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e58553803
-
2 # 蘇菲的盜夢空間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哈佛幸福公開課有提到:
絕大多數情況,是你還未觸及才能的天花板,就已放棄。那意思是,你對於實現理想的努力,還不夠足以達到你才能的瓶頸。
貧窮真的會限制想象。早期腦神經生物學家提出的“人類大腦僅開發了不足10%”的理論已被推翻,事實上是我們的才能和大腦各區域發育程度的確正相關,但那不是我的專業。我要說說的是,精神分析的思路理解人們才能的限制,可能會與什麼有關,應對的辦法有什麼。
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地形學說,告訴我們一個最著名的冰山理論,那就是人們主宰行為的意識僅是冰山一角,80%是在水面下的潛意識。潛意識同樣會主宰行為,但往往是“莫名的行為”。
其實很少會有人清晰的明白自己才能的天花板在何處。至於會計較才能夠不上理想的想法,是源於心態。
要麼是覺得自己的能力太差了,配不上擁有理想。這是一種自體價值感受損的案例。自體價值感,說白了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評估,自尊的評估的一部分。它往往取決於原生家庭最重要的養育者和小時候的你的互動,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ta是怎麼看待你的,你就會怎麼看待你自己,到長大之後,這個看待自我的觀點,往往成為了所謂的“才能的侷限”。
面對這種情形,突破侷限,就是去重新建構一個自我認知。在你的內心深處,隱藏著一個被看扁的自我,以前是別人看扁你,後來就變成自己都看扁自己。所以,才會覺得“我的才能根本不足以使我去追求理想。”
精神分析的作用之一,就是用不同的視角,幫助推翻過去的舊立場,打破各式各樣的人格的限定。一旦打破了限定,你會發現,自己再也不會莫名其妙的製造一些讓自己失敗的事情了。也不會像小時候某某某說的那樣,一無是處。
突破侷限,智力會增長。
另一種情形,是理想過於高遠,根本夠不著。這是誇大幻想的自體存在。誇大的自體,也是和小時候有關,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對自己能力的無限誇大走出來的,當碰壁的時候就會自然發展到下階段。如果,誇大自我的階段被養育者無限滿足了,或者被過早地閹割和打擊了,都會使我們“固著”在那個階段裡。以後就可能會“身為乞兒,心似國王”——期待的和現實永不接軌。試問這樣,如何能夠建立自己價值的良性迴圈環境呢?
面對這種情況,才能的確無法支援實現理想。不是才能不夠,而是理想不正確。該調整的不是才能的侷限,而是對理想的期待。
回覆列表
當發現自己的不足的時候,要透過自我學習,不斷的上進。當自己的才能,匹配不上自己的理想。首先把理想拆成幾個部分,第一階段是能在自己現有的才能完成情況下。然後再學習,完成自己的下一階段。,直到理想達成。