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圓文化

    在《易經》中,離卦代表文化,又代表火。火是光明,文化是文明,文化在某種類象上同火。我們知道火是要附著在某些東西才存有的。文化也一樣,一定要附著在某些東西上才能發揚和傳播,比如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建築有建築文化,再比如美國好萊塢、肯德基快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化的積累也是這樣,平時點滴積累可以匯成溪流,即使是跨領域、分學科的,總有一些方面是相通的,只是自己沒意識到。特別是我們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透過文字和實物流傳下來,很多存在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中,文字就可以喚醒。

  • 2 # 菩提月滿西樓

    想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文化指的是什麼。

    文化的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前者指人類一切精神活動、物質活動及其成果。狹義的則指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有人把受教育所學到的知識也歸於狹義的文化之中,這一點有待商榷。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有知識的人未必有文化,而有文化的人未必有知識、上過學堂受過教育。舉個例子,民國時期的“王善人”王鳳儀。他是農民出身、給人做長工,不識字。但他為人盡忠盡孝,深具生活智慧。三十歲開悟後,開始在民間“勸病”和性理療病。

    王鳳儀認為一切病皆是心病(暗合佛家的“萬法唯心”)故他治病從勸病入手,和病人拉家常、開解心結,從心性和稟性上找病因。越是疑難病、慢性病,經王鳳儀一番勸解後越有效果。故有人稱王鳳儀為“醫家六祖”。

    王鳳儀藉著勸病的因緣,一生到處勸善、辦學,尤其提倡女子教育(畢生辦了600餘所女子義務學校)其足跡遍及華北、東北很多地方,影響很大,被人們稱為“王善人”。王鳳儀的生平與言行被後人整理成《王鳳儀言行錄》等十一部書,現在還作為傳統國學被人推崇學習。

    具體說,有文化不應指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那是別人的總結、不是自家的。禪門形容這種知識的生吞活剝為“說食數寶”,意思是說肚子餓靠嘴說、畫餅充餓是不管用的,銀行職員每天大把大把數錢,也全是別人的、不關乎自家。

    知識只有內化成為自己的,在言行、舉動上顯現出來,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才能稱之為有文化。而這個內化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甚至不是這一生所能達到的。象王善人那樣有大智慧的人明顯不是這一生的後天養成,而是多少世福德資糧的累積所致。

    文化底蘊和智慧全部從屬於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看不見也摸不著,只能意會或者參悟。能照貓畫虎學來的只是知識,而非文化。

  • 3 # 蘑菇頭資訊

    這句話一點也沒錯。有句老話說的好,懷才就像懷孕一樣,時間久了才看得出來。

    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不斷學習、吸收,並且經過長期的積累沉澱,才能體現出來的。

    文化不僅能增加一個人的學識,更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種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申請到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