再分配,讓大多數的老百姓受益,以緩解封建王朝本身的內部矛盾。所以雍正繼位時候,為了革除康熙晚期的弊端,他實行的新政只能是走第二條道路。

    雍正怎麼實行新政?簡單說就是打擊當時雍正朝的利益階層,讓這些人能夠給底下老百姓留一點活路,朝廷也能夠多收點銀子。首先,分析一下當時雍正朝的有那幾個大的利益階層:

    第一,天下的讀書人。這些人雖然讀的是聖賢書,很多也是從底層走上來的,但是一旦他們取得功名,那麼他們就能夠憑藉自己的功名,不用向朝廷納糧。這樣自然而然,很多老百姓就會賣掉自己的土地,而在他們這些人手底下種地,從而避免向朝廷納糧。放到現在就是如果一個人高考考取了多少名,那麼他便不用交稅。那麼自然而然,越來越多的公司會讓他掛名。這個問題康熙其實已經發現了,只是他過於年邁了,沒有精力去做這些事情。

    第二、朝廷的文武官員。清朝的官員延續了明朝官員俸祿低的做法。可是正如鄔思道雍正所言,一個人如果甘守貧窮,那麼他為什麼出來做官呢?所以在雍正時期,大部分的官員都是不大清白的。一方面來說朝廷的做法是有問題的,官員俸祿遠遠配不上他們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來說,康熙晚年的時候,過於仁慈了些,對下面的人太過放縱了。

    第三、滿清權貴以及八旗子弟。這些人可以說是清朝權力的根基,是最堅定的支持者。不過,由於康熙晚年,九龍奪嫡,很多滿清權貴對雍正是敵對的,不斷的暗中和雍正較勁。比如總理王大臣八爺胤禩、還有九爺、十爺、以及曾經的大將軍王十四爺。雍正如果不打壓他們,自己的聖旨估計出不來紫禁城。

    八旗子弟就更不用說了。這些人早已經沒有祖先的驍勇,很多人甚至連馬都不會騎了。入關以後,他們除了學到一些吃喝玩樂本事,可以說是百無一用。八旗子弟人口高達數百萬之多,天天遊手好閒,不種地,不工作,一直靠從朝廷領糧餉過日子。長此以往,大清朝真有危機的時候,他們能夠幹做什麼?

    後面雍正的新政基本都是圍繞著三股勢力進行的,比如李衛,田文鏡實行的士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給土地讓八旗子弟去耕種。可想而知,雍正得罪天下讀書人也是必然的。畢竟他們這樣子發展下去,對封建王朝終究不是好事。

    歷代的皇帝都是不太敢得罪讀書人的,不過雍正可不是個普通皇帝。他是個什麼事情都幹做的人,哪怕是得罪天下讀書人,冒天下之大不韙,他也是在所不惜的。

  • 9 # 風陵流度

    雍正皇帝得罪了讀書人,其實也就是說雍正皇帝得罪了清朝的官僚集團和士紳集團。

    因為這部分人是古代讀書人的核心群體,也是讀書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社會階層。進入這個社會階層,就意味著讀書人開始擁有大量的特權。

    雍正皇帝鑑於康熙朝遺留的大量的政治經濟問題,著手對大清國的經濟和政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耗羨是什麼呢?

