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淮岸少年
-
2 # 愚之我所願
研究明朝歷史的人很多,所以明朝時期完善的科舉制度有很強的立場性,物極必反,第一八股文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速了儒學發展擠佔其他學派生存空間;第二為東林黨的形成提供了紐帶和基礎;第三重文不重武,寒門出身的文人荒廢了武舉,勾結將門後代把持著衛所和邊軍的人事還有後勤,加速了明朝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
3 # 關中視野
科舉制度是創立於隋朝的,完善於唐宋,鼎盛於明(在明朝演變成八股文,個人認為這種鼎盛有些變質了)。清末廢除。
另附上關於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全部透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餘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餘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後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科舉制最完善的時期是明朝。
科舉制是經歷漫長的過程才逐漸形成的,但要定下一個起始年代,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只有隋煬帝創立進士科這一歷史事件;科舉制始於605年,終於1905年,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長達1300年之久。
科舉制發展於唐朝,考試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50多種;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殿試的開始,且唐還產生了武舉。
宋代是科舉制的改革時期,但大體還是承襲了唐制。元代為科舉制的中落時期,只舉辦過16次考試,影響很小。
明朝是科舉制最完善也是鼎盛時期。明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的嚴密也超過了歷代;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司舉辦的地方考試,每三年一次,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八月,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考試,考期在二月,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是會試後的當年舉行,時間在三月,由皇帝親自主持,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稱進士,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1905年9月,科舉制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