    古代收稅的時候,官府要把收上來的雜銀、碎銀回爐重造,做成規格統一的官銀。

    這個過程會發生損耗,這部分損耗就需要老百姓單獨再交納出來。

    由於國家對損耗比例沒有統一的規定,各地政府就加大對耗羨的徵收,多出來的部分,就被各級官府貪墨了。

    雍正皇帝下令,各地的耗羨銀統一上交中央國庫,不再留存各地政府,耗羨比例只准降低不準升高。

    讀書人出來做官,沒有了特權他還做什麼官?不讓他貪汙腐化了,他們自然憤恨雍正皇帝。

    早先,中國的主要稅種一直都是人頭稅。

    不論各人各家的土地有多少,國家統一按照人頭徵稅。

    這樣,土地少而人口多的自耕農迫於稅收壓力就會把自己的土地變賣給不需要繳稅的士紳大族,從而導致自耕農淪為佃戶。

    這樣一來,國家的稅基就大大減少了,國家的稅收要壓到更少的自耕農身上,進而導致自耕農破產的加劇。大量的失地農民給國家穩定帶來了巨大隱患。

    攤丁入畝的推行,使清朝從人頭徵稅轉變為針對土地徵稅,在地方上的豪門大族就變成了國家新的稅源。

    原本士紳不需要承擔為國家納稅的義務,如此一來,掌握國家大量土地的士紳就成了國家直接的納稅人。

    所以,這招致了地方士紳和豪門望族的反對。

    在清朝以前,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成為地方上的士紳,他們便享有不為國家納稅和承擔徭役的義務。

    這是讀書人享有的最大的特權。

    雍正為了緩解國家稅收和徭役的壓力,便下發命令,廢除了地方士紳不方差不納稅的特權。

    瓦解了士紳們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特權,士紳的社會地位就和普通百姓沒有了太大的區別。

    如此一來,讀書人靠學而優則仕,或者依靠功名換取的特權就沒有了。

    這是讀書人反對雍正新政的根本原因。

    4.雍正廢除讀書人的特權就是讀書人反對雍正的原因

    綜合以上論述,雍正為了清朝的穩定,大刀闊斧的廢除特權階級手中的特權。

    從官僚階級,到地方士紳望族,他們手中的特權隨著新政的推行逐步喪失。

    而官僚階級和地方士紳階層是由讀書人組成的一個特權階級。

    雍正皇帝廢除了他們手中的特權,所以,他們才會反對雍正皇帝。

  • 10 # 天涼好個秋風起

    雍正是歷史上少見的勤勉之君,也是一位作風硬朗的冷麵帝王,雖在位時間不長,但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是當時天下讀書人都在罵他,我想主要是以下原因。

    但是時年44歲的雍正經過長期的歷練,思想已經成熟,有自己獨立的治國理念。特別是目睹康熙晚年朋黨鬥爭、吏治混亂、國庫空虛、社會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已經不可能施行八王胤禩仁義方針,而只能採用對立的整頓積習方法治國,以求最快的實現撥亂反正。在施行期間,其中有些方式過於嚴厲,引起當時既得利益者的不滿,他們組織大量的讀書人組團誹謗誣陷雍正,如同現在的水軍。三人成虎,添油加醋,於是在相當長的時期,雍正的形象都很不堪。

    在當時那種集權社會,大眾不可能自由發聲,於是民間各種私傳汙衊的謠言愈演愈烈,為了控制輿情,雍正藉機大搞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使得讀書人都不敢再議國事,但是私下的罵聲流傳了幾百年。

    可是雍正整飭吏治,整頓財政、火耗歸公、實行銅禁,一套組合拳下來,當官撈錢很受傷。同時,雍正為了加強皇權,一改順治和康熙的做法,設立“軍機處”。軍機處大臣由皇帝挑選,內閣大臣兼任,工作要跪著聽命於皇帝,不聽話隨時換人,軍機處排除了王公貴族,也排除了內閣大臣,完全皇上乾綱獨斷。皇上通過“軍機處”向全國發布命令,這個制度使得雍正成為中國歷史上權利最大的皇帝,連朱元璋都不如他。

    有人歡喜有人愁,隨著雍正的權利高度集中,官員形同奴僕。讀書人的裡子面子都被剝奪了,換做是你,恨不恨他。於是各種離奇的故事,匪夷所思的傳說一直流傳到現在。

    總的來說,雍正在位期間,國家發生了明顯好轉,為後面的乾隆盛世做了充足的準備。雍正本身也是一個極其勤勉的皇帝,而且生活簡樸,文化修養和格調都很高,如果不是觸及了那些讀書人的利益,可能他們美化起來,比你現在看到的罵聲還讓人受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遇到障礙